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5、四界差别观

《大念处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8 15:07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任何姿势中,以各种界思惟此身:『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与风界。』

这段就是佛陀开示说:“比丘们啊!比丘在任何的姿势之中,在行住坐卧的四威仪之中,都要能够观察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它其实不过是由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四大种组合而成的,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无我的。也就是说观这个身体里面的四界十二种特相,这是它实修的方法。四界,当然传统的我们把它称之为地水火风四大种,或者说四大。那么四大,地大有六种特相,也就是硬、粗、重、软、滑、清。我们身体里面的骨头啊,等等这个很硬的;地大的还有一个特效是粗、沉重;同时也有软、滑、清这六个特相。水大的特性就是流动和粘结,火大的特性就是热和冷,风大的特性就是支持和推动。

这段经文佛陀说得很简略,但事实上无量的法就在其中,四界差别观的修法就在其中。所以这段经文它有五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在禅修的四十业处之中,唯有安般念和四界差别观是最殊胜的。那么我们来修止禅是为了培养定力、培养专注力,常规我们大家经过好多次的内观禅修的实修。刚刚开始的时候,禅修的前几天会觉得很幸苦很困难,心难以安定下来,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定力。就譬如我们爬山一样,爬山也必须要有好的体力,如果你不够强壮的话,你爬山爬一小会就会觉得很疲倦。但是如果你持续的锻炼,每一天都坚持去爬山,随着你体力的增强,你就可以一气呵成,一气呵成爬上山顶觉得很容易。同样的我们来修止禅也是如此。修止禅,它不是目的,它是工具,随着我们定力的增长,我们就能够轻松的安住于当下,随着我们定力的增长,我们再来观的时候,就容易、就有力量、就能够观下去。

比如说我们要观名法、色法,观色法,观二十八种色法。比方说我们观眼、耳、鼻、舌、身、意,那么眼门心路历程、意门心路历程、七处寻心等等。你如果没有止、没有定力的话,你是很难观下去的。所以修止禅是为了培养专注力,而修观禅是为了培养洞察力,能够开启自性本具的智慧。

四念处禅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建立觉知的四个途径。为什么叫做四念处?因为每一个里面它都离不开正念,都离不开正念正知。我们修念处就能够让我们时时刻刻在当下,直接地洞察自己的身心五蕴,体验到五蕴身心不过是一连串不断不断瞬间在生灭变化的过程,没有实质、没有实体。所以它不断不断地刹那生灭,生灭无常,无常故无我,无常故苦,所以无常苦无我。这样法的共相就呈现出来了,就证得了,这时候就不会再产生贪婪和愤怒的习性反应,就能够让身心净化,就能够止息苦。苦的止息,烦恼痛苦的止息就能够证得涅槃。

可见最大的喜悦是观禅的喜悦。由于有观禅,所以我们每一个当下都能够焕然一新,都能够直接地体验无为法,不会再胡思乱想了。而且它是在智慧层面的,不是在知识层面的。知识来自于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累积,而智慧来自于自性之中本具的光明的开显。所以我们修观禅的时候,自性光明和鲜活的智慧就会不断地涌现出来了。

第二个要点就是四界差别观具体如何来修?实践的路线图是什么呢?就是辨识十二刻相。四界差别观里面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辨识,你要能够很清晰地能够辨清楚在身体里面,在当下的身心里面要能够辨识清楚四界的十二种特相。

巴利文的佛教圣典里面记载了两种修习四界差别观的实修方法。佛陀在《大念处经》里面讲的是适合于利根行者的修行简略法。佛陀在《界分别经》、《大象迹喻经》里面,就有教导详细的修四界差别观的方法。缅甸帕奥禅师,他就很擅巧、很擅长于教导,如何去一步一步地去实修四界十二种特相。

有兴趣的同修,我建议大家不妨关注一部经《罗怙罗经》。南传里面,我们北传翻译为“罗睺罗”或者翻译为“罗云”。你可以明显地看到这部经,是佛陀针对于罗怙罗尊者来教导他怎么样子由凡夫证得阿罗汉果位的。经文分为六段,不长,但是非常精粹。我们想佛陀的儿子很小跟随出家以后,他怎么样子在佛陀善巧地教导之下,先来闻思,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到修所成慧。先学五取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然后渐次地修安般念,修四界差别观,然后迅速地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可以把经文分为六段,当然我们后面再讲五取蕴的时候也会提一下这部《罗怙罗经》,那么他就是依靠这个四念处来证得阿罗汉的果位的。

我们首先要能够辨识,先修辨识十二特相的时候,是先从风大的推动这个特相来修的。当然十二特相就是辨识地界的硬、粗、重、软、滑、清这六种特相;然后辨识水界的流动和粘结这两种特相、两种性质;再来辨识火大的热和冷这两种特相、两种性质;再来辨识风大的支持和推动这两种特相。

修四界差别观的时候,就是要能够逐一逐一地在全身来辨识这十二种特相。一般来说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我们先要能够辨识风界的推动;再来辨识地大的硬、粗、重;再来辨识风大的支持这种特相;再来辨识地大的软、滑、清;再来辨识火大的热和冷,最后辨识水大的流动和粘结。因为这个流动和粘结,你只能够比量地推知,而其它的就很好辨识。比如说,你要先辨识我们这个风大的特相,就是移动。你看你吸气的时候,你吸气你就感觉到这个气就有一个推动作用,你吸气进来之后这个肚子鼓起来了,这个是风大的推动的特相了,腹部胀起来了,胸部扩张了。你吸气的时候从鼻子,然后在脑腔里面,它也有一个推动的作用。所以这个是最明显的一种辨识的特相。你先从吸气;然后辨识这个在脑腔里面的推动,在胸部的扩张腹部的胀起;然后当你能够辨识以后,你进一步辨识全身,整个全身的风大的这个推动作用都能辨识。当然大家在实修的时候,我们大学堂最后去闭关修的时候,是要做小参的,你在实际的辨识过程之中,有什么问题要提得出来,才能够真正地指导你进步。不然你听一听不过是做为一种知识积累,这个没有用。

然后就惭惭地能够全身的所用部位的推动,都能够这种关于风大的这种推动,这种特相能够辨识得很清楚了,你就再来换一种。就是比如说你辨识地大的硬这种特相,硬很容易了。比如说我们牙齿咬一下,这个硬就能够体会到,然后惭惭地体会全身的所有的硬这种特相;依次依次再到粗,我们手跟手摩擦能够体会到粗糙的感觉等等;重,然后再到支持,我们之所以能够站立、能够坐着,都是依靠风界的支持,这种特相;然后再到地大的软滑清等等。依次依次地来辨识推动硬、粗、重;支持软、滑、清;再来辨识火大的热和冷。那么这十种特相,都可以直接地由我们的触觉来得知,最后的水大的特相流动和粘结,这两种特相只能够根据其它的十种特相推理而得知,所以它就留在最后来辨识。

当我们把所有的一一辨识十二种特相都能够辨识清楚以后,我们就要能够在整个身心同时来辨识十二种特相。但是你以为这样子就是四界差别观了吗?不是,你这个时候才刚刚开始。当你能够同时辨识十二种特相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始迈向近行定了,所以第三要点就是平衡诸界迈向近行定。

修行的时候有些时候,修行者在修持过程之中,这个四界它会失去平衡,所以身体容易生起病苦等等。比如说,如果你修行时侯,身体出现僵硬,那怎么办?你就要能够把注意力放在那个对立的特相上面去,僵硬它的对立的特相就是软,所以当身体僵硬的时候,就要辨识地界的软这种特相。当我们能够熟练的十二种特相以后,要能够反复反复的辨识,一直到我们能够同时来遍观全身的十二特相。

当你能够同时遍观的时候,你就好像从背后、从双肩后面同时的来遍照全身。然后我们这时候你就可以迈向近行定了,这个时候你就看不到这个身体了,你看到的只是一团灰色物,灰蒙蒙的一团东西在那个地方,这是一种灰色的。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你就看到各种各样的光,不同的光,一开始是好像灰色的烟雾一样的光。然后你要继续能够辨识这个灰色光里面的四界,地、水、火、风四界。你持续持续的修四界差别观的时候,它将会变得白若棉花;你再继续持续的专注辨识这个白色体里面的四界,它就会转变成为透明体;透明体放射出明亮的光亮,光犹如水晶一样。这个明亮的、明净的色法就是净色根。

五净色是存在于我们五种粗的感官里面的敏感色法,它们能够作为前五识生起的依靠之处,这个称为净色根。我们很多凡夫,凡夫他很难分清楚净色根和浮尘根,他以为怎么样?以为我们眼睛这个粗重的眼根,然后来对色尘,事实上这个是浮尘根。它应该是精微的净色根,才能够作为前五识生起的依靠之处。当然这个净色根它又要依靠浮尘根而存在,如果你这个浮尘根坏掉了,你这个净色根也发挥不了作用。也就是说这些敏感的色法,它要依靠各自的粗的感官而存在。当然,其中这个眼净色它只是分布于眼根,而唯有身净色它是遍布于全身的。

那么到这个阶段的时候,身净色、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这些看起来,你在这个禅观之中的时候,它看起来都会像透明的微粒,小块,极小块这样子的团块状的。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你还是在止禅阶段,还没有破除对色法的三种密集的执着。

色法有三种密集,名法有四种密集。也就是说它会有假象,它会有一个概念,不是真实的相是概念相。那么色法它会有三种密集,也就是相续密集、组合密集和作用密集。一个色法一个色法它连接起来,它很快,你没有定力的时候你根本上看不清楚,所以你看起来它是一个持续的存在,其实它都是一个一个的,都是分开的。但是你会形成一个凡夫的一个观念,一个概念,在你概念上面你认为这个是相续密集。然后还有组合密集、作用密集。不展开说,在实修的时候有问题了再来破除。

对于色法的执著,如果你不能够破除这三种密集,你决定不能够见到究竟色,你决定不可能开悟。对于名法就是精神法,如果你不能够破除四种密集,你也不可能真正的破除我执。

我们学过唯识的,我们中级班有唯识课了,就有《八识规矩颂》。大家一定都会很清楚,玄奘法师造的这部《八识规矩颂》。前五识颂: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所以把南传的法跟北传的法对应起来看的时候,你能够很清晰的看到这个中间大家互相支持,互相呼应。而且南传的法它很朴实,它没有那么很高深、很玄妙、很复杂的理论,它就直接告诉你怎么在当下身心里面来起修。我们现在大家都不缺知识,可能大家听闻的佛法多了去了,什么都可以说一大堆出来,但是有用吗?你累积很多知识不会导致开悟,反而可能会障碍你。需要的是实修的导引,是很清晰的你在禅观之中,你的身心会起什么变化,起了变化以后你应该怎么办。怎么样能够最快捷的,最简洁明了的破除色法的三种密集,名法的四种密集,而证得名色分别智。事实上当我们能够证得名色分别智的时候,后面的道路就很顺了,为什么?因为你见清净了。

五识同依净色根。我们就可以知道,前五识它不是依靠浮尘根的,不是依靠这个粗的感官的,而是依靠净色、五净色。然后愚者难分识与根,凡夫,甚至于愚法的声闻,他都难以分清楚。然后你再来持续的专注的辨识这个透明体里面的,也就是净色里面的四界:地、水、火、风,然后你就会发现它放射出,在禅观之中放射出明亮的光;然后你一直持续持续来专注于这个明亮的光,至少能够保持半个小时以上的时候你就到达了近行定。所以这个纯观行者,他虽然说不需要先专门去修止禅,他仍然还是需要依靠定力的支持的。那么到了近行定以后,这个近行定很重要,近行定就是纯观行者的休息之处。

因为你修行观禅的时候呢,它是要很清晰的去辨识的。比方说你辨识眼们色四十五法,这个四十五法,你就要很清晰的一法一法的要辨识清楚,这个没有定力、没有定力的支持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纯观行者他的定力,他的禅定功夫是比较弱的,他就需要有一个休息之处,就以这个近行定,作为纯观行者的修行之处。我们修行观禅的时候如果感到疲劳,就可以退回到近行定之中休息。正如我们一直跟大家强调说,我们修内观你不要跑得太快,你觉知呼吸、觉知感觉保持平等心。然后你觉知感觉,你觉得心散掉了,你又退回到觉知呼吸上来,而且觉知呼吸你还只是修止禅,这个就是你的休息处。

同样的,我们修观禅可以在近行定之中来休息。就好像止观行者,他成就了四禅八定,然后他要出定,出定以后再来修观禅。修禅观他感到疲劳了,怎么办?他又退回到止禅,退回到四禅八定里面去休息一样。同样的,我们的纯观行者,就在近行定里面休息。当我们能够恢复清晰跟活力以后,又在从近行定之中出来,又来修观禅。

譬如说打仗的时候,原来冷兵器时代,打仗的时候要有碉堡。士兵在战场上面打仗的时候,觉得很疲劳了,但是敌人还是很强盛,还是像潮水一样涌过来。怎么办?这个时候士兵就可以退回到碉堡里面去休息,休息好以后再投入战场。同样的,修观禅的时候,我们要能够辨识许许多多,许许多多的法,你一定要能够辨识心路过程。你每一个起心动念,你不单单是比方说你心里面生起了贪心,你要觉知你生起了贪心,这个不够,这个只是刚刚开始,不要以为这个就是修四念处了。也就是说这个才刚刚做到不忘失正念,你已经能够保持正念。我起贪婪,我就觉知我起贪婪,我不投进去,我只是看着它,这个是刚刚开始而已。接下来你要怎么样?接下来你要能够以观禅来知道每一个念头,它生起的因是什么,每一个念头它的这个心路过程是什么。比方说眼根对色尘然后你起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你要能够很清晰的把这个心路过程都能够辨识清楚,这个样子你才能够真正的破除我执。

我们的大乘佛法,大家理论讲多了,都是滑口而过。但是都不知道真正的去彻底断除我执的最直接明了的,最朴素的方法,其实四念处就是最简洁的方法了。所以我们要能够去辨识许许多多的名法和色法的时候,疲劳就会产生,这个时候就可以在近行定中休息。

第四个要点就是观禅,就是如何辨识色法,如何辨识名法。禅修者有两条路径:一条是止观行者,一条是纯观行者。止观行者先修止禅再修观禅。比如说先修安般念,安那般那念,安那般那念它有十六个阶段,我们现在学内观的,事实上才是一点点。安般念是一个很殊胜的法,乃至于说你从开始修一直到证阿罗汉,如果你按照这十六个阶段,一梯一梯往上走的话都是可以的。所以这是一个很殊胜的法,常规的就只是以安般念来修到安止定,然后再来修观禅。

纯观行者就直接以四界差别观来达到近行定,不需要去修安止定,因为要成就安止定真不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现在这么一个时代。所以你只要有近行定就好了,有了近行定,就直接来修观禅。当我们修到近行定的时候,能够持续的专注于透明体它里面的空间的时候,你一直一直去保持,也就是那个净色根的净色;你一直能够去专注于净色的时候,净色里面的空间,这个透明体里面的空间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透明体,它粉碎为,突然爆炸了,粉碎为无量无量的很多的色聚。这个色聚其实就是极微粒子,这个时候你的定力已经比较深了,你能够直接的现观,不是理论上知道,不是像物理学家,他研究,他通过实验、通过工具,所以他能够知道,这是禅观行者他直接的现量的见到。见到极微粒子,见到色聚,这个时候也就达到了七清净里面的心清净。

我们知道七清净,先要戒清净,第二就是心清净,第三就是见清净,见清净就是名色分别智,之后就是度疑清净,那也就是缘摄受智等等。

因为它这个净色爆炸以后,粉碎为无量的许多的色聚,然后你要能够再进一步更细的去观察,单一色聚里面的四界。就是说极微粒子它里面的色,这个地水火风四界。

色聚又可以分为明净色聚和非明净色聚。明净色聚是透明的,是五净色的色聚。然后你会发现你在禅观里面,在辨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些色聚,它在非常迅速的生灭,非常迅速的生灭。

“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见生灭法是指在这个里面的见生灭法,不是说凡夫看到这个世间生生灭灭,不是这个。它应该是在禅观之中,你修到了心清净以上,你见到的这些色聚,它非常迅速的生灭,这种生灭。但是这个时候,你还是没有能力去分析这些色聚的,没有能力去辨识这些色聚的。因此你还会看到这些色聚它是极微极微的,但是有体积的微小的粒子。为什么?因为你还不能够破除色法的三种密集,你还不能够破除相续密集、组合密集、功用密集这三种密集。如果你以为说你来观这些色聚,你在那个定里面、禅观里面,你观那些色聚它快速快速的在生灭,以为这样子就是修观禅,那你就错了,这个还不是真正的观禅。那要怎么办,它有无量无量的色聚在生灭,你不要管它,你不要去管这些色聚迅速的生灭,你要忽视它,你只是辨识单一色聚里面的四界。

打个比方,好像一个你不想见的人,但是你在路上跟他不期而遇了,这时候你会怎么办?你会装作没看见,眼睛目不斜视直接往前走。同样的,你要修禅观也是如此,它有无量无量的极微色聚在迅速的生灭,你不管它视而不见,你就只是看单一色聚,不去理会那些生灭,只是去辨识单一色聚里面的四界。到了这个时候就已经是修止禅的最后阶段了,也就是观禅的最初开始了。

我们是禅文化大学堂,所以不用讲那么多的虚头理论,就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讲每一步每一步禅观的方法。当然根器不够的人,可能一下子也只是听听而已,如果你种性够的话,就能够破除很多过往禅修之中的一些障碍和一些迷执。

那么这个时候就已经是观禅的最初开始了,接着要能够进一步的来观察单一色聚里面的所造色。这个单一色聚它还会所造色,也就是颜色、香、味、食素。颜色就是视觉的对象。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视觉?因为在每一个单一色聚里面它都有这种元素,所以这个是很容易辨识的了。然后香,香就是指气味了,每一粒色聚里面它都有这种色法,都有香,这种色法。首先你要能够辨识,你要真正来能够辨识这个颜色,香、味、食素。 这个已经去到很微细很微细,要有定力,要有很深的定力才可以了。

首先你要能够辨识鼻净色和有分心。鼻净色就是我们知道的眼、耳、鼻、舌、身这个五根,这个五净色里面的其中鼻净色,就是依止于浮尘根而作为我们五识、作为鼻识它能现起的一个依靠之处,这个是鼻净色。鼻净色它可以在四十多法里面的这个鼻十法聚里面可以看到,你在禅观之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

然后是有分心。很多人学南传,因为我们大乘佛法里面没有有分心这个说法,很多人觉得很迷惑。这个有分心是什么?有些人修,说我们来修行禅,要能够怎么样子去觉知有分心。而且还有很多人,他如果因为不懂得有分心那,他掉到那个有分心里面,他以为他证涅槃了,这就大错特错了。有分心是什么?其实“有”就是指生存,我们有这个生命之流呀。“分”就是成分,所以有分心就是生存它的成分,也就是说生命相续之流,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因为我们有了有分心,所以个体才能够不间断地存在,在这一期生命之中,它一刹那一刹那都不会间断的,这个样子的一个存在。

每当我们这个认知对象的心路过程它不生起的时候,有分心它就会显现出来,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是有分心在相续的生灭。也就是说,我们眼根对色尘,然后马上就会生起眼门心路过程,会生起意门心路过程。然后你没有再去辨识下一个的时候,它这个中间它就是这个有分心,在一刹那一刹那不会间断地一直生灭相续。

这样子我们就把修观的基础准备好了。就是说你首先能够辨识清楚鼻净色和有分心,然后你再来专注的来辨识这个单一色聚里面的香这个元素,这个色法,你来辨识它。辨识它以后,你马上就会发现这个香,这个元素,它在同时撞击鼻净色和有分心,这样子你就能够把这个香辨识清楚。然后味,味道也是如此的来辨识。然后就是食素,食素有四种,也就是业生食素、心生食素、时节生食素、和食物生食素。业生食素就是指业力它产生的能量。

如果我们来学修《大念处经》,你会很明显的知道,它跟我们一直所倡导的说,要推动佛教的现代化工程会很相应。为什么?因为它所讲的这些事实上都很清晰,很具体很实在,就在当下的身心里面,所以这个是法的根本。

业力所产生的能量是业生食素。然后心生食素,就是起心动念产生的能量,你一起心一动念,它就会产生很多的能量。然后是时节生食素,时节生食素就是大自然变迁产生的能量。大自然天地在运行,这个时候能量就产生出来。比方说惊蛰的时候万物生发的能量,比方说秋分的时候万物收摄的能量等等,这些它都是根据这个时节的变迁而所生的食素。然后是食物生食素,我们一天所吃的食物,它就会能够制造很多的食物生食素,能够长达七天之久,能够足以维持我们的生命七天;而欲界天天人,他一天的食物,可以制造的事物生食素,会长大一到两个月这么长久。所以每一个单一色聚,至少都包含有八种色,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道、食素。

在特定的情况之下,色聚里面的火界和食素能够制造好几代的新色聚,它会一直一直的制造好几代的新色聚色法出来,能够清晰的来见到这些过程就能够破除色法的相续密集。你就知道了,原来这些色法它是这样子生起来的。有业生食素、心生食素、时节生食素和食物生食素,然后对于这种相继密集的假象就能破除了。详细的说,当然还要能够辨识命根色法,性根色法,男众他有男众的性根色法,女众有女众的性根色法等等。事实上它跟我们现在的生理学发展以后的话我们来比照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相通。这些实修的时候就根据大家的小参情况再来说。

然后有利于禅修进步的食物是很重要的助缘。我们在后面讲那些五盖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会昏沉?昏沉是障碍我们修止观的一个很大的一个麻烦。昏眠,打坐没多久,哎呀,头就低下去了,就是这样子。很多人都是孙悟空的师弟,一打坐就做孙悟空师弟去了。所以什么叫昏眠?五盖中为什么叫昏眠?昏沉是小睡眠,睡眠是大昏沉,所以合起来叫做昏眠,昏眠盖。什么原因?很多是因为食物的原因,东西好吃,哎呀,多吃一点。但是你就会发现你上座,你就会打瞌睡了,就睡着了。还有一种是不护根门、不受戒,你犯了戒以后,你一定会容易出现昏沉的。为什么?你戒律清净你的阳气就会上升,你就不会昏沉,你戒律不清净,你一定一上座就昏沉,就是这样子的。这部非常实在的《大念处经》里面佛陀教的法,它是非常朴实的实修法等等。所以恰当的食物其实是很重要的,而且饮食要知量,不能太饿,不能太饱也是很重要的。

南传里面有一个故事,是说有六十位比丘,他们精进地在森林里面禅修。然后有一位女居士叫做玛蒂卡玛塔,每一天她很发心去护持这六十位比丘,每一天都烹煮了很多的食物去供养森林里面禅修的六十位比丘,护持他们。然后有一天,她看到比丘们这样子精进修行,她也很好奇,她就请教法师们说:“比丘们、师父们、请求你们能够教导我禅修好吗?”

然后比丘就很欢喜的教导她,她就很欢喜的回去修炼,并且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她就证得三果阿那含果了,她就具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了。

因此玛蒂卡玛塔就满怀感激和喜悦,她就想,我所证得的,我所体证的佛法真是无比殊胜。虽然我每一天忙忙碌碌的料理家务,并且还要给比丘们准备六十人份的食物,但是我仍然能够迅速的证得三果阿那含果。所以我满怀感激、满怀喜悦,并且我也相信那些比丘一定都是大阿罗汉以上了,一定有更大成就了。所以她就满心欢喜,用她刚刚证得的天眼通,去观察森林里面禅修的六十位比丘。但是令她很吃惊、很震惊的是什么?当他用天眼通来观察的时候,发现六十位的比丘竟然没有一个人证得圣果;不要说证得圣果了,甚至于十六观智里面的证得名色分别智的人都很少。她就觉得很奇怪了,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然后她用刚刚证得的神通来观察,就发现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食物上。不是没有好的法流,当然有,没有的话弟子怎么会证得三果呢,对不对?有好的法流但是师父没有证得,弟子证得了,为什么?因为比丘们不会说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你给他什么他就吃什么,不管合适不合适他都照吃。不是比丘不精进,也不是法不好,而是因为食物不恰当,问题就出在食物上。有些比丘他的习性是喜欢吃咸的,但是你天天给甜的给他吃,当然他不会挑就照吃不误;有些喜欢甜的,你偏偏给他送的是咸的等等;有些人喜欢蔬菜有些人喜欢糕点。但是每个人都没有得到恰当的自己适合的食物。

她发现了这个问题以后,出于报恩的心,出于感恩的心。所以她每一天都不再混在一起来做食物了,根据每一位比丘的习性来准备好很多份,根据每一个人的喜好来为每一个比丘准备食物。因为她已经证得三果了,所以她能够很迅速的能够把这些全部都做好。果然不久以后,所有的森林里面禅修的这些比丘都能够证得二果、三果、四果,很多都能够证得阿罗汉果位。

所以能够辨识色法和辨识色法的因缘,这个色法他怎么样子生起来的,不是我们简单、这么粗的看这些色法。它是极微色聚,你要由灰色的光到白色的光;然后透明体,透明体以后;然后它爆炸分裂为无量无量的色聚。在单一色聚里面的话,你还要去辨识它的四界,然后这样子才真正的知道,才能够真正的破除对色法的迷执,破除相续密集、组合密集和功用密集。这样你才能真正知道色法,它现起的因缘,它灭去的因缘。这样你才能真正地破除对物质实有的这种错误执著,然后还要能够破除对名法的执著,就是对精神法的执著,这种就称为名业处。

名业处对于精神法的辨识,它包含了四部分:第一就是辨识内在生起的各种心。

第二就是辨识存在于每一种心刹那中的所有的名法,一开始你要能够辨识,要能够如实知自心。你心里面生起了贪婪,你就觉知你生起了贪婪;你心里面处在无贪状态,你就觉知你无贪心,这是最初的一步。第二步是每一种心一刹那之中的所有的名法,所有的精神法,你都要能够辨识清楚,比如说七种速行心等等。这些我们后续都会展开来说。

第三种还要进一步能够辨识发生于六根门头的心路历程、心路过程。眼门心路过程,眼根对色尘。然后这个中间它出现的心路过程,它出现心路过程的话,你要分为七个阶段来辨识。你想在电光石火这个眼根接触,这么一刹那之中你要把它分为七段,七个步骤来观,而且现见,不是比量的思维。修行一定要知道不是用思考,而是用现观,而是用现见、现证。我们说《现观庄严论》,现观,你要能够当下体验。为什么?因为思考是在大脑这个范围、这个层面,而不生不灭法不是大脑能够真正的认识的,所以你要能够辨识发生于六根门头的心路过程。

第四要进一步能够不单单是内在的名法要能辨识,还要能够辨识外在的名法,就能够破除四种名密集。四种名密集前三种是跟色法的三种密集是相同的,也就是破除相续密集、组合密集和功用密集,或者说称为作用密集,第四种名密集就是所缘密集。

然后观禅的下一个阶段就是缘起的辨识。你到了这里了,你能够破除对于名法和色法这个密集的这种假象的执著,能够破除了,然后还不够,还要近一步要能够辨识缘起。有缘起第一法,缘起第二法,缘起第三法,缘起第四法,这个四种法都是佛陀在经典里面亲口宣扬过的。还有缘起第五法,是舍利佛尊者的一个特法,我们上一次最后一讲的第三讲的时候也提过了。怎么样子通过缘起第五法来知道过去生、知道未来生。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所以见缘起是无比重要的。如果不能够见缘起,那么事实上要真正的证圣智、证道智、证果智是很困难的。

第五个要点就是修四界差别观,这个禅修的成果。那么我们以戒清净为基础来修四界差别观,通过辨识四界十二特相,然后就能够在禅观之中破除我相、人相。那么我相人相众生相这些都消失了,见不到身体了,只见到一堆灰色物,灰色的光;然后再变成白色体,再转成透明体;然后再专注的辨识这个透明体,粉碎为很多的色聚,也就是极微离子,这个时候就达到了心清净,再来修观禅。然后来辨识色业处、名业处就能够证得名色差别智,这个时候就达到了见清净,见清净很重要。

事实上我们这个大学堂是希望说大家能够实修,不是让你一直往上修。你修这个《大念处经》,你修到见清净就好了,转过来再来修大乘法,这样子就会很快速。为什么?因为你一直去往上修,你成为定性声闻那也是不太好的。但是如果你直接从大乘法入,你根器不够的时候,你基础不牢的时候,很多时候都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然后学佛很多年,已经修养很好了,但是不客气的说,你一点修行都没有,只能够说你修养很好了,那个不够的。你懂得很多理论 你有很多知识,你净化了你心的表层,那个都只是修养。所以,事实上我们大家的希望就只是说你证到名色分别智就好了,然后转过来,这种就会非常快捷。这也是我们这个构建当代佛法修证体系。事实上它的殊胜之处,特胜之处就会在于此地。

只有你真正的见清净了,你才是真正的对于人我执真正的破除了,你才是真正的你的见解。没有见清净之前,不客气的说应该都是相似的修行,甚至是盲修瞎练;见清净以后你才由以前轮回中的那种无明系统转入了明觉系统了。那么进一步再来辨识缘起,你能够辨识清缘起,你就证得了缘摄受智就达到了度疑清净。你看牛顿那样子的大科学家,他到后面他都想不明白,专门去研究第一推动力是什么,宇宙的第一推动力是什么。如果他能够闻到《大念处经》的话,以他的那种智慧,那么通过证得度疑清净,当然他就不会去做那种无畏的浪费精力的事情。

这个世界是由三颗苹果创造的:第一颗苹果夏娃把它摘下来,然后人就能够分别善恶,就被驱逐出伊甸园;第二颗苹果砸在牛顿的脑袋上,然后万有引力就被发现了;第三颗我们都发现了烂苹果,乔布斯的烂苹果。

事实上我们由度疑清净再往上修,就是第五,了道非道智见清净。然后就是第六,行道智见清净,第七,智见清净。整个的修证次第按照《清净道论》,这是个归纳性的。所有的上座部的法要都在清净道论里面,实修方法主要就囊括在“七清净、十六观智”里面那。怎样来实证七清净十六观智,那么由界差别观来修是一个很快捷的法。

好再看第二段。

如善巧的屠夫或其学徒,屠宰牛只,并将其肢解成块后,坐在四街道口。诸比丘!比丘如是于任何姿势中,以各种界思惟此身:『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与风界。』

这一段是佛陀用比喻来说明了,禅修者要能够在四威仪之中不断的辨识四界十二特相。你看这个四街道口,两条街道交叉路口就变成了有四个道路。事实上这是比喻我们行、住、坐、卧四威仪,我们要能够在四威仪之中都能够保持觉知,都能够以觉性来辨识四界十二特相。

“屠牛者”是比喻禅修者。屠牛者把牛肢解成为一块一块的,同样的禅观行者也要能够辨识身体,他不过是地、水、火、风四界的假合而成的,没有身体,只有地、水、火、风四界。那么这个时候修行者就杀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把禅修者比喻为屠夫;他把无量轮回的生命都斩断了,能够契入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坐在四街道口”是比喻身体行住坐卧的四种姿势。佛陀说:比丘!要能够熟悉这个四界差别观,能够辨识十二特相以后,要能够在行走、站立、坐着、躺卧,一切威仪之中都能够不间断的来辨识四界十二特相;能够在四威仪之中熟练的辨识单一色聚的四界以后,进一步要能够观察色聚里面它的所造色,也就是颜色、香气、味道、食素等等;把这个色法生起的因也能够辨识清楚,破除对色法的执著,破除对色法的相续密集;然后组合密集、功用密集的这种假象的执著,要能够破除执著;然后就能够见到究竟色法,再来修名业处,见到究竟名法,这样就能够达到苦的止息,就能够证得圣果。

如是,他安住于身,随观内身;或安住于身,随观外身;或安住于身,随观内、外身。他安住于身,随观生法;或安住于身,随观灭法;或安住于身,随观生、灭法。或他建立起“唯有身”的正念,如此建立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无所依而住,下执著五取蕴世间任何事物。

比丘如是安住于身,随观身体。

这一段是四念处共通的修法,每一个念处他都会讲这么一段,也就是我们要能够观内、观外、观内外,观生、观灭、观生灭。事实上这一段它主要就是侧重于讲观禅。

四界分别观里面要能够对于肉体和精神体,都要能够观照内外、生灭。观内是观自己的五蕴身心是四大假合,观外是观他人的五蕴身心是四大假合;观内外是自他交替观察。之后是观生灭,五蕴身心它不断的生灭变化是无常的;五蕴它不断的受生灭的压迫,所以是苦的,没有自由;五蕴生灭无常,没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所以是无我的。

然后由粗浅的层次到深细的层次,我们由粗浅的观,一直到观名色法;到色蕴里面;这个色法里面的所造色等等。由粗浅一直到深细,逐步逐步的、渐渐的就能够解开系缚身心的烦恼和执著,乃至于完全解脱。如果观智成熟以后,就能够清楚的照见色法和名法的生灭;这个时候应当不在注意身体,只是专注于坏灭,渐渐的就只见到坏灭了;这个时候应该要观照色法、名法的坏灭为无常、苦、无我。有时候也观照这个修观的心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这个时候就证得十六观智里面的“坏灭随观智”,就是第“五坏灭随观智”。

当观智成熟以后,就能够以道智和果智来了知涅槃。道智能够灭除我们心路过程之中的一切烦恼,能够无所依而住,不执着于五取蕴,也就是色、受、想、行、识蕴,不执著这个五蕴世间的任何一切事物。

“比丘如是安住于身,随观身体”这是总结。佛陀说:比丘!要这样的以四界差别观辨识十二特相来安住于身,修止禅,达到近行定。达到近行定以后再随观身体,再修观禅来随观身体,观色业处、名业处来证得七清净十六观智。

对于四界差别观,就简要的说到此地。接下来是墓园九观。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