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解脱众苦,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

《随念三宝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5-20 18:53

   “解脱众苦”是略说;“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是广泛的叙述。

  “解脱众苦”。佛陀已经根除爱染的习气种子,那么断德圆满,所以消除了一切的痛苦,称为“解脱众苦”。

三界一切法,有漏法,都是以苦为性。那么痛苦本身是苦,苦受本身是苦,称为苦苦;快乐的感受它会变坏,坏苦;中庸的舍受有行苦;所以都是以苦为性的。佛陀已经断尽有漏苦法,所以称为“解脱众苦”。这是总说,略说。

  “善脱诸蕴”,有情众生他的身心,一切法总摄起来就是三科。我们学过《俱舍论》的应该会知道了,总摄的三科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十二处,它是说六根、六尘;然后十八界,是会将六根、六尘加上六识,成十八界。

  其实一切法都不出于色法和心法,也就是说物质和精神。这是略说了。

  佛陀对于迷于心法的人说五蕴,有一些人内心心很迷。六祖大师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那凡夫众生呢,是心中常生烦恼,他迷于心法呀。对于迷于心法的人,佛陀说五蕴。为什么?因为五蕴里面的那个色蕴,它属于色法;受、想、行、识这个四蕴都是说心法,把这个人的精神活动、心理活动,分析得很透彻。然后让众生能够悟到“五蕴皆空”。

  佛陀对于迷于色法的人,说十二处。凡夫众生因为心迷的原故,所以就会妄执诸法。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这一切的诸法,都会妄执它是心外实有的。所以就会妄生爱、憎、取、舍,就依此妄业而招妄报,妄受轮回。所以佛陀来说十二处,让这些迷于色法的人,迷于外境的人,被外境所转,被外境所迷惑,这一类的根基的众生,佛陀重点跟他们说十二处。迷于色法的众生,他见色闻声的时候,容易生起贪爱来。这样子佛陀就说十二处,让他们知道,让他们能够体悟到心外无法,万法唯心,一切外境的依报、正报,依正因果,莫不从心建立,都是从心而建立。

  佛陀对于色法、心法俱迷的人,说十八界。心法、色法都很迷惑,心里面很迷惑颠倒,外在的环境你又跟着它转,内被欲望所驱使,外受六尘所诱惑。这样子的众生,心法、色法俱迷,说十八界法。

  所以你看《心经》上面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内在不受欲望所驱使,外在不受六尘所诱惑。佛陀他善于根据众生的根器来度化众生。

  并且这一切的诸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受、想、行、识,这些蕴都是以再生为相。再生为相是什么?你看色法,我们看这个一切的外物都有成、住、坏、空,不停地不停地在迁流变化,所以以再生为相。

  凡夫的念头,凡夫的心呢,凡夫心是生灭心,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总是要向外去攀缘。我看到这个花是红色,然后我看清楚了,我就不看了;我看那个菊花是黄色,看清楚了,也不看了;然后看那个杯子是白色;总是一个一个地去缘外境,所以不停地在生灭,都是以再生为相。

  而佛陀已经彻证无生,已经圆满显发自性本具的不生不灭的真心佛性,所以已证无生,所以说“善脱诸蕴”。佛陀已经证得,已经圆证不生不灭的真心,所以说“善脱诸蕴”。

  “不成诸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一切有漏有情所爱著之处。有情依于六根,接触六尘而生六识,而分别外境;分别外境以后,就会有爱、憎、取、舍,就会有执著;有执著,就会造业;造业就招感果报,流转生死,难以出离。所以说:惑业苦,如恶叉聚。《首楞严经》上说:“如恶叉聚”。

  佛陀他已经远离根、尘、识诸界的杂染。

  你看这个诸界杂染,凡夫众生都是诸界杂染了。六根界、六尘界、六识界杂在一起来。眼根对色尘,然后生眼识,这样子是眼根界、色尘界、眼识界杂染。

  那佛陀他已经远离根、尘、识诸界的杂染,不起爱著,永断惑业苦,所以说“不成诸界”。

  “防护诸处”,那么前面的呢,我们说“善脱诸蕴”是如来不会被这个五蕴法所牵缠;然后“不成诸界”,是不被十八界所束缚;“防护诸处”是不会被十二处所染污。

  有漏的有情众生他们在见色闻声的时候,因为妄执他为实有,妄执外境的色尘、声尘,妄执实有,所以容易生起贪爱的情欲杂染。

  佛陀已经善于防护,所以说“防护诸处”。

  这个是基本的名相,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我们看我们的法本第十九和二十页就有解释,这个是一些基本的,比较详细。我们只能够略解一下。

  看到法本的第十九页最后的倒数第二行,“解蕴处界”,这个《宝相赞》出家人应该要能够比较熟练,如果《宝相赞》你会了,整个的佛经的名相就通通懂了。这个是海公上师大悲心汇集的。

  我们看“说蕴唯有五,色受想行识”,这个开始一直到二十页的最后一行“说蕴处界三”,它主要还是详细地解释五蕴。因为凡夫众生主要是怎么样?主要是迷于心,心里面起贪、嗔、痴。心不迷了,外境是不会捆绑住他的,不会诱惑他的。但是心迷的时候就容易生烦恼。所以主要的是解释五蕴。这个其实很多都是唯识的内容,如果有一点教理常识的话,就很容易懂了。

  “说蕴唯有五,色受想行识。”

  色蕴是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心法。

  “色蕴分能所,能造属大种,

   名地水火风,性坚湿暖动,

   持摄熟长用,遍而能作种。”

  这个前面是说色蕴,说这个色法。色蕴也分为能、所,能造的是四大,地、水、火、风。四种根本元素,名地、水、火、风。它的体性呢?地大以坚固为性,水大以湿,火大以暖,风大以动。

  底下是讲十一个色法。有一点百法的知识,世亲菩萨有那个《百法明门论》,上面说到五位百法,这个其实都是讲五位百法的。

  五位百法。心王法,心法有八个,八识心王,眼、耳、鼻、舌、身,加上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那么八识心王;心所法有五十一个;色法有十一个;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个;无为法有六个;合起来称为五位百法。

  我们先看色法的十一个,略说一下。

  “所造谓五根,五境及无表。”

  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十一个色法了。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个是色法。然后五境:色、声、香、味、触,然后法里面的话,它有一分是称为法处所摄色,这个就是后面所说的五表,那么法处所摄色,这样子是十一个色法。

 “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

  根者自在义,主宰或增上。

  对根者属境,所缘各各分,

  无表从身语,表业之所生。

  善不善无记,业或种子称,

  或说法处色,意所缘之境。

  极迥微定果,受所引遍计,

  能所犹父子,造者生因义。”

  到这里为止这个就是讲色蕴。

  底下是讲受蕴了,色、受、想、行、识,是根据这个次第来的。

  “受蕴性领纳,随触苦乐舍。”

  随接触就产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中庸的舍受。

  “苦生时欲离,乐灭时欲合,

   舍不生离合,或说六受身。”

  这个是讲受蕴。

  然后底下是想蕴。

  “能增胜取境,安名曰想蕴。”

  底下是讲行蕴。行蕴它分为相应的行蕴和不相应的行蕴。

  “行蕴又分二,相应不相应,

   相应名心所,各从心王命。”

  那么就是心,与心法相应而起的那个心所法,称为五十一个心所法。五十一个心所法又分为六类:遍行心所五个;别境心所五个;善心所十一个;根本烦恼六个;随烦恼,大随、中随、小随,总共随烦恼二十个;不定心所四个。这样子合起来是五十一个,称为五十一个心所法。略说好了。

  “遍行五谓触,作意受想思。”

  这个是遍行心所五个:处、作意、受、想、思。

  “别境起不起,欲解念定慧。”

  欲,解是胜解,然后第三是念,第四是定,第五是慧。

  “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

   轻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这是十一个善心所。你看那个心所法五十一个,善心所只有十一个。可见平时凡夫众生他总是起心动念自私自利的多,善少恶多。

  第一个是信。第二个是精进。第三个是惭。第四是愧。第五是无贪。第六是无嗔。第七是无痴。“无贪等三根”,世间的三善根。第八是轻安。第九是不放逸。第十是行舍。第十一是不害。这个是说十一个善心所法。

  底下是六根本烦恼。

  “烦恼贪瞋痴,慢疑不正见。”

  贪,嗔,痴,第四是傲慢,第五是怀疑、疑惑,不正见第六。

  “不正见复五,身见及边见,

   见取戒禁取,四馀名邪见。”

  不正见里面有五个: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和邪见。

  随烦恼二十个,是底下的两行。

  “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

   诳谄与害憍,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昏沉,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

  随烦恼二十个:第一个是忿。第二个是恨。第三个是恼。第四个覆。然后第五个是诳。第六个是谄。第七个是骄。第八是害。第九个是嫉。第十个是悭。第十一个是无惭。第十二个是无愧。第十三个是不信。第十四个懈怠。第十五是放逸。第十六是昏沉。第十七是掉举。第十八是失念。第十九是不正知。第二十是散乱。随烦恼。

  不定法有四个。

   “不定谓悔眠,寻伺等各二。”

  为什么说不定法?善恶不定。如果对于恶法生后悔,生忏悔,这个是善法;如果对于作了善法,修了善法,然后生忏悔,这个是恶法了。所以善恶不定。寻伺也是如此,如果是我们在作思惟修,作观察修,这样子地去修,这个是善法。

  “日光钳取物,心用五十一,

   不相应行得,命根众同分。

   异生无想定,无想报灭尽,

   名句文身等,生老住无常。

   流转与定异,相应及势速,

   次第时方数,和合不和合。

   无质非能缘,生灭非无为,

   依王所及色,分位差别假。”

  这个是说什么?说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第一个是得。第二个是命根。第三个是众同分。第四个是异生。第五个是无想定。第六个是灭尽定。第七个是无想报。第八个是名身。第九个是句身。第十个文身。第十一个是生。第十二是老。第十三是住。第十四是无常。第十五是流转。第十六是定异。第十七是相应。第十八是势速。第十九是次第。第二十是时。第二十一是方。第二十二是数。第二十三是和合。第二十四是不和合。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这个是说色、受、想、行,说到这个行蕴,就说了这么多。你看,说了这个五十一个心所法,这是相应,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

  “识从根立名,各起了别用。”

  底下这个就是讲八识心王了。

  “眼耳鼻舌身,唯了自性境,

   有分别计度,随念称为意。”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他只是现观地知道外境,看到这个外境,看得很清晰,形状什么。但是如果要去分别它、去计度它呢、去起比较呢?就要五俱意识去起作用了。意识里面它有五俱意识,有独头意识种种。

  “或更说末那,阿赖耶等识。”

  第七是末那识,第八是阿赖耶识。

  一直到阿赖耶等识这里为止,这个都是在解释五蕴,蕴、处、界里面说五蕴,要注意说到这里都是讲五蕴。

  底下就是略说十二处、十八界。

  “诸识生长门,立为十二处,

   种类相繁多,分别摄为界。

   十二加六识,故数有十八,

   聚生门种族,是蕴处界义,

   愚根乐三故,说蕴处界三。”

  根基很低劣的人,他也迷于心法,也迷于色法,所以只好跟他广泛地讲十八界。

  底下我们来说超越集谛之因。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