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

《随念三宝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5-20 18:53

  这是总赞佛说法宝的功德。这一句话就把法宝功德都包含在其中了。如来所说的正法,“谓:善说梵行。” “善说梵行”是总赞佛说法功德,“善说梵行”就把后面的这个几句都包含在其中了。

  “初善、中善、后善。”是说最初能够闻就生欢喜,闻生欢喜,那么生起信心来是初善,这是闻所成慧。中善是思所成慧,能够循经解义,能够确信解脱安乐之道,法喜充满,这是中善。后善,在修行之中产生真实智慧超出轮回是后善。所以这是佛陀说的法宝有这个三善的功德。

  “义妙、文巧。”这里面呢,法宝的功德是三善二妙,梵行四德,这个就可以包括起来了。“义妙、文巧。”义理非常圆满,文辞又非常容易明白。然后又能够音声和美,语言清净;能够平实晓畅;能够容易记诵,让众生无余了知,这是“文巧”。二妙的功德。

  “纯一、圆满、清净、鲜白。”是梵行四德。

   “正法者”,正,正法,法是指什么?在因上来说是指道谛,在果上来说是指灭谛,这个是法。要知道什么是法宝,从究竟意义上来说,法宝不是我们看到的经书。法宝是什么?法宝是灭、道二谛。那种真实修证的那种觉受境界,那种空性。可以简单地说,究竟意义上来说,法宝,究竟的法宝是指空性。那我们当然可以从世俗谛上说这个经书也是法宝,这是让我们能够证入那种空性的一个缘起,一个缘,一个方便,也可以说是法宝,这是从世俗谛上来说。

  同样的,从究竟意义上来说,僧宝是指什么?是不是说我们出家了,受戒了,就是僧宝了?肯定不是。而是指什么?见道以上的,开悟了的。我们要明白的就是说,开悟的人不管他是出家人,在家人,只要他是开悟的人,真正的明心见性的人都可以称为僧宝。不是说,哎呀,我受了大戒了,我就是僧宝了,理所当然受人天供养了。那这样子没有惭愧就很糟糕了。

  所以我们要能够明白这个“法”,“法”其实是指因上的道谛,果上的灭谛。那么我们与之相应的教理和证悟之法称为正法。

  “善说梵行”,“善说”是总赞佛说法的功德。佛陀如所证理说如实法,以无倒句义显示正理,能令所化有情离妄证真,故名善说。

  佛陀他如所证理,按照他如实成就所证得的甚深的妙理说如实法,这个是“义妙”,其实就是义妙,如实地来说;以无倒句义显示正理,这是“文巧”。以毫无颠倒,毫无错乱的,非常准确的,然后非常晓畅明白的,非常优美的文句言辞来显示正理,称为文巧。然后众生能够依这个“义妙、文巧”的法宝,能够让所化的有情离妄证真,所以称为“善说”。

  离妄证真其实它的过程也就是“初善、中善、后善。”最初闻法生信心,中间思惟解义趣,后面修行断惑证真,这个是“初善、中善、后善。”所以说离妄证真也就包括了三善了。那么三善二妙就在其中了。这是说“善说”。

  “梵行”是指佛陀所说的正法,有情闻而修习能够引生戒、定、慧,能够断尽烦恼,是趣入无上涅槃的殊胜行径,这是梵行。

  梵行包括梵行四德,也就是“纯一、圆满、清净、鲜白。”

  “纯一”是说如来所说的法,不与外道的那些生灭法相同,都是从不生不灭的本体而说的,所以说梵行也是不与外道同行,称为纯一。

  “圆满”是说圆断三界的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称为圆满。不是单单地去断一个贪烦恼,或者嗔烦恼,而是佛陀说的每一句法,每一个字都包含无量义,都是圆满的,都能够圆断三界的三惑。

  佛陀所说的法是依法界本然、自性清净的本体而说的,所以称为“清净”。

  然后佛陀所说的法能够遣除垢障,依之而修能够令诸法实相现前,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心清净了,清净心成就了,诸法实相就现前了。所以远离垢染,称为“鲜白”。

  所以我们要明白:“清净”是从性德上说,“鲜白”是从修德上说。

  所以我们可以说“善说梵行”,就是总赞佛说法宝的功德,将三善二妙、梵行四德都包含在其中了。“善说”里面包括了二妙三善,“梵行”就包括了梵行四德,所以这个四个字就把法宝功德都无余地包括在其中了。

  《瑜伽师地论》第八十三卷上面称赞佛说法,第一个是文句圆满,第二个是于圆满文句中能善现等觉义,称为善说。能够善现等觉义,能够很善巧方便地开示众生,如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那么“初善、中善、后善。”是佛陀说正法,初次听闻就生信心,多闻能解义,多闻得涅槃,这个闻法的功德非常大,闻法能够生信心,这是“初善”。中间以思所成慧,能够循经解义,能够确信解脱安乐之道,然后法喜充满,对这个法通过思考抉择以后,自己内心,融入到自己的心相续之中深信不疑,这是思所成慧,这是“中善”。最后在修行之中产生真实的智慧,彻底地脱离轮回得到成就,这是“后善”。

  也有一些经论是按照戒、定、慧三无漏学来匹配初善、中善、后善:最初如来所说的法都与戒蕴相应,中间修持都与定蕴相应,最后能够开发智慧得成就与慧蕴相应。

  世间也有各种学说,为什么不是初中后善呢?因为创立者本身并没有真正觉悟,从他的见解中流出的文字,最初不能作为信解之因,中间不能作为欢喜之因,最后不能作为觉悟之因。

  “义妙,文巧”,“义妙”就是毫无错漏地,无误地如实宣说世俗谛和胜义谛之理。能够引发解脱的利益和胜妙无漏的安乐,所以称为义妙;能够引发闻法,断迷惑,生智慧,能够获得利乐,所以称为义妙。

  佛陀以大悲心于所教化的有情随类应机,相应说法,佛陀的法语,语言清净,音声和美,言句易解,表义鲜明,语言平实晓畅,容易背诵,容易记忆,所以称为“文巧”。无论言辞也好,表述的方式也好,还是所包含的哲理也好,都非常圆满,非常透彻,所以称为“义妙、文巧。”

  “义妙”是从所诠义的角度说,“文巧”是从能诠文的角度说。佛法义妙就是妙在能断无明上,我们缘圣法闻思修,从粗到细的所有无明都可以消除,可获得遍照一切所知法的智慧。世间的知识技艺虽然也很精微,但无法直接破除内心的无明;甚至还有一些世间法,宣扬如何包装自我,鼓吹高消费,不但不能破除无明,反而会增上无明;不但不能消除痛苦,反而会加深痛苦;不但不能令人超出生死,反而会坚固生死。所以,这些世间学说不是义妙,而是大不妙。

  佛所说法文巧的原因就是心与心相应。佛的同体大悲和所教化众生的意乐完全相应,所说的全是贴心的、知心的话,全是沁人心脾、善解人意的话,从最善的心中流出来的当然是最美的文学。佛的同体大悲就体现在和所化有情的心没有距离,全分融入众生内心,没有人我之相。如来无我,所以能遍入,能完全地体贴,能全心地关怀。所以,以同体大悲相应所化众生的意乐,就是文巧的源泉。

  底下是梵行四德。

  《瑜伽师地论》上说:

  “纯一者,谓不与一切外道共故。”

  佛陀宣演无常、苦、空、无我,说这些法与外道之法不相混杂,纯正无染称为纯一。

  世亲菩萨在《庄严经论释》,其实就是《大乘经庄严论》的解释,这是为弥勒菩萨那个法宝作解释的。上面说:

  “改造烦恼诸怨敌,救度恶趣世间者,

   具备改造救护德,此等论典外道无。”

  所以说佛陀说法的梵行四德之一就是“圆满”。所说的法宝都很圆满,能够有改造的德,有救护的德,改造就是断众生的烦恼习气,救护就是在生死轮回之中将他们救脱出来,让他们得成就。所以说“圆满”就是:第一个是能够概括对治一切烦恼的法门。第二个是能够总摄一切法门之中最殊胜的义理。

  所以《瑜伽师地论》上面解释“圆满”说:

  “圆满者谓于文字无限量故,于义最殊胜故。”

  在文字上面每一个字都有无量义,都很精炼,然后包含的意思又很浩瀚无边,在义理上面是最极殊胜。

  “清净”。佛陀说法是从法界本然清净的如所有智而来表达的,而来表述的,这是从性德上说清净。

  “鲜白”是从遣除烦恼垢障方面来称赞法宝的功德。众生自性虽然本来清净,但是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心地,性体,本性是光明的,但是现象是混浊的。所以你不要说:“哎呀,众生本来是佛,然后我也不用修了。”那不是的。你没有去真实地了解佛法,那么你长劫都还是迷惑颠倒,内在的性德不能显发出来。

  《瑜伽师地论》第九十八卷上面,还有另外一种解说“清净、鲜白”,说没有毕竟成就的那个有学位的声闻,他们是“清净”;无学位的声闻,他们是“鲜白”。这个九十八卷上面说:

  “有学声闻见道修道,断惑得无漏称为清净。”

  有学就是三果四向: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以及阿罗汉向,这样子的三果四向,总共七种。他们的见道位、修道位,他们的见道、修道,他们的断惑得到无漏都称为“清净”。那么无学声闻就是指阿罗汉,生死漏尽、烦恼断尽,见惑、思惑,见思烦恼断尽了,不受后有之身,灰身灭智,不受后有,所以称为“鲜白”。

  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上面概括说:

  “此法随时善”,是三善:初善、中善、后善。

  “生信喜觉因”,让众生生信心,生喜悦,生觉悟,其实就是解释三善的。最初生信心,闻法生信心;中间思法生喜悦得定解;最后修法成就觉悟,“生信喜觉因”。

  “义正及语巧”,就是义妙、文巧,二巧。

  “能开四梵行”,能够成就梵行四德。

  “不共他相应”,不与外道相同,这是纯一。

  “具断三界惑”,这是圆满。每一句法都能够圆断三界三惑。

  “自性及无垢”,自性是清净,无垢是鲜白。

  “是行为四种”,是行就是梵行,梵行的四种。

  所以《大乘经庄严论》,这个是非常好,他用那个颂子很简要就把那些义理全部归纳在其中了。

  “此法随时善,生信喜觉因,

   义妙及语巧,能开四梵行。

   不共他相应,具断三界惑,

   自性及无垢,是行为四种。”

  梵行的四种,梵行四德,这个是略说。

  

  二、广述

  

  底下是广述法宝功德,也是分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所取殊胜,二个是究竟依托。

  

  1、所取殊胜

  

  所取殊胜就分为略说和广述。略说是:“佛、薄伽梵,善说法律。”广述是远离过失和具备功德。远离过失是“正得,无病,时无间断。”具备功德是“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这是所取殊胜。

  究竟依托也分为两个部分,略说是“法律善显”,广说是“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首先看略说: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