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三讲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5 14:27

大悲精进超众圣,五浊他佛难调时;

堪忍百岁世中尊,释迦导师我敬礼。

东方去此四恒沙,清净佛土号光胜;

无量菩萨绕世尊,善名称扬我敬礼。

东方去此五恒沙,清净佛土号妙宝;

无量菩萨绕世尊,宝月光音我敬礼。

东方去此六恒沙,清净佛土号香积;

无量菩萨绕世尊,金色宝光我敬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七佛!

南无药师海会佛菩萨!

让我们共同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一切如母有情在当生之中现证琉璃光身,所以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药师七佛经》。

昨天我们已经把第一尊药师佛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八大愿的前两愿讲说圆满了,并且也讲到了九种体质。这是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学其他法门,无论我们多么精进,我们学一个手印、学一个咒、学一本经,我们念一念之后,回去忙起来又忘记了,但是药师法门是跟我们日常生活、现实人生息息相关的,随时都用得上的。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为贪瞋痴之所缠逼,造无间罪及诸恶行,诽谤正法,不修众善,当堕地狱受诸苦痛,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令无间罪及诸业障悉皆消灭,无有众生堕恶趣者,常受人天殊胜安乐,乃至菩提。】

这一节是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因地所发的第三大愿不堕恶趣生人间。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因地发愿说,愿我未来世中成佛时,如果有众生心迷之故,常被贪欲、愤怒、愚痴三毒缠缚逼迫,造了深重的没有间断的罪恶,犯种种恶行,诽谤正法,不肯修学众善行,以此恶业将来应堕地狱之中受种种痛苦的煎逼。如果能够至心称念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名号,由于佛的威德加被,能够使无间的罪恶和各种业障全部消灭,没有众生再堕三恶道,而能得到人天殊胜的安乐,直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二个要点,前两愿善名称吉祥王如来是侧重于消除众生身体的疾病,比如说被鬼神干扰,还有因为宿世的恶业盲聋喑哑,种种的诸根不具,都能够仗佛力加被而能消除这些疾病。

第三愿是侧重于解决众生心理的病态,比如经文上所说的:“为贪瞋痴之所缠逼,造无间罪及诸恶行,诽谤正法,不修众善”,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全。

身体上的痛苦我们容易知道,心理上的痛苦往往是由人与人的关系不和谐造成的,而灵性上的苦则表现为对自身的不了解,对自己的不了解,根本上不能够启发灵性生命,对人生的价值等等感到很迷茫而造成的苦,这是灵性上的苦。

第三个要点就是消除心理的病苦主要是要能够打破心智模式的局限和转化负面情绪,也就是消除所知障和烦恼障。每一种负面情绪的背后都会隐藏着某一种期待或者某一些观点,我们最终要处理的其实不是负面情绪,而是这些观点和期待。

比如说我心里面觉得很难过,我心里面觉得很悲伤,或者我心里面觉得很愤怒,然后我提醒自己,我是佛弟子,我不应该愤怒,把它转移掉了,但是没有用,你下次逢缘对境还是会愤怒,为什么?因为这个根源是在你的那些期待和观点,你所执著的是你的见解,凡夫的知见。

凡夫众生总是会运用大脑思惟来积累很多知识,然后运用这些知识来解读他所面对的世界,并且他会抱着他自己认为是非常正确的那种静态的、僵化的观点和知识,来看待这个刹那刹那在变化的、动态的世界,固执己见。

其实这样就等于在自己的心智外面筑起一道墙,并不能够影响墙外的世界,只会阻止自己看到外界的真相和内在的真相。所以运用凡夫的大脑思惟,无论多么聪明都是不究竟的,无论你学了多少知识,你都难以免除痛苦和烦恼,因为聪明是用大脑,智慧是用真心的。

凡夫运用大脑思惟,运用妄心去分别执著,所以就迷心逐物,因此要能够学会运用真心觉照和欣赏。

我们都学过了内观禅,都已经懂得从觉知呼吸来觉知内外的实相。当我们真正地能够觉知呼吸的时候,真正地能够息心,妄心不再向外奔驰而觉知当下的身心实相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不会再跑个不停,它终于有机会能够停下来,能够歇一歇了。再不断地觉知身体各个部位不同的感受,我们的心就能够寂静下来,而且宿世的业行种子能够不断地消除净化,让我们的心不再向外攀缘了,心就能够越来越敏锐,我们就可以开始真正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做习气的奴隶,不被外境所转。

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不断不断地觉察就是真心的用,就是心性的本质,所以运用智慧去觉察,就是只观察、不分析,因为没有去分析、没有去分别,由于双方观点对立产生的冲突就会完全消失。

因此可见,学佛是靠悟的,不是靠大脑来学习和记忆的;学佛是靠返观内照的觉察力,不是靠分析和推理的。能够觉察,不断地觉察,就能够向内看到自己的盲点,就能够没有局限,没有局限就没有冲突,没有冲突就有智慧,有智慧就能够业障消除,常受人天殊胜安乐。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少乏衣食、璎珞卧具、财货珍宝、香花伎乐,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所乏资生皆得充足,乃至菩提。】

这一节是第四大愿资生不缺意宽舒。也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就像一位慈祥的智者,前面已经教导我们成就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健康,就能够面向社会,开创良好的事业。那么,怎样使事业成功、衣食财货珍宝都具足呢?第四愿之中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就是来教导我们事业成功、资生物质充足的方法。

第二个要点就是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发愿说,愿我未来世中成佛时,如果有众生缺乏衣服、饮食、卧具、财物、珍宝等等,物质生活不丰富,也缺乏音乐、书画等等,精神生活也很贫乏,如果能够至心诚恳称念善名称吉祥王如来的名号,仗佛威神力加被之故,所缺乏的各种生活资料都能充足,事业成功,直到证得无上菩提。

第三个要点,我们要知道,其实物质和财富,这些并不会障碍我们,障碍我们的是我们那个局限的观点就使我们的生命被外在的事物完全掌控了,使我们和我们的真心、和我们的本觉失去了联系,变得六神无主,就会有一个强烈的向外的驱动力,不停地去奋斗,想要抓住点什么。内心深处有一个恐惧,总会担心,只要一不奋斗,未来的世界变化之时,自己就可能挨冻受饿或者遭受苦难,其实只有内在匮乏的人才会不停地去囤积。

一个真正开始向内走的人,向内去开发自性,能够与本觉智慧联结的人,他不会无休止地去想要更多和更好,因为他已经开发了他内在无穷无尽的自性功德宝藏,像大海一样无垠,广阔无边,他只需要取他所需要的一瓢水就够了;他不会再去贪得无厌,因为他知道,其实自己就是海洋,自己的自性就是尽虚空遍法界。

第五大愿和第六大愿,合起来是告诉我们如何成就事业。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或被枷锁系缚其身,及以鞭挞受诸苦恼,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所有苦恼皆得解脱,乃至菩提。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于险难处,为诸恶兽、熊罴师子、虎豹豺狼、蚖蛇蝮蝎之所侵恼、欲断其命,发声大叫,受大苦时,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所有恐怖皆得解脱,诸恶兽等悉起慈心,常得安乐,乃至菩提。】

这一段是第五愿桎梏苦难得解脱和第六愿虎狼恶物慈心俱。也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五、六两愿其实就是第一尊药师佛开示我们如何去开创事业的成功。

我们踏入社会以后,一定会要面对两大现实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人事环境的复杂。人与人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单位内部也好,单位与单位之间也好,都是勾心斗角,甚至于因为人际冲突激烈而有牢狱之灾,也就是经上所说的被枷锁系缚,遭受鞭挞等等的刑罚,其实这都是比喻这种人际冲突非常激烈。

第二个问题就是生存环境恶劣。任何行业之中都充满风险,都随时隐藏着巨大的失败的风险,竞争非常残酷,这种风险和残酷,比被虎狼恶兽包围还要更令人恐怖,甚至于如果自己做的话,考虑不慎,一个判断错误就会倾家荡产。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五、六愿,第一尊药师佛就有开示我们。

第二个要点,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在第五大愿之中教导我们要能够打破思惟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局限,就能够跳出复杂纷纭的人事环境,所有的苦恼,皆得解脱。

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因地发第五大愿说,愿我未来世成佛时,如果有众生与人激烈冲突而犯国法,身体被枷锁系缚,遭受鞭打等等种种的苦难、刑罚,如果能够诚心称念善名称吉祥王如来的名号,得到佛力加被之故,所有的苦难、烦恼都能得解脱,直到证得无上菩提。

具体怎么做呢?佛的境界非常高,我们只看到这个念佛名号就能转过来,但是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其实很简单。我们知道,药师佛是面对现实人生的,所以他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告诉我们解决问题背后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用比较浅一点的引申过来,大家比较容易明白。

比如说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就有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无常心”这句话很重要,其实也就是告诉我们,凡夫和圣贤的差别。“圣人无常心”,这就是悟道的人,他没有主观的成见,这是关键。

我们为什么会人际冲突那么激烈呢?因为我也有一个成见,他也有一个成见,我们这两种见解大家都很执著,都是静态的,而这个世界是动态的,两种静态的成见就容易起冲突,有冲突就有争斗。

所以一定要知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悟道的人没有主观的成见,没有我执,没有我见,“以百姓心为心”,就是以大家的需要为需要,指导大家、教导大家、帮助大家来成就。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圣人见到好人很欢喜,“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就是坏人、没有什么道德的人,更加要救他,要帮助他觉醒,所以“吾亦善之”,这是“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有信用有道德的人,我当然相信他、信任他,缺乏道德、缺乏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感化他,因为人性本善,有一天他会自己觉悟的。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歙歙”原意就是呼吸、吸气,引申过来就是包含的意思了。一个悟道的人能够包容一切。

“为天下浑其心”,“浑”就是浑厚、平等,悟道的人,他能够心行平等。善人当然可敬,恶人也令人悲悯。可敬与悲悯只是不同的表达,而爱护人、帮助人的仁慈之心是一样的,慈悲心是一样的,这就是“为天下浑其心”。

最后一句是“圣人皆孩之”,悟道之人,看世界上一切众生,都会像父母对自己的小孩子一样永远爱护他们、教化他们,不会跟他们对立,不会跟他们起冲突。

这个我们就容易理解了,原来念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名号,其实表达的意思,从浅处来说就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样的话,你就能够所有苦恼,皆得解脱,乃至菩提。

当然展开来说很多。我们要知道,中国四大圣人,即孔子、老子、庄子、六祖。当然,成就最究竟的、心性开发最圆满的是六祖惠能大师了,老子和庄子其实也是悟道之人。

如果你用世间的知见去看他,你就会分辨很多知识,那个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如果你用禅去读《庄子》、读《道德经》,那你会发现,确实他是悟道的一种观点。而且《道德经》里面所讲到的那些军事、政治、哲学、养生之道等等,其实他所展现的就是佛法的因果律,他所展现的就是药师法门的内层义。

所以我们要能够明白,念佛名号就能够让我们人事环境由这种复杂变得越来越和谐,越来越能够其乐融融。

第三个要点就是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因地发第六大愿说,愿我未来世中证得无上菩提时,如果有众生在险难之处受到种种恶兽的包围和伤害,遇到各种凶猛的恶兽,熊、罴、狮子、虎、豹、豺狼、蚖蛇、蝎子等等,生命将面临危险,由于恐怖而大声地叫唤,受到大苦难之时,如果能够忆念持诵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名号,以此殊胜功德力,能够使所有的恶兽都生起慈心来,能够脱离恐怖,众生常得安乐,直到证得无上菩提。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人类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生存环境的恶劣主要是指的容易被那些猛兽、虎狼狮子、毒蛇所伤害。而现在所指的这些熊、罴、虎、豹其实主要是指事业上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发展的瓶颈、竞争的残酷,企业生存艰难,个人真正要发展很困难。

你看湖南卫视做超女选拔,还有说婚姻在电视台上去选择,这就说明什么呢?说明现在的年青人其实他要发展,他的机会是更渺茫,或者说更激烈,他没有什么其他途径,所以你才会看到超女选拔会那么热门,这种发展的瓶颈就导致到大家觉得不晓得生活的方向、事业发展的方向。

具体来说,我们怎样可以知道念善名称吉祥王如来能够让我们跳出这种生存环境恶劣的状态,而能够游刃有余地成就事业的成功呢?其实你从表面上去跟人家竞争是没有意义的,一定要了解背后的规律,了解本质性的东西,你把握任何一个行业发展的本质,那当然你就能够从容淡定而得成就。

也是用老子《道德经》的第二十八章来说好了。他上面所讲的你不要认为好像很古老,没有什么作用,但是不是,我们作为中国人连自己老祖宗的这些智慧都从来没有学过,甚至于都没有听过,那是很糟糕的事情。

第二十八章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要知道这里面其实因果的规律都在其中,世间万象的背后规律都在其中,我们的事业怎样才能成就呢?方法也在其中。

“知其雄,守其雌”是生理上的修养;“知其白,守其黑”是心性上的修养;“知其荣,守其辱”是行为上的修养。一个人生理、心理和行为都有修养,都准备好了,他一定成功。

年轻人踏入社会之中都会憧憬着自己前途无量、鹏程万里,但是如果到处碰壁,他没有懂得方法,过了三十或者三十五岁,他就垂头丧气了。其实我们一定要知道,光荣的背后就是耻辱,“知其荣,守其辱”,所以万事万物都要留有余地。

有一位禅师说四种不可尽:

第一就是势力不可用尽,势若用尽,祸一定来。你得势的时候,你春风得意的时候,你很顺的时候,不可以把这种势用尽,用尽一定转过来就是祸。

第二福不可受尽,福若受尽,缘分必断。

第三规矩不可行尽,规矩若行尽会予人麻烦,要有规矩,但是也不能够太执著。

第四好话不可说尽,好话若说尽则流于平淡。

行为上如果你能够懂得这一些,你随时回光返照,你就能够及时发现危机,就容易成就。

心性上的修养就是“知其白,守其黑”。善业善行叫白业,恶业恶行就是黑业。知其白就是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内心之中不分别、不执著。守其黑这个“守”其实就是如如不动,就是不会去动丝毫的恶念。其实,守其黑更是指要随时内观觉察自己的盲点,觉察自己的思惟模式有哪些局限性,这个是“守其黑”。向内,不要到外面去挑毛病,那个没有用,只会让你失败,你要事业成功,要向内看自己有什么盲点,在没有产生危害之前,及时突破这个局限性,消除这个盲点。

正像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所说的:“祸患常积于忽微。”也就是大祸经常是出在那些小地方,平时很不注意的微细之处,因为它微细时我忽略了,所以说“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一个人有学问、有魄力、有勇气,但是怎么样?“智勇多困于所溺”,但是往往被自己的才能所困。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悖论,其实真相就是如此,因为他有才能,但是他很执著自己的才能,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学问和勇气,所以就看不到更广阔的时空,作出错误的判断。

这是心性上的修养。

还有“知其雄,守其雌”,这是生理上的修养。雄是动的,是阳刚的;雌是静的,是阴柔的。比如说我们打坐,我们静坐修止,这个止就是“守其雌”,而你单单有雌、有静态,那不对,为什么?你有阴没有阳,你只会越坐越愚钝,陷在这个无记里面,所以还要有什么?还要有观,止观止观,你通过修观,“观”是什么?不断地觉察,“观”就是“知其雄”,这样才能够开智慧。所以对于我们生理上的修养就是要能够知雄守雌。

“为天下溪”,溪流,水是往下流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婴儿是没有任何成见的,你逗他就笑,你打他就哭,但是笑过了、哭过了都没事,没有痕迹,这样的状态是赤子之心。所以一个人,如果他能够在生理上、在心性上、在行为上都能够具足修养,当然无论生存环境多么恶劣,他都能够事业成功,都能够所求如意。

我们通过这个就可以容易明白,如何去念善名称吉祥王如来,而能够在一切险难之处都能够安稳泰然,都能够利益众生。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斗诤言讼,因生忧恼,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斗讼解散,慈心相向,乃至菩提。】

这是第七大愿斗诤解散言讼息。也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我们在善名称吉祥王如来的教导之下,已经实现了身心的健康和事业成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要怎样选择更快乐、更轻松、更自在的生活方式呢?与人相处,尤其是与身边亲近的人相处的时候,要怎样觉照才不会与人发生冲突呢?在第七大愿之中,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就教导我们与人相处慈心相向的方法,教导我们选择更快乐自在的生活方式。

第二个要点,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因地发第七大愿说,愿我未来世成佛时,如果有众生互相争斗,争辩曲直是非,乃至于互相殴打,生起无量的忧愁、苦恼、烦恼,这个时候如果能够至心恳切称念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名号,仗佛威神力加被,一切的言语诉讼都能够得以和解,互相产生慈善友爱之心,直到证得无上菩提。

第三个要点,具体来说怎样来向内走。我们称念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名号的时候,就是向内走、向内觉察,培养我们在日常言行之中的觉察力,也就是活在当下的能力。

有些人觉得疑惑,他老是用大脑思惟,觉得我如果是活在当下,我是不是要走路特别慢,干活也特别迟钝,这个样子就活在当下呢?不是这样的。你什么都可以干,但是你要同时要有一个觉察力。

这个忙字怎么写?一个“心”一个“亡”,你的真心不见了,你的真心被蒙蔽了,心亡才会忙,那个就有意思了。无论你多么忙碌,但是你内在的觉察力要能够跟得上,其实一个活在当下的人,只要觉察力跟得上,他做事比一般人还要快,他的精力比一般人更充沛,他做事情的成就比一般人更大,这样才是活在当下。

而且我们向内走去觉察,去觉察什么?觉察我们妄心思惟之中的那种盲点、盲区,比如说我不知不觉地总会对其他人抱一种期望,带着一种观点去看一个人,大家就容易冲突,大家都痛苦了。

其实你向内觉察就是要能够收回对他人的期待,只对自己负责。以前我们会不自觉地去挑对方的毛病,尤其是比较亲近的人,我们总是觉得他应该这样,他应该那样,老是想把对方改造成为自己期望的那个样子,这是凡夫的大脑思惟,这个是夫妻之间、父母跟儿女之间起冲突的根源。

现在我们能够训练自己随时的觉察力,所以现在我们改变过来了,所以我们对一切都只是觉照和欣赏,全然地接受他现在的样子,当下的样子,从来没有想到去改变他,只是欣赏他,只是觉照自己的内心。

以前我们会急于跟对方交流,总是想让对方迅速地了解自己所有美好的一面,尤其是人跟人初次交往的时候总是这个样子,现在我们只是全然地做真实的自己,享受每一个鲜活的当下,活生生的当下。

以前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去判断一切,去评价一切,现在我们学会了觉察,所以我们不再做裁判,只是觉照和欣赏。原来我其实内心之中不知不觉就去做一个裁判,判断这个对那个错,老是这样,其实关你什么事啊?但是我们总会这个样子,自己还不知道,所以我们要观察自己的内心。

当然凡夫众生刚开始修行,有一些事情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心里面肯定会有情绪生起来,肯定会有情绪波动,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这时候怎么办?也只需要观察自己的情绪如何生起、如何消失。你不要压抑你的情绪,当然也不要放纵你的情绪,你只要觉察它就好了——对于任何的想法,无论它怎么浮现出来,我都是不迎不拒,不攀缘不抗拒。

如果因为双方非常亲近,非常亲密,有一些时候,因为内在的执著心非常强烈,情绪生起得会很强烈。比如说对方有什么变化,我看了以后不理解,我内心生起了很强烈的情绪波动,这个时候其实你要知道怎么样?不要去发泄,也不要去控制,而只需要更深地向内看,看为什么我的情绪会起得这么强烈呢?一定就会知道了,这一种情绪之所以强烈地生起,它的背后是什么?它的背后是因为触动到我心的深处那种平时不容易觉察到的那种顽固的执著。比如说你特别执著于某一个人,无论是你的丈夫还是你的妻子,还是你的儿女,如果他非常非常地不符合你的心意,你平时像一个修行人,这个时候就或者是暴跳如雷,或者是嚎啕大哭,这个都没有必要啊。你只需要向内更深地去觉照自己的执著,这个时候就会去反问自己,反观内照去问自己,真的有一个外面的人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圆满吗?真的有一个外面的人能够让自己不孤单吗?能够让自己更快乐吗?当然都不是了。

快乐是来自于法身智慧的觉醒,来自于我们内心的觉照力的生起。我在一切时一切处,在一切环境之中都快乐——一个人相处也很快乐,很多人在一起也很快乐,成功也快乐,失败也快乐,任何时候都快乐,为什么?因为我就是海洋,我就是虚空,我就是尽虚空遍法界。

所以我们向内走就能够消除对别人的执著,就能够把凡夫分别执著的这种生活方式、长期贪瞋痴的生活方式转化为菩萨轻松自在、充满智慧和慈悲的生活方式。看起来你跟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实际上这种内在的法喜会不断地溢出来,然后每一天的行为都是菩萨行。

再看第八大愿,前面的第七大愿是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像菩萨一样的生活方式。第八大愿就是更深入地讲我们的生命发展方向。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入于江海,遭大恶风吹其船舫,无有洲渚而作归依,极生忧怖,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皆得随心至安隐处受诸快乐,乃至菩提。】

这是第八愿江海安平任游处。也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我们有了轻松快乐、与众生慈心相向的生活方式,那更深层我们要能够确定生命的发展方向。读书我们有择校的方向,我们选择北大清华或者暨大或者中山大学等等,婚姻也有选择的方向。

那我们的生命呢?我们生命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们是能够通过暇满人身而超出轮回,还是把这个宝贵的人身浪费掉了、甚至还要堕落呢?我们生命往哪个方向发展呢?在茫茫的生死轮回的大海之中,我们的生命之舟、生命之船它的航向如何确定呢?生命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在第八愿之中教导我们。

第二个要点,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因地发第八大愿说,愿我未来世成佛时,如果有众生在茫茫的大海之中航行,遭遇到狂风恶浪,舟船处于危险之中,又找不到岛屿和海岸停靠,心中生起了极大的忧愁恐怖,如果能够至心称念善名称吉祥王如来的名号,仗佛威神力加被,舟船都能够随众生的心愿航行到安全稳妥的地方,享受种种的快乐,直到证得佛果。

大海这是比喻,对不对?从外层讲、浅层讲当然是现实中的大海,更重要的是生死大海,我们怎样能够到安稳处呢?

第三个要点,至安稳处就是指我们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佛教认为人类文明的出发点是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解决以生死困苦为主的人生烦恼痛苦,人类的一切文明,都是为了什么?都是为了解除众生的痛苦,佛教当然就是最圆满最究竟、最直截了当的,让我们当下能够把烦恼痛苦消除,能够超越出来。

人类文明的终极归宿就是使每一个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够达到永享极乐的常乐我净的涅槃境地,这个也就是我们经上所说的“皆得随心至安隐处,受诸快乐,乃至菩提”。无论众生的心是想求人天的暂时安乐,还是想求解脱之乐,乃至于成佛的究竟之乐,都能够随心满愿,这是善名称吉祥王如来不可思议的教法之力、加被之力。

【曼殊室利,是谓彼佛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八种微妙大愿。又彼世尊从初发心,常以定力成就众生,供养诸佛,严净佛土,菩萨眷属悉皆圆满。此之福德不可思议,一切声闻及诸独觉,纵经多劫说不能尽,唯除如来、补处菩萨。】

这一节主要讲两个内容,第一个是归纳总结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因地所发的八大不可思议的弘深誓愿。第二个内容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愿以后,修菩萨行都是在定中修、定中证,所以“常以定力”,这四个字很重要。

菩萨行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也就是“供养诸佛”是上求佛道;“成就众生”是下化众生;“严净佛土”就是成就依报庄严;“菩萨眷属悉皆圆满”是成就正报庄严、主伴眷属圆满。所以一切的菩萨行就归纳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依报庄严、正报庄严。

由于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因地修了无量的菩萨行,所以成就了广大不可思议的浩瀚的福德,一切的声闻独觉在多劫之中来演说,都说不尽药师佛的功德,唯有如来和候补成佛的一生补处的大菩萨、等觉菩萨才能够了知,所以说“唯除如来补处菩萨”。

【曼殊室利,若有净信男子、女人,若王、大臣、长者、居士,心悕福德,断诸烦恼,称彼佛名,读斯经典,于彼如来,至心尊重,恭敬供养,所有一切罪恶业障及诸病苦,悉皆消灭,诸有愿求无不随意,得不退转,乃至菩提。】

这一节也是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这一节主要讲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讲《药师七佛经》主要的三大修行方法,就是称念佛名、读诵经典,还有尊重供养如来。第二个内容就是讲按照上述方法实修以后的效果和五大功用。

第一个功用就是业障消除。第二个功用就是病苦消灭。第三个功用就是心想事成,所求如意。第四个功用就是世间福德、出世间功德都能够成就,而且永不退转。为什么?因为我们是掌握了这个缘起的秘密,所以在成就这些福德的时候不是迷失的状态去成就的,而是觉悟去成就的,所以能够得不退转。第五个功用就是乃至能够成就无上菩提。

第二个要点,既然我们称药师七佛名号、还有读诵《药师七佛经》有如此殊胜的功德,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称药师七佛名、读诵《药师七佛经》呢?

我们已经知道了念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名号就是向内觉察当下的身心状况,就能够觉知到我们每一次的呼吸,每一呼一吸都是我们跟宇宙天地的一次互动,所以我们内在的能量始终跟天地万物是一体,我们就能够明白禅宗那些祖师所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个就是事实,我们就能够借天地之力来实现健康长寿,就能够顺应规律来历事练心。

并且来说,学修药师法门的人,他实现健康长寿不是目标,而只是解脱的基础。如果我们身体都转不过来的话,你说你的业力转过来了,你能够转业力为愿力了,那个是不靠谱的一件事情。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成就身心健康,就能够使我们减轻身体的束缚,使本觉的智慧之光通过我们的觉察力不断地透发出来。同时念佛名号就是向内觉察,我们内在的能量跟天地万物是一体的,所以我们就能够知道了,原来我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天人合一,这不是理论而是事实啊。

那为什么我们还会觉得孤独、还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呢?要知道我们的孤独感和渺小感完全是妄心大脑思惟制造出来的边界,大脑思惟使我们迷真逐妄,把我的身体、我的思惟方式就认同为我而起执著,就产生了局限和对立,所以修学药师法门就是要使我们全然地投入生活而不处于认同状态,存在于这个世界,但是不属于它。

念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名号就能够使我们不断地增强觉察力,真正地有觉察力了,我们就能够提升。以前我们是以成功为目标,现在我们就能够转化到以喜悦为目标,这个就是内在智慧的觉醒,就是念念与我们生命的本源联接起来了。

《维摩诘经》上也有一个教导,就是“但除其病,而不除法”。这个当然是很重要,你不需要去说我要学佛,所以事业我就管不了这么多了,我要放下,我要天天来念佛。你认为你那个是修行,其实你已经偏了;你认为你是在学圣贤之道,其实很快你就变成“剩闲”了,但是那个“剩”是剩下来的“剩”,“闲”是空闲的“闲”,你学佛以后你变成一个剩下来的闲人了,你不断地边缘化,有你不多,没你不少,你变得无关紧要,这个就很糟糕了,怎么学成这个样子了?偏掉了,是不是?

所以不懂得药师法门,他用大脑思惟来理解佛法,他认为他懂了,其实他没有学到佛法智慧,他只是学到一种知识,而且他是用凡夫的妄心执著的知识,所以他不断地被边缘化,不断地让那些没有学佛的人不理解他。

这样我们就能够明白了,我们怎样来念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呢?能念之心是始觉,所念之佛是本觉,以始觉念本觉,成就究竟觉,这个是真正懂得念佛名号的方法。当我们这样来念南无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名号的时候,就能够念念与我们存在的本源,与我们生命的本源联接起来了。我们本来跟我们生命本源就是连通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但是谁把它切断了?我们自己的妄心、大脑思惟把它切断了,所以才让我们活得这么烦恼痛苦。现在你来念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就是让我们跟我们生命的本源联接起来了,就已经找到了内在的钻石,就已经发现了“衣里明珠”。

《妙法莲华经》上讲“衣里明珠”。有一个小孩子要离开父母(家里是大富长者),父母亲担心他在外面挨冻受饿,把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珠缝在他衣服里面,但是他不知道,他走出去找不到衣食,到处去乞讨,有人指点他,你衣服里面就缝了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珠。我们也是如此,我们尽虚空遍法界的真心就是我们“衣里明珠”,我们念佛名号向内觉察,就是发现了它,然后我们的内心之中就能够充满了欢喜和快乐。

这个时候虽然我们已经通达了、已经开始觉察了,通过修学内观禅,我们已经能够觉照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虽然还是有很多很具体的事情发生,我们也还暂时没有能够从现实的窘迫的境界之中脱身出来,但是这一些对我们来说都已经不成问题了。

因为只有当我们执著于肉身,误认为自己只是肉身躯壳那么渺小的时候,我们才会时时觉得匮乏,觉得恐惧。当我们恍然大悟,不再执著那个并不真正存在的自我的时候,我们就马上与存在的本源联接起来了,就是回到了灵性的家园,就是真正的回家,就是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第三个要点,为什么称佛名号能够使我们“诸有愿求,无不随意”?能够使我们入水不溺,入水不烧?

我们读《大佛顶首楞严经》,看《观世音菩萨圆通章》上面就讲到这个原理,讲到观世音菩萨能够“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这十四种无畏我们就不展开来说了,就说第二和第三。

第二就是入火不烧,第三就是入水不溺。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这就是讲火难无畏和水难无畏。

“知见旋复”是我们旋转缘六尘的妄知妄见,复还自性的真知真见,这样的话,妄心所起的内见之火熄灭了,外在的火当然就不能够伤害我们了,因此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众生就能够入于清凉自在之境,遇火灾也不会被伤害。

更浅的说,凡夫总是用妄心大脑思惟的,所以他遇到任何境界遇到任何人任何事,总是去分别执著,然后就耗散能量。能量耗散就起烦恼火,妄心属火,这个妄心的烦恼火,就使我们因为有内在的因,所以难以脱离外在的火灾,所以你如果能够把妄心大脑思惟转过来,就能够不遭火灾。

我们听闻是以耳根为缘,耳根是属水的,肾属水。而且你听了外在种种的声音,你起喜怒哀乐种种的情感,这也是像流动的水一样。所以我们向外去分别声尘,就有了内在的这种水,所以就难以脱离水灾。

所以,“观听旋复”的“听”就是耳根缘声尘,菩萨能够返观能闻之自性,不会向外去攀缘色和那个声尘,就能够不被声尘所转,就能够得解脱。内闻之水平息,外在的水也不能够伤害我们,所以持念观世音菩萨的众生遇到水灾的时候也能够逢凶化吉。

所以我们这样也能够明白,念善名称吉祥王如来的名号,功德亦复如是,所以能够免离一切灾难,能够诸有愿求无不随意。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