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⑤出入息来成就禅定、禅那

《大念处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8 14:46

如熟练的辘轳匠或他的学徒,在做一个长的转动时,了知:『我做一个长的转动。』

做一个短的转动时,了知:『我做一个短的转动。』

比丘如是,在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我当觉知入息的全身而入息。』他如是训练自己。

『我当觉知出息的全身而出息。』他如是训练自己。

『我当安定粗的入息而入息。』他如是训练自已。

『我当安定粗的出息而出息。』他如是训练自己。

很多人一看,哎呀,这个前面不是讲过了吗?怎么重复又讲一次呀?不是这样的。这一段如来就告诉我们怎样由出入息来成就禅定、来成就禅那。下一段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由禅定做基础来修观慧。我们前面讲过了,如来的一切法都是定中修、定中证。下一段就是讲观慧、观禅的。这一段就讲止禅。

辘轳匠,这个“辘轳”很多人应该知道,就是一个工具架在井边上,然后把绳子一圈一圈放下去,把桶放到井里面把水抽上来,然后再摇上来,绳子缩短然后把井水提上来。这样子辘轳,通过卷放绳索来提水的工具,用放绳子的长和短来比喻呼吸的长和短。这段经文就是讲通过修安般念进一步来成就禅定。所以表面看起来好像文字重复,事实上是讲更深一层的修法。再下一段就是讲通过修安般念来开启智慧,无所依而住,证得无我。

我们在修正念安般念的四个阶段,正念出入息,了知长短息,然后全息、微息,根器最好的。在第一个阶段就出现禅相了,根器次一等在第二个阶段就是了知长短息,他能够出现禅相。根器再差就是在全息,更差就是在微息,肯定能够出现禅相。

所以我们内观禅十天,大家不要跑得太快,很多人马上跑到觉知,两寸两寸去觉知身身体感受了,第一次就去觉知,肯定没用,哪有那么快。其实你可以在很长时间之内,几个月,你就只是修第一步,尝试一下只是修第一步。我们正念出入息修半个小时,了知长短息修一个小时,根器比较好一点这个时候就出现禅相了。如果还不行的话,就是全息又修一个小时,再不行就是微息。所以这样大家就明白原来内观禅的理论依据是在这部《大念处经》里面,而且如来讲得非常透彻。

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禅相,为什么?因为所有的禅相都是从想而产生的。不同的禅修者有不同的想,因此就会因人而异产生不同的禅相。有一些人会产生的禅相是像莲花一样白白的,有一点光,不是很明亮,这个时候他就要取相。有一些人会出现像红宝石等等,但是也不通透也没有很多的光亮。有一些人会出现一些不太悦意的禅相,各各不同。跟自己过往的心念有关系。

当禅相出现的时候,不要马上把注意力转移到禅相上去,如果你那样做的话,禅相就会消失掉。你出现了一个禅相在你面前,不用管它,你还是在接触点上觉知呼吸。然后渐渐地你的心越来越细,正念越来越强,禅相自己会贴过来,会贴到你这个接触点上,你的心也会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在取相那个上面去。也不要去玩弄你这个禅相,不要刻意把它拉长、缩短、变圆、搓扁,你这么搞的话,也会让这个禅相消失掉,那你就白折腾了,就是这样。

事实上我们讲自然的原则,定是工具,根本我们还是要修观慧,修观禅。如果我们还是保持把注意力放在觉知呼吸上,过一段时间禅相会越来越稳定。并且我们的心也会自动地会与禅相连接,那个时候禅相就会自动地移到我们的接触点上来,这个时候你就可以专注于禅相了,由专注于呼吸转过来专注于禅相。如果你仍然还是强迫注意力离开禅相,那么也会失去定力,也会失去禅相。禅相各各不同,有一些人出现的禅相像太阳,有一些像月亮,有一些像那种闪烁的种种宝石等等。当你把注意力放在禅相上,贴在接触点上你这个禅相上来,这个时候叫取相,它没有什么光明,没有什么光亮,也不通透。如果你一直持续地保持专注于这个取相,持续两个小时或者更长,你就会发现,这个取相变得越来越光亮通透发光,这个时候就是似相。要继续地练习保持注意力,专注于似相上面,专注于似相上面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或者更长,一直到成就近行定或者安止定。近行定就是很靠近禅那,但是还没有那么强,还不是初禅。

有一些人定力好,他能够直接就进入到安止定,更进一步他就可以辨识初禅五支,能够修初禅的五种自在,再来修二禅的三支。然后还要修二禅的五种自在,再来修三禅的二支。然后也要修五种自在,更进一步到四禅。到四禅的时候你这个安般念的止禅就修圆满了。

所以近行定就是非常接近禅那的定,安止定就是禅那。为了能够继续地提升定力,这个时候修定要借助于五根,要平衡五根。信根与慧根要平衡。定根与精进根要平衡。如果信根强慧根弱,那么就容易流入迷信。如果信根弱慧根强,往往自己不会去实际修行,而是空腹高心,整天都在用大脑思惟去批判人家,去评论人家,说食数宝。然后当信根和慧根平衡的时候,就能够深信三宝的功德,能够深信业果,能够确切地相信依照佛的教法修行能够体验到似相,达到禅定,证得无我。并且又能够用慧根的智慧来透视似相,这个时候就是真正的信根和慧根平衡。

定根与精进根也要平衡。如果定强、精进根弱,就会懈怠下来。如果是定根很弱,而精进根很强,就会掉举不安。当然这个念根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四念处任何一法都需要的。当五根能够充分地培育出来,很有力量,它就能够培育定力,就能够让我们超越近行定,达到安止定。心就能够持续地不间断地觉知似相,觉知似相一整晚、一整天或者更长。

进一步就是平衡七觉支。念觉支就是一直记得似相并且持续地去辨识似相。第二是择法觉支,就是透彻地理解似相。第三就是精进觉知。第四就是喜觉支,体验似相的时候心里面生欢喜。第五就是轻安觉支。第六就是定觉知。第七就是舍觉知。

这里面的七觉知跟我们北传佛教是有差异的。南传是从念觉支开始,念、择法、精进、喜,然后轻安、定、舍。我们是择法开始,择法、精进、喜、轻安,然后念、定、舍。但是实际上如果从实修的角度来说,我们还是按照南传的次第,它不单单有理论而且有实证的方法。

然后更进一步就是去辨识初禅的五禅支,寻、伺、喜、乐、一境性。寻就是将心导向以及安置于似相(那个禅相里面的似相),所以禅相由取相到达似相是很重要的。在这个似相里面来修七觉支。

然后寻之后第二支功德就是伺,寻伺就是保持心能够持续地注意似相,注意于禅相里面的似相。然后喜、乐、心一境性,一境性就是对似相能够一心专注。

然后要练习初禅的五自在。释迦牟尼佛在南传的《三有经》上面就对目犍连说,你成就初禅以后不要心急,不要马上想到二禅,你要先修初禅的五种自在,否则的话会退转。

到了二禅。二禅的时候觉得这个寻、伺太粗了,所以那个就舍了,只是有喜、乐、一境性这个三支,然后也是修二禅五种自在。

到三禅的时候,就连喜也觉得太粗了,所以只有乐和一境性两支,然后再来修五自在,进入四禅。

四禅就具有舍及一境性这两支功德,然后再修五种自在。

这样修下来呼吸就真正地完成了、停止了、不呼吸了,这个时候才是真正地完成了安般念的第四个阶段。我当安定粗的入息。怎么叫安定粗的入息?他没有入息。

“我当安定粗的入息而入息。”他如是训练自已。“我当安定粗的出息而出息。”他如是训练自己。

这是究竟圆满地把安般念的第四个阶段修好了。也有一些把它翻译为: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入息,彼如此修行;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出息,彼如此修行。

这样之后就可以修观禅了。这个时候可以选择,你可以转入修观禅,也可以继续修止禅。如果你继续选择修止禅,按照《清净道论》就可以修行十遍处,成就大神通。在这里面就开始,《大念处经》里面如来教诲就是转入观禅。但是当然以我们现在众生的根器,不要说四禅了,连初禅都很困难。那怎么办呢?在近行定里面就可以直接契入观禅,近行定是比较容易达到的。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