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⑤疑惑盖

《大念处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8 15:44

比丘内心有疑惑出现时,了知:『我内心有疑惑』;或内心无疑惑出现时,了知:『我内心无疑惑』,他亦了知未生的疑惑生起之因;他亦了知已生的疑惑断除之因;他亦了知已灭的疑惑未来不生起之因。

这段经文讲观疑惑盖,可以分为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就是五盖之中,疑惑盖是很厉害的,它会障碍你,你不愿意去修行,因为心里面很困惑、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很多人对于因果业报、对于三世因果,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到底有没有,他是很有怀疑的。还有些是对于老师所教导的修证的方法,对于老师本身,乃至于对于自己修证到的那种境界还是不能够正知,因此认不清楚而生出疑惑来。有些人其实他修行已经到达了某一个层次、某一个程度,因为智慧不够,因为以前教理闻思没有透彻,所以他就会怀疑,导致到修证境界的退失。这些都是因为疑惑盖的缘故。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上面说:“疑者,谓于师、于法、于学、于诲,及于证中,生惑生疑,由心如是怀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正断寂静。”由于怀疑的缘故,所以对于老师、对于法门、对于自己学修的境界等等,都生起疑惑心来。因此他就不能够得到勇猛方便,不能够由正道断烦恼,而证得寂静涅槃。这样是疑惑盖。所以我们要能够深入地闻思《大念处经》,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尤其是这个法念处,就会讲得很细了。这样子有助于消除疑惑盖。

第二个要点就是观察疑惑盖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如实知自心。禅修者内心有疑惑出现时,或者没有疑惑出现时,都能够如实了知。

第二个层面,佛说:他了知未生的疑惑生起之因。疑惑盖生起之因是不如理作意、缺乏智慧。比如说《增支部·一集》中间佛说: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像不如理作意般,如此有能力导致未生起的疑生起,或增长已生起的疑。这是佛陀的开示就是说,不如理作意是让我们生起疑惑的根本原因。疑惑生起之因,还有比如说缺乏定力,不能够深入去如实观察。如果我们有定力的时候、如实观察的时候,当然就知道一切万法都不过是名色法。名色法背后是因为缘起的原因,并不是我们能够做主的,它是因为缘起的缘故,没有作者、没有受者,只有法如幻显现。因为因缘会合有了关系,所以法就如幻显现出来了。还有疑惑生起的原因是比如说缺乏信心等等。

第三个层面,佛说:他亦了知已生的疑惑断除之因。注释书上面说有六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疑惑盖。

第一个是要多闻。对佛法有深入的闻思修慧,就能够破疑开悟、绝相超宗。

第二个是常向有智慧、有修行的人请教,对佛法生起胜解来,就能够破除疑惑。

第三个是多学戒律、持守戒律。

第四个就是对佛法僧三宝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有些人是信心成就,有些人是智慧成就。

第五是亲近善知识。要如理作意,最重要的是要拥有一位能够指导你走向真理和智慧之路的老师。这样子的话,你在一切时处,都能够引导你如理作意。

第六是要有助于消除疑惑的言谈,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比方说像一些科学家对佛法的评价等等,从他们那个研究的专业领域,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一些疑惑。

比如说杨振宁教授,他1957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现在八十多岁。但是很多人可能对他会有一些微词,因为大家都知道,他娶了一个很年轻的夫人。那些我们且不管他,真正能够让人佩服的是,因为他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他会非常客观地来看待一切,包括看待佛教。他就写过一篇文章说:像牛顿、像爱因斯坦等等科学家,他们提出来的一些学说,必须要具备三个特征,才会被大众广泛地接受。同样的,佛教也完全具备这三个特征,因此是智慧者的信仰。他也专门去参加美国大乘寺玉佛塔的开光等等,还有包括我们南科大的校长朱清时,原来也做过国防科大的校长,包括香港的潘宗光校长等等,都会有很多。他们从他这个专业的角度去客观地看待佛法,看到佛法中间佛陀所说的跟现在、跟当代物理学的发展融汇的地方、完全相通的地方等等。

第四个层面就是疑惑盖在证得初果须陀洹果的时候,就被彻底断除了。

第三个要点就是为了根除疑惑盖,除了运用上面的六个方法之外,还要能够精进地修止禅,培育足够强大的定力,然后以定力为基础来修行观禅。能够以观智来照见究竟色法、究竟名法,这个时候证得名色分别智;然后证得名色分别智的时候,就达到了第三清净——见清净,就确定唯有名色法的显现,没有“我”,这样是能够断除疑惑的最根本的方法。因为你自己亲见了,自己体验了,所以这种信心是不共的信心;不是从外听闻得来的信心,不是通过大脑思惟这样子得来的信心,而是自己体验的亲证而产生的信心。

再进一步来观察名法和色法的因缘,名法和色法是怎么样子生起来的呢?当然名法、色法不是像某一些所说的,是上帝、是天、大梵天创造的,它不是以天的创造为因。为什么?因为我们见清净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就已经确定了唯有名色法,没有造物主。

为什么我不建议大家去修瑜伽呢?因为瑜伽还会讲“大我”。这个婆罗门教、印度教的根本理论是在“大我”这个基础之上的,但事实上这个还是我执。所以你修的话,当然能够开发出一些功能、身体会很好等等,这个都不奇怪。但是你要想解脱的话,你要想真正出轮回、要得到最大的利益的话,修瑜伽是没有什么用。何况它的精华在印度教里面、在现在这个瑜伽学界里面已经没有了。真正的精华包括体位、包括特殊的体位,让气脉更畅顺、让能量更迅速地开启的方法,都会在幻轮瑜伽和金刚亥母拳里面。所以与其去学那些皮毛和甘蔗的渣滓,为什么不直接学精华呢?所以其实是用不着去外面求那些,就像一个王子一样,自己的珍宝的衣服不要,去外面找一个乞丐,去求一件很破烂的衣服,这个是一个很颠倒、很奇怪的事情。所以我们要能够从见地上面来辨识。

我们前面见清净就已经确定了,唯有名色法,没有造物主,所以不可能是天人创造的。因此,我们就要能够进一步去辨识,到底我这个名法和色法,我这个身体就是名法,我这个身心、五蕴身心就是名法和色法而已。一切万法都可以归纳为五蕴、五取蕴,五蕴进一步又可以归纳为名色和色法,也就是物质和精神、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

那么这个物质和精神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我们这个色身,它的生起之因、生起的因缘有五支,如果我们修缘起法就可以辨识得很清楚。不是理论上知道,而是你现量的地能够辨识到,现见、亲见。那么无明支、爱、取、业,这是它的生起之因。食物是支持它的缘,这个五法是色身现起的因缘,就是色法显现的因缘。

而名法,名法就是精神身,它的因缘是我们可以透过眼根对色尘,眼根对色尘就会生起眼识,在这个中间你去思惟、去观察、去辨识。眼根等六根以及色尘等六尘,它们是名法的共缘,作意等心所法是名法生起的不共缘,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透过观察、透过辨识,而确定今生今世的名法和色法的因缘。更进一步就是观察过去世的名法、色法,也是缘起而生的,未来世的名法和色法也是由缘而生起的,就可以断除三世的十六种疑惑。

佛在经典里面详细地解说,怎么样子来断疑惑盖?要能够在实修之中通过辨识、通过亲见三世因果。有宿命通,知道过去、过去的名色法、名色法现起的因缘;有天眼通,知道未来生,未来生的名色法是什么形态、名色法生起的因缘是什么。这样都能够现量亲证,因此就能够断除三世的十六种疑惑。

首先是能够断除过去世的五种疑惑:

第一种是我于过去世存在吗?

第二种是我于过去世不存在吗?

第三种是我于过去世是什么?我在过去世的时候我这个名色现起,它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形态?

第四个是我于过去世怎么活?

第五种我于过去世是从什么变成什么?

十六疑中有未来世的五种:

第六种我于未来世存在吗?

第七种就是我于未来世不存在吗?

第八种就是我于未来世将是什么?未来生我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名色法的形态?

第九就是我于未来世将怎么活?

第十种就是我于未来世是从什么变成什么?

十六疑之中对于现在世有六种疑惑:

第十一就是我是存在的吗?

第十二是我是不存在的吗?事实上一切都是名色法,无我。

第十三我是什么?

第十四我怎么活?

第十五就是我从何处来?

第十六就是我将到何处?

通过观智能够照见三世因果、十二因缘,都是名法、色法以及名色法的因果,从因到果、因果相续。一切有情只是因果的连续而转起的名色法,有作业而没有作业者,有果报而没有承受者。作者、受者也只是世俗的语言概念,没有真实不变的存在。这样我们可以辨识一下,过去的业因它造成了今生的果,但是过去业已经灭了,所以它不是常、不是一,就能够破除常见。

譬如我们用前一盏灯的火焰,最后还有一点点的时候,我们点亮第二盏灯焰,然后前一盏灯焰已经灭掉了。虽然变异但是它不是完全的断灭,就能够破除断见。譬如后面的灯焰不是前面的灯焰,但是不离前面的灯焰而有后面的灯焰。所以说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

这样子去辨识的时候,就能够证得缘摄受智,就达到了第四度疑清净。进一步就能够往上修,一直证到初果须陀洹果的时候,就能够彻底根除疑惑盖。因为须陀洹果是预流,预入圣人之流,是彻底地根除了疑惑盖了,彻底地了知涅槃是真实存在的。佛陀的证悟,是真实的,证悟涅槃的圣僧团是存在的,缘起业果法则是真实不虚的,八圣道分的确是导向涅槃的道路。对佛法僧三宝具足信心,这样的信心是坚固的信心,不是那种工具式的信心、功利式的信心,而是真正地从法的证悟而产生的胜解的信心。

人生有现实问题和信仰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只是满足暂时的需要,解决信仰问题才能够满足永久的需要。愿我们都能够通过实修《大念处经》来真正地、彻底地断除疑惑盖,而达到苦的止息。这样我们对疑惑盖也就基本上讲说圆满了。

如是,他安住于法,随观内法;或安住于法,随观外法;或安住内法,随观内、外法。他安住内法,随观生法;或安住于法,随观灭法;或安住于法,随观生、灭法,或他建立起『唯有法』的正念,如此建立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无所依而住,不执著五取蕴世间任何事物。

比丘如是安住于法,依五盖随观诸法。

这段经文就进一步讲观五盖,观禅的修法。可以分为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佛开示说:禅修者观五盖的时候,要安住于法修止禅,随观内法。在自己的五蕴身心中观五盖,观名法、色法及其因缘,或者在他人的五蕴身心中观五盖;或者自他交替来观五盖、修观禅。所以先有止禅的基础,再来修观禅。观内、观外,观内外;然后观生、观灭,观生灭。禅修者要在观五盖中观刹那生灭和因缘生灭,知道名法、色法现起的因缘,它灭去的因缘。现观缘起,不再贪著五取蕴世间任何事物。

第二个要点就是五盖每一盖,我们都已经学习过了。它都有六个对治法,尤其是第五个、第六个都是相同的。第五个对治法都是要亲近善知识,第六个对治法都是要有适当的言论。可见这两种对治法很重要。亲近善知识在大乘佛法之中,被称为道之根本依师法,是解脱道的、是菩提道的根本。在南传佛教之中也是很受重视的,为什么?因为善知识根据弟子的根器观机施教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小参、一定要观机施教。

有一则寓言就说:有一次在森林里面的很多动物都聚集在一起来开会,讨论学校的课程怎么设置。兔子说赛跑很重要,一定要列入到课程;鸟儿就说飞翔很重要,一定要列入课程;老鼠也跑出来说挖地洞很重要,一定要列入课程。最后这个会议就一致通过,把那些所有重要的技能的学习,都列入到课程表里面去,然后要强制它们的小孩子都必须要学习。

结果小鸟在飞翔考试的时候,本来它应该是考甲等的了。但是因为它学习用翅膀挖地洞,把那个羽毛弄坏了,所以飞翔的时候只考了丙等,而挖地洞也没学会。小兔子,为了学飞翔,它就从树上准备起飞,然后摔下来了骨折了。就变成了飞翔也没学成,过去赛跑的这个专长也跑不了了,所以就很垂头丧气。这样子这个森林学校教育的结果,是没有一个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潜能继续发展、继续发挥它的天赋特质,反而都受到影响、受到创伤而垂头丧气。

这则寓言就形容我们现在的教育、我们今天的学校,就是把各种各样的不同天赋的小孩子放在班里面,全部都编排一样的课程,接受同样的升学考试。就像工厂里面的流水线作业一样,所以生产出来的是产品,不是人。因为他否定了小孩子这个潜能,否定了他的天赋,小孩子发展潜能的机会就被破坏了,展现他的天赋的机会就破坏了。有些小孩子语言功能很强,但是你拼命教他去学数学,他就很苦闷了,而那一边的语言天赋又发挥不出来。有些小孩子理性思惟很强,但是他记忆力很差,历史、地理、语文、英语他记不住,然后你拼命逼他去学,把他天赋也就压抑了等等。所以,教育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看看当所有都忘记的时候,剩下来的是什么?我们的天赋能够怎么样挖掘出来?我们的创造能力怎么样激活,这个是很重要的。

有一位大学校长,他在应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就告诉那些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说:人生有五个方面一定要注意。

第一个是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第二个是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第三个健康比成绩更重要。

第四个是生活比文凭更重要。

第五个就是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等等。

那么禅修当然就更加了,禅修是生命觉醒的教育,是要在当下的五蕴身心之中,要能够如实观察我们每一个个体的生理现象、心理现象的变化、生灭。它这个中间会出现很多的状况,你不可能只是用一种方法统一解决,一定要有最恰当的方法。并且还要能够现观一切有情,都是由因感果转起名色法,有作业没有作业者,有果报没有承受者。所以这种生命觉醒的教育,大智慧的教育一定需要善知识观机施教。

很多人现在喜欢耍一点小聪明,他会自己创造法,这里学一点点、找几本书看看,那里又找几本书看看,然后自己拼一个什么法。就好像他们那些编气功的人一样,道家抄一点、佛家抄一点,然后自己编一个什么什么功,就开始招学生了。这种实际上是断众生法身慧命的错误的行径。我们昨天讲到年羹尧那首对联,所以这个其实是很严重的、很严重的事情。

第六个对治法是恰当的言论,这个也很重要。我们因为五盖的对治法,第五种都是要亲近善知识、第六种都是要有恰当的言论,所以特别地强调一下。

语言很重要,语言是很有作用的。你看菩萨的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爱语摄是摄受众生的,利他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为什么?因为语言是很有力量的,语言就是呼召、就是召唤,语言就是召唤,它能够召唤整个宇宙的元素来重新组合。所以就容易心想事成,你有正能量的语言一定能够心想事成。我们念咒,咒就是最有力量的语言,它能够最大范围地把宇宙的那些相应的正能量全部召唤过来,所以它会很有力量。愿望经由表达能够成为能量、能够成为吸引力、能够成为超强的磁场。

这样的时候我们来看《金刚经》,忍辱仙人被残暴的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他心无瞋恨。歌利王不相信,觉得说我把你四肢手脚全部砍下来了,你说你不恨我,不可能吧?你心里面一定有瞋恨心吧?忍辱仙人就说,如果我说的都是真实语,我没有对你起一丝一毫的瞋恨心的话,愿我的身体平复如故,那果然四肢马上平复如故。很多人看佛经,觉得这是神话吧?四肢砍断了,他说一句话全部就好了,这神话吧?但是其实不是。为什么?因为修行证量很高的人,他的语言是非常有力量的,语言就可以成就世界。语言是心想事成的得力助手,所以我们每天用什么语言来教育小孩子,那么一切都会通过语言成为现实。

孩子是父母语言塑造的成果,而我们是自己语言重复的成果。小孩子你一直鼓励他、一直正面激励他,他一定会很好,一定能够成为栋梁之才。那么对自己也是如此,要能够善于运用语言,因为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语言。我们的思想外化透过语言表达出来,就能够找到同频率的波,然后就能够组成一个强大的能量场。因为宇宙的本源就是能量。

一个人他的一生是幸福还是痛苦,就取决于他能够调动宇宙能量的强和弱、大和小。他调动能力强,当然他就很有气场,他就能够摄受大众,事业就能够成就。所以有一句话叫做什么呢?人类“心想”,宇宙“事成”。

我们前面也讲过一个例子。天地,地它不会自己决定要种什么、要长什么。但是当我们种下一颗苹果的种子的时候,天地会用所有的能量,让这棵苹果树生长、开花、结果。你种下一棵荆棘的时候,照样会长出荆棘来。所以说人类“心想”、宇宙“事成”。

我们的心想透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们一直都是正面的语言的时候,当然整个宇宙的正能量也会聚集过来。所以说不要控制,只是帮助,教育小孩子就应该是这样子,不要试图控制你的小孩子,要像天地一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怎么样为天地立心?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你一直语言表达的、传递的是清净柔和的语言、有智慧的语言、慈悲的语言,当然你召唤过来的都是整个法界的智慧的能量、慈悲的能量,当然也就事成了。因为你调动的能量是强大的能量、是正能量,不是那些低劣的或者负面的能量,这样当然就会能够成就了。所以我们不要轻视语言,我们说对治这个五盖法,第六个方法,都是要有恰当的语言,就是这个原因了。

第三个要点就是五盖,就是五种障碍。修行道路上面我们修止观,这五种因素,它会障碍我们成就止观。所以很多人就会说,哎呀,我修了这么久,怎么都不能得定呀?原因是什么?你一定要把导致你不能得定的原因找出来,你才能够容易得禅定。

在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上面就讲到了、广泛地讲了二十种让我们不能入定的因素。我们能够了知到这些不能入定的因素,因此我们就可以修对治法,然后就能够顺意地成就止观了。

第一种是“为伴过失”。就是跟那些不乐意修梵行,不喜欢断除世间杂念的人为伴,那么他会干扰你。

第二是没有明师。你的指导老师,他不能够因机施教,没有适应弟子根器,善巧引导修止观的方便法。他自己也还在修行道路上面,他自己还没有透彻,所以他只用自己懂得的那个方法来给你说,但是那就不一定契合于你的根器了。所以要能够有全圆道的善知识,引导修全圆道的善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就是当你有了好的同伴,有了好的老师、有了明师,但是你自己欲乐羸劣、心散乱、缺道心,这样也是修不上去的。有些人他是求法的心有,但是他自己的欲乐羸劣,只要听说有人讲经,他是每讲必到。但是每到必困,一到了就在那里没多久就开始打呼噜了,虽然听了,但是他的心没有力量、没有能量,不能起修。

第四种就是他也有道心,天天都想修道,恨不得今天就大彻大悟,明天就在虚空之中放光动地。但是他的智慧暗钝,听进去了以后心不能领受。如果是利根之人听善知识说法,一闻之下就会汗毛竖起、心开意解,对于法有很深的领悟。但是如果根器不够的时候,他还是难以真正地领悟的。

第五就是,这是一环扣一环的,虽然你有了利根,也很有智慧。但是“爱行多求利养恭敬过失”,一般都是这个样子的。聪明的人他欲望也大,他做种种种种事情,然后就偏离掉,所以不能得定。

第六是“多分忧愁,难养难满,不知喜足过失”。有些人他天生内向、多愁善感,“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不知道喜足、不安于现实,不能得定,老是担忧这个、担忧那个,这样也是不能得定。

第七是“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诸事务过失”。被自己的错误观念越困越厉害了,所以他会想世间的事情、想得很多。然后事务就越来越多,心不能够平静、不能够定,修行的时间就少了。老是心向外求法,“这山望到那山高,到了那山心又焦”。

第八就是“懈怠、懒惰”、“舍弃加行过失”,“懒惰”是身懒惰,“懈怠”是做事情很马虎。

第九就是“有为他种种障碍生起过失”。有一些人他很热心,他禅修的时候他喜欢帮助人家。这里看看这个人需要怎么样、那个人需要怎么样。中国一句俗话“好猫管七家”,家里面养一只好猫,不单把自己老鼠抓掉,别人家里有老鼠它也跑去抓了。好多人就是这个样子,别人的事情跟他一点不相干,他也是乱在心里面,老是想怎么样子去做点事。

第十就是“有于寒热等苦,不能堪忍过失”。他冷的时候觉得没有暖气不好打坐;他热的时候汗流浃背不好打坐;然后这个地方风水不好不能打坐;那个地方湿气太重不能打坐;灯光太亮了、刺眼不能打坐;太暗了、昏沉不能打坐。反正就是到处不能打坐就是了,当然就不能够得禅定了。

第十一就是有慢恚过失。他因为有傲慢心,容易起瞋恨,他就不能够领受老师的教诲。

第十二就是“有于教颠倒思惟过失”,就是对教理都没搞清楚,就急急忙忙上路、去禅修。

第十三就是“于所受教有忘失过失”。今天听、明天忘。真正用的时候全部都不记得了。

第十四就是有“在家出家杂住过失”。不能够坚持梵行,老是喜欢讨论世间的事情。

第十五“有受用五失相应卧具过失”。“五失相应卧具”就是嫌打坐的垫子不够软、棉花不够厚、枕头睡不舒服、被子不好、衣服穿起来打坐不方便等等。

第十六就是“不守护诸根,不正寻思过失”。耳根没守护、喜欢听音乐。

现在的人尤其如此,更强烈了。有些人有上网强迫症、手机强迫症。稍微有一点点空马上要看看手机有谁发短信来了、上网看看有没有新的邮件。如果不开机看看有没有短信、有没有邮件,他就不舒服了,变成一种强迫症了。这个样子当然不能得禅定了。

第十七就是“食不平等故,有身沉重,无所堪能过失”。

第十八就是“性多睡眠,有多睡眠随烦恼现行过失”。睡得太多了就容易起二十种随烦恼,大随、中随、小随烦恼,二十种都会跟着现起来了。

第十九就是“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于内心寂止远离中有不欣乐过失”。

因为没有先修止禅,内心不能得止,所以对于打坐、修定他不喜欢,他反而容易到处找点书看看,因为他心散乱。

第二十就是“不先修毗钵舍那品故,于增上慧法毗钵舍那如实观中,有不欣乐过失”。就是他不先修观,智慧力发不起来。“奢摩他”是止禅、“毗钵舍那”是观禅。

我们知道了这些过失,我们就能够明了对治法。因此就如法精进地保持正念、修安般念、修四界差别观,就能够成就定慧力。

第四个要点就是“盖”,这里面讲到五盖,“盖”就是烦恼的别名。烦恼盖覆心性的光明,主要是这个五大类,所以会障碍我们禅修。

烦恼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最粗显的烦恼。比如说令人去造杀生、偷盗等等十恶业的重烦恼。这一类烦恼用戒无漏学可以对治。

第二类就是障碍烦恼。比如说五盖,贪欲盖、瞋恚盖、昏眠盖、掉悔盖、疑惑盖,这五盖用定无漏学可以对治。我们用初禅的五禅支就可以对治五盖了。

第三类就是潜伏的烦恼,那就是愚痴了,用慧无漏学可以对治。

佛说:“比丘如是安住于法,依五盖随观诸法。”佛开示说:比丘呀,要依观五盖来修止禅、依观五盖来修观禅,随观诸法。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