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4、观身不净

《大念处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8 14:55

复次,诸比丘!比丘思惟此身,自足底而上,由头发而下,皮所包覆,充满种种不净,思惟:『于此身中有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膜、胃中物、屎、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液、鼻涕、关节液、尿。』

这是讲身体的三十一个部分,要观身不净,先要把组成身体的每个部分要观清楚。佛陀时代有两个最基本很重要的修行法,佛陀称之为二甘露门:第一是安般念,第二是不净观。你看我们多有福报,安般念、不净观,佛陀最关注的最重要的这两个法门我们一次就都学到了,而且懂得它真实的修行方法。这个两法合称为二甘露门,就是两种进入不死境界的灵药、甘露。因为本来就没有我,你通过这个生起无我的智慧了,当然就能够契入这种不死的境界。

不净观可以作为修其他的禅那的基础,可以让我们破除贪执。我们觉得无聊的时候可以修不净观;我们觉得起贪欲的时候,可以修不净观。不净观也可以转出来修观禅,由观禅而证得圣道智、圣果智,证得道果。

不净观可以分为两种:第一是有识不净观,观自己、观他人身体的不净。身体的三十一或者三十二身分,或者三十六个组成部分。第二是无识不净观,就是观死尸的不净相,我们后面要修墓园九相。

这里面讲的是有识不净观,依正念来观照身体各个部分的不净。我们四大种所造的身体,它内外充满了种种不净,这个经文里面列举了三十一种身体的组成部分。像头发、体毛、牙齿、皮肤、肌肉、筋、骨头、骨髓、肾等等,这样列举了三十一种身体的组成部分,这个不重要了,也有一些经里面把它列为三十二种组成部分。我们北传佛教里面的经典里面就把它分为三十六种,三十六物不净。不管怎么分这个都不重要,关键是你怎样能够修到相应。底下佛陀以比喻来说明。

诸比丘!犹如双开口的粮袋,充满种种谷物,如稻、米、绿豆、豌豆、芝麻、精米,视力佳者,解开粮袋,应如是观察分辨:『此是稻,此是米,此是绿豆,此是豌豆,此是芝麻,此是精米。』

诸比丘!比丘如是思惟彼身,自足底而上,由头发而下,皮所包覆,充满种种不净,思惟:『于此身中有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膜、胃中物、屎、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液、鼻涕、关节液、尿。』

这是佛陀以譬喻来说明。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上面开口,下面也开口的一个粮食袋子,这个粮食袋子里装了很多各种各样的粮食。比如说:有大米、水稻、绿豆、豌豆、芝麻等等,这样装了种种的谷物,就是两头都开口的粮袋来比喻我们由四大种所构成的身体。装在袋子里面的各种谷物粮食,是比喻头发等等三十一个部分。视力佳的人就是讲禅修者、修行者。解开粮食来辨识各种谷物,比喻修行者能够通过禅修,来清楚地观察组成身体的三十二部分,了知我们的身体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充满了种种的不净。能够这样地辨识的时候,你哪里还会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呀?哪里还会起贪欲?一切的五蕴、一切的身心相续,它都只剩下了头发相、毛相、指甲相、牙齿相、皮肤相等等。这个时候你就把我相、人相、众生相初步的粗浅部分就灭掉了;再进一步地来观头发相、牙齿相、骨头相这些也会灭掉,只剩下地水火风这些究竟色法;然后再来修四界差别观,再来辨识色法、辨识名法,就能够证无我,就能够实现解脱。

修不净观,有些人就问,平时没有修观的时候,你就肉眼这么看能够看到人家的骨头吗?也是可以的。但是初学者不可以,初学者一定是在禅观之中来辨识来观。

在巴利文的圣典里面就有记载说,有位长老就在行走时这样看的人,他就只是看到骨头架子。长老在经行的时候有一个女子迎面而来,看到长老莫名其妙哈哈大笑,然后走过去了。再往前走就碰到一个男的,就非常忧虑地急匆匆地跑过来说:“长老呀,刚刚你有没有看到一个女子呀?她是什么特征、什么相貌、什么衣服。”

长老说:“我看到一具骨头的架子过去了。”就这样子。因为他正在修不净观,如果他的禅定力够强、禅那够强的时候,他就可以直接用肉眼这样看到,这是修不净观。

具体怎么修呢?经典上面讲的很简略,详细的修行方法在《清净道论》里面,这也是我们大学堂要学的课程。

《清净道论》里面就讲了用七种遍取身体三十二部分的善巧。比如说反复地念诵三十二身分,这是第一种。第二种就是反复地记忆三十二身分。第三就是来依颜色来辨识,头发黑色,骨头白色,牙齿白色等等,这样一一地来辨识三十二身分。

还有七种遍取身体三十二身分的善巧,然后成熟以后,再来练习十种作意善巧。比如说第一种作意,就是先依次地来观,不颠倒。就像我们爬楼梯有三十二级楼梯,你一级台阶一级台阶这样登上去,这样依次地来观三十二身分等等。这样还有十种作意善巧,尤其是八、九、十这后面的三种善巧是特别重要。但是因为眼下我们大家也修不了,然后要花很长时间,我们就不展开来说。大家也可以提前请到《清净道论》这本书,我们下一次要到元旦前后了。所以能够有时间的话,把《清净道论》请在家里面,每一天都去学修,那是非常好的,在讲的时候就很容易与法相应。

在巴利的三藏圣典里面,有很多种经典都重点地强调了、教导了不净观的修法,观身不净。这些所有的经典教导不净观,观察身体的三十二个组成部分,这个修法可以把它们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用于修止禅的,一类是用于修观禅的。修止禅,成就禅那;修观禅,成就解脱。这两类可以分为厌恶作意和界差别,厌恶作意就是用于修止业处、修止禅,因为你厌离了,所以不起贪著了,就能够成就定。

本经《大念处经》佛陀讲解的意趣是教导我们修止业处、修止禅。还有比如说像《大象迹喻经》、《大教诫罗睺罗经》、《界别经》,这些都是说界差别的,就是用于来修观禅,是观的业处。这都是很重要的三种小的经典,但是我们不可能展开来讲,大家如果有时间、有智慧、有愿力可以自己去修学,是非常简洁明了的。下载出来自己天天去观修,《大象迹喻经》、《大教诫罗睺罗经》和《界别经》,这些用于修观禅都是非常好的。

有些人听了以后,哎呀,我们这么短的时间,说了这么多具体的实修的方法,这么多重要的实修的禅法。那么到底怎么选择适合自己修的法门呢?听了以后我都迷糊了,我不晓得到底是修不净观好,还是修安般念好,还是修正知禅好,还是修四威仪禅好,我到底修哪一种?讲了这么多,这么短的时间全部都智慧的浓缩完,到底怎么修呢?选择多了反而就无所适从,不晓得怎么选了。

事实上你要把握住根本。我们前面就讲了,四念处有二十一条修行道路,每一条道路都可以让你达到解脱。那你是不是每一种都要尝试一下呢?那很困难,像挖井一样的,这里挖一下那里挖一下,你这一辈子过去了,没有一口井冒水。所以你只要选重要的就对了,佛陀教导所有的修行方法,可以把它归纳为两类修行方法,这样你就好选了。第一类也就是应用业处和一切处业处,应用业处是基础,但是你不要把应用业处都修完。你只要选一种就好,应用业处就是它特别适合于各种个人的根器的,能够善巧方便地帮助我们成就止禅的修行方法。有些人适合于由安般念来成就止禅,有些人适合于修十遍处禅来成就止禅,有些人就比较适合于去修《清净道论》四十种业处里面的其他的种种的业处。他在里面选一种适合于他的根器,你适合哪一种,那一种对你最善巧方便,你一修就上手,一修就相应,你选一种就对了。这个叫应用业处,选一种,这个是基础。

你成就了止禅,禅无非就是三种,从止禅这个角度来说,也就是刹那定、近行定、安止定。刹那定是最浅的了,近行定、安止定,安止定就已经是禅那了,近行定是靠近禅那了,这样你来成就止禅,你选一种。

那么一切处业处是所有的禅修者都必须修行的业处,这个你就都要修,不管你修哪个法门,这个一切处业处你都要修。又称为四卫护禅,四种能够守护修行人的禅,能够让修行人不走偏,能够让修行人没有障碍地、顺利地到达解脱彼岸的禅。这四种禅是所有人都要修的,不管你从哪一种应用业处来入,这个一切处业处的四种禅都要修,也就是慈心观、佛随念、死随念、不净观。哦,这样大家明白了,原来我们现在学的这个观身不净是如此的重要,它是任何禅修者任何修行人都要修的,它是一切处业处。可见这个不净观的重要性了,比如说我们大家,我可以先选安般念作为应用业处。我先从安般念入手,我来成就止禅,这是基础,但是后续必须要修慈心观、佛随念、死随念和不净观。

我们学了《掌中解脱》,中级班里面有这个课程,那里面我们讲思惟念死无常,其实就是死随念的修法。为什么我们修了不相应?因为我们没有基础,我们没有止禅的基础,所以把它变成了一种知识而已。

如果能够先成就十遍处禅里面的白遍,再来修慈心观就很容易修。十遍处禅里面有观四种颜色,最容易最好修的就是白遍处禅。白遍也可以由我们这个三十二身分,你来观你的骨头牙齿那个白,渐渐地把它扩大这样地来修。如果你能够成就白遍处禅,再来修慈心观,那么你一次打坐一次禅修一次静坐,在一坐之中就能够成就慈心禅。具体怎么修呢?你要先进入到白遍处禅的第四禅,然后出定以后,再来实修慈心观,一坐就能成就。

我们内观禅十天的教授,最后也会讲到慈心观,但是大家只是听听而已,为什么?不会相应的。因为你前面的基础没有,但是种下一个种子。如果能够先进入白遍的第四禅,在一坐禅修之中就能够成就慈心观;成就慈心禅的人,他再来修佛随念,也能够就在一次静坐一次禅修之中就能够达到近行定。所以这是一条非常清晰简单而又有力的解脱道路。

这部《大念处经》你真正地明白,实修这个道路是如此地清晰。第一步怎么走,第二步怎么走。有那么多条路,你要选哪一条路走,哪一条路适合你,哪一条路是公共大道你都要走的,哪一些是支道。你可以从哪一条支分的道路选择最适合最适合你的那条捷径,走到这个公共大道上来,然后直取涅槃。所以《大念处经》是非常清晰简单又有力的解脱大道。

有些人问题又来了,想:哎呀,看来我们一开始还是要先修安般念,作为我们的应用业处。但是师父前面又讲了,要修安般念又一定要成就禅相,好像我都参加了三次内观,一点禅相的皮毛影子都没有,怎么办呢?是不是修行一定要有禅相才能成就?没有禅相的话是不是这一辈子都没有希望了?是不是这样呢?一定要广学多闻,然后选定适合于自己的道路,不然你老是会卡住的,总是会卡壳的。事实上是不是所有的业处都要成就禅相呢?不一定。有一些是需要的,有一些必须要有禅相,不然你修不出来,有一些是不需要的。

这个禅相又从哪里来呢?我们说出现了禅相,禅相有遍作相、有取相、有似相。我们讲到了在这个似相的时候,你用它来修七觉支是很有作用的。怎样由禅相的三相遍作相、取相,然后取相以后它自动地吸附到这个接触点上来,一直持续地把注意力放在这个禅相上成就似相。这个禅相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呀?它怎样能够显现这个禅相来呀?有些人大脑思惟想很多问题,当然事实上心里有疑惑,如果不先解决,也是会干扰自己,会修不上去的。

我们修某一些业处的时候,是一定要成就禅相的。比如说我们修安般念,一定要能够成就禅相。然后比如说十遍处禅、不净观,这些都是必须要成就禅相。如果你想修行,通过修这些业处然后来到达禅那,你必须要成就禅相。但是当然了,如果你没有想依靠这个成就禅那,你只是有一些止禅的基础再进入观禅,那也是可以的,所以也不要有畏难的心理。那么像修慈心禅,它破除了人际之间的这种界限,那个也就可以称为禅相。还有比如说修佛随念,修佛随念是不需要成就禅相的。

禅相的根源是什么?禅相从何而来?禅相的根源就是两个字——呼吸。因为呼吸,你能够成就禅相。但是这个呼吸不是我们一般的这种呼吸,它是很深入的很细的呼吸。

我们要知道,呼吸是心生色法,我们学下去或者大家闻思《清净道论》,就能够知道这里面的讲说很透彻很多。我们依靠这个心生的色法,呼吸就是心生色法,而生起的呼吸,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那些心生色法生起的心识都能产生呼吸。真正的安般念禅相从呼吸而来,但是它不是那些所有的心识生的呼吸都能够生禅相,唯有深度专注的心识才能够产生禅相。

因此安般念禅相的生起,它要依靠深度专注的心所产生的呼吸。所以我们有些人禅修坐坐觉得很好,然后突然之间他就觉得怎么好像我感觉不到,我不能觉知呼吸了,我感觉不到呼吸了,这个时候就很重要了。你耐心地等待,把你的注意力放在接触点上耐心等待,不要去改变你的呼吸,不要让呼吸变粗。然后让你能够觉知到,这个就坏了,你自己干扰自己,自己的心干扰自己,让自己不能够成就定呀。你只要耐心等待,它肯定让你能够再觉知到,而这个时候你的心就更深度专注了。

然后再坚持一段时间,它就会成就禅相,遍作相、取相,取相刚刚出现的时候也不要理它,还是觉知呼吸,然后它自动吸附过来,再来把注意力放在禅相上,然后成就似相。

到了似相就很好了,到了似相你的心就能够由你自己控制了,它不会到处乱跑了,它不像以前一样是脱缰的野马了,祖师禅也需要这样的前行功夫。你看这个十牛图,是吧?用牧牛的功夫来告诉我们如何成就一颗可以驾驭的心,这样你才能修行解脱。这样实修我们就能够真正地进入解脱之门。

佛陀说,凡夫是迷惑中的人,菩萨是走向觉醒的人,佛陀是完全觉醒的人。我们现在都正在走向觉醒,所以要持续地保持信心、保持正念。

如是,他安住于身,随观内身;或安住于身,随观外身;或安住于身,随观内、外身。他安住于身,随观生法;或安住于身,随观灭法;或安住于身,随观生、灭法。

这个又是四念处三条共通的修行大原则的第二条,观内外、观生灭。这个观禅能够现见无常、苦、无我,才是观禅,才能解脱。大家一定要真正地去实践,真正地听明白这句话,这就点出了观禅的本质。修行你不要迷迷糊糊修,你要懂得它背后的原理,要把握住它的核心本质。

观禅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能够现见一切行法、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苦、无我,这是观禅的本质。有了这个观禅的本质你真正成就了,现见无常、苦、无我了,你才能够解脱。所以你要达到这样的观禅,怎样才可以成就呢?它的前行基础是什么呢?你这样一类一类推出来你就知道,最重要的最核心的修行方法、去芜存菁的修行方法是什么?那就是你在修观禅之前,你要能够透视名法、透视色法,然后又能够修缘起法。所以这样就明白了,原来辨识名法、辨识色法、修缘起法,这三个法是核心法。只有通过这三个法你才能成就观禅,只有成就观禅你才能解脱,所以透视名法、透视色法,然后修缘起法。透视名法和色法就能够破我相,五蕴不过是名法、色法的集聚,以及名法色法的因缘。

那么修缘起法是第三类核心法,怎样修呢?佛陀根据听法众生的根性,他教导了四种修缘起的法,透视缘起的法,四类透视缘起的法。

第一类就是缘起第一法,大家都很熟悉。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是缘起第一法。但是,一般的人要这样子修不可能,非常困难。所以舍利弗尊者就另外讲了一种在《无碍解脱道》之中,他讲了一种非常简洁的善巧的捷径,透视缘起的捷径,就是缘起第五法。通过修证缘起第五法成就了,你能够辨识过去、能够辨识未来,能够通过烦恼轮、业轮的辨识,能够明白现在的果报五蕴的生起,它的因是什么。这样你再回头来修缘起第一法,那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了,就很容易了。所以修行也不能蛮干,你一定要懂得善巧。

你之所以修法不能成就,要么是你的法流有问题,根本上你自己拿一本书,自己这么看看,这么修修,盲修瞎炼。或者你的导师没有把这里面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关口、每一个关卡给你讲清楚,告诉你怎样过去。所以一定要有清晰完整的实修的法,而不是知识。你知识学那么多、背那么多有什么用呢?然后再来看修行成果:

或他建立起『唯有身』的正念,如此建立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无所依而住,不执著五取蕴世间任何事物。

比丘如是安住于身,随观身体。

这是讲我们修观身不净,修行以后得到的成果,能够现观五蕴。然后能够成就更高的四念处的成就,更高的智慧的成就,就是四圣谛的智慧。然后能够成就解脱,无所依而住。

有些人听了以后觉得这个好难呀,要成就禅定,要有禅相,成就禅定,这修行的路这么难。是不是有其他捷径呢?当然有了,任何时候都是办法一定比问题多了。所以任何人只要他有善巧的导师,一定都可以解脱了。我们不能够成就禅定是不是不能够证阿罗汉呢?不能够证圣果呢?当然不是了。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很多阿罗汉是没有神通的,没有禅定的,他照样成阿罗汉了。他依靠什么?依靠观行。纯观行也能够成圣果。

我们讲个公案好了。经典里面讲了一个外道的梵志叫须师摩,须师摩是学婆罗门教的,但这个人很聪明。世间的人没有开悟是没有智慧的,只能够说聪明。他很聪明,他就想:哎呀,我跑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去假装出家,然后学到他的法,回头来我说是我自己悟出来我证得的,是大梵天教我的,抱着这样一个不纯的动机,跑到佛陀这里来了。佛陀当然是任何时候都在定中,马上就知道这个人的心念。但是佛陀也知道这个人的根器,因为他过去生的波罗蜜成熟了,过去生的善根成熟了。所以佛陀就观察他几天之内就可以证阿罗汉果、证圣道,现在虽然他心还很迷,但是他几天之内就可以证圣果。所以就同意了,接受他出家了,安排弟子给他剃度了。

然后他就很用心地来跟所有的佛弟子来交往,看能够学到什么。因为那时候佛陀的教法已经很广泛了,全印度五天竺都有了,很多远道而来的阿罗汉来请佛印证,来向佛汇报。佛陀呀,弟子是这样修佛教导的这个法、这个法,然后这样成阿罗汉的,佛陀你看这样是的吗?请佛印证。这个很重要,佛陀不印证,你可能是假的,你不是阿罗汉,你自己以为你是阿罗汉了,那这个就是大妄语,不可以啊。

所以很多各地的那些弟子们跑过来跟佛汇报,他是怎么成就阿罗汉的,怎么证得阿罗汉的。这个须师摩以前也听闻过一点,但是他很片面,他就以为说一定是要有禅定功夫,要入四禅八定,要有神通,这样的人才能够成就阿罗汉道。所以他就很好奇,就拉住那些各地奔过来的弟子们就问:“你们有四禅八定吗?你们有神通吗?”

然后那些人就说:“没有。也没有四禅八定,也有没有神通。”他就很奇怪,不对呀,不是说要有四禅八定、要有神通才能证阿罗汉道吗?你们向佛汇报证阿罗汉果了,讲你们证阿罗汉果的历程,但是你们没有四禅八定,又没有神通,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吗?然后那些人告诉他说:“朋友呀,须师摩呀,我们是依靠纯观行而成就的阿罗汉。”

大家知道阿罗汉有什么?有慧解脱阿罗汉、有心解脱阿罗汉、俱解脱阿罗汉。还有什么?细分的话有九种阿罗汉,对不对?心解脱阿罗汉是通过定来证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不需要经过禅定,他依靠观行,然后由观智而证道。观智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十六观智,因为你要解脱你依靠什么?依靠你的禅定你能解脱吗?依靠你的神通你能解脱吗?也是不能。依靠什么解脱?依靠观智。由观智得道智、证果智、得解脱。一条非常清晰的道路,对不对?所以为什么要闻思呢?是不是说我不用跟大家讲什么话,大家一起打坐,我陪大家打坐就好了,有一天就证阿罗汉了,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要说法,必须要深入地闻法,思惟法,闻思修,因为在这个中间观智会生起来。然后这些人告诉他,我们都是依靠观行而成就的阿罗汉。当然那个俱解脱阿罗汉,那是既有定又有慧。如果是心解脱阿罗汉,他自己成就了,他成阿罗汉道以后他可能不太会说法,因为他原来的闻思就不够。所以这个俱解脱阿罗汉是非常善巧的。那些人就告诉他,我们是依靠观行,纯观行成就阿罗汉。

这个须师摩还是不理解,他就跑去问佛陀。等到那些弟子们汇报完了,证阿罗汉的经历都汇报完了,佛陀给他们印可了或者指出来,你还不是,等等,那些都走了。然后须师摩就悄悄地一个人跑过来顶礼佛陀,向佛陀请法了,说:“佛陀呀,奇怪呀,我看到那么多弟子,他也没有四禅八定,他也没有神通,佛陀你给他印可了,说他是阿罗汉了,证阿罗汉果了,是吗?弟子不理解,请求佛陀能够给弟子开示。”

佛陀就告诉他说,首先是法住智,其次是以涅槃为对象的道智。首先是法住智,法住智很重要,一切观智都属于法住智。有很多人就是依靠法住智,他就能够再进一步成就道智,成就果智。圣道智、圣果智都属于灭谛里面的法,都属于第七清净法。

所以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明白了,道智并不是四禅八定而成就的,道智也不是依靠神通来成就的,道智是依靠观智而成就的,在观智之后能够生起道智,所以说道智是观智的结果,所有的那些观智都可以把它归纳为法住智。这样我们就有信心了,原来我只要真实地去修,哪怕我因为过去的障碍我难以成就真正的四禅八定,难以开显出神通来,但是我成就了观智,我都能够证圣道。

观智怎么修呢?这样大家很有兴趣了,那什么是观智呢?怎样是成就了观智呢?很简单。我们前面就讲了,观禅的核心本质是透视一切行法,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一切的有为法、一切的行法的本质是三相,它的本质就是三相——无常、苦、无我。你什么时候能够透视,真正地现见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苦、无我,能够现见法的本质,你就是成就了观智,你成就了观智就能够证圣果。

我们再来反推,观智要成就这个无常、苦、无我,它是如此的重要。怎样才能达到观智呢?最核心的法是什么呢?最核心的法就是透视名法、透视色法、透视缘起法。这个你就能够成就观智。所以这个一切的透视色法、透视名法、透视缘起法的最直接的法都在《大念处经》里面,所以我们就知道这部经是如此的殊胜。但是当然,希望大家一定要有一些基本的基础。

第一个是要能够轻现世、重后世,不要被世间束缚得太紧,你一直解决现实的问题,你根本上就不会想到这个信仰的问题,那么你的生命在不断贬值,这样你要想修法不可能的。所以这么几天的禅修,我当然不是指望大家能够成就禅定,只是希望通过系统地闻思清晰的解脱的道路,而能够真正地生起一些相似的观智来。

第二个是要持守戒律,持守戒律是基础,很重要。前面的是正见,第二就是戒律。戒律很多人说,哎呀,我过去我没有闻法之前我造了很多恶业呀,怎么办呢?是不是我造过那些恶业,我就这一生没希望了?不是。要看怎么说,打个比方。同样是偷盗,如果你是出家人的身份,或者你在寺院里面住,然后你私自拿常住的常住物,哎呀,这个花很漂亮,这是常住物,摘下来送给你,这个什么什么送给你,这样子。如果是常住物,然后你没有经过羯磨,你就随便送给人的话,事实上你就已经犯了,犯了的话,它在你修止禅修观禅的道路上一定会产生障碍。所以你要特别谨慎,我们任何修学一开始都要讲戒律,就是这个原因。但是如果你在闻法之前,你没有受戒之前,你不懂得,你犯了恶业,那个它会障碍你吗?那个它不会障碍你成就观智,它不会障碍你成就圣道。

我们也讲一个例子好了。比如说,优填王始造像。释迦牟尼佛跑到天上忉利天去讲《地藏本愿经》去了,人间的弟子们想佛陀,怎么办呢?造一个佛的像,优填王用旃檀木雕一尊佛像。优填王的王后有一个侍女,侍奉她的宫女。每一天王后拿八个钱让宫女去外面买鲜花,买回来给王后用。但是这个宫女没有闻过佛法,每天拿了八个钱她就四个放在自己口袋里面,另外四个去买花给王后,好多年都是这样的,王后也不过问也不知道。

然后有一天优填王请佛来了,请佛进宫说法了,这个宫女很好奇去听。她过去生,她宿世的波罗蜜成熟了,虽然她现在这么迷,一直天天犯盗,虽然她现在这么迷,但是她那时还没有受戒、没有闻法,只是有一个偷盗的行为。然后她也很好奇去闻法,因缘和合,一坐法闻下来她就能够直接修法念处,她马上在佛陀说法的中间她就证得初果须陀洹了,所以她当然法喜无量了。

然后闻完法以后还早,刚刚吃中午饭,所以这个王后想起要用花,又给八个钱给这个宫女去买花。这个宫女已经是初果了,当然她不敢偷盗了,所以她就用八个钱全部买了花,买回来给王后。王后很惊讶,奇怪了,你怎么今天这束花同样的钱多了一倍呀?然后宫女就忏悔说,我原来不懂得佛法,我有偷盗的行为,怎样怎样。然后这个优填王和王后都很感动,都很高兴,都很赞叹,然后更加勇猛精进地跟随佛去修行,然后也能够成就。

所以你不要轻视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他从来没有闻过佛法,可能他一坐法听下来,他就是法念处相应,他就证初果了,那是真是不一定的事情。

所以这是我们讲戒律很重要,尤其是受戒以后一定要尽量地持清净戒。这样对我们的解脱一定会非常给力,非常让我们快速地解脱。

这样我们也就能够明白了,杀死九百九十九个人,把他们的中指砍下来那个是谁?鸯掘摩罗,对吗?鸯掘摩罗他为什么能够成阿罗汉?很多人有怀疑,说:哎呀,这个人且不管他过去造的业了,他今生都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为什么他跟随佛陀他都能够证阿罗汉?这个实在是奇怪,不是有因果规律吗?很奇怪,他就没有想明白。但是你要知道,他是什么时候杀的人呀?他是受了佛戒以后杀的吗?当然不是了,对不对?他是没有见到佛陀之前被外道所诱惑引偏掉了,所以他有这个杀生的恶业。有这个杀生的行为,但是他没有犯过这个不杀生戒,对吗?所以那个是不同的,他虽然造了那么极重的恶业,他跟随佛以后都能够解脱,都能够在他解脱的道路上面,那些不会成为修行障碍,他能够证阿罗汉道。但是当然了,虽然他破戒的罪业没有,因为他没有受戒,但是他杀生的罪业有没有呢?当然有了。杀生的罪业还是有的,但是他证阿罗汉果了,灰身灭智。当然,以这样的智慧,真正地生起般若空慧来,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这样地来修行。

然后当然要励力精勤地来修安般念,哪怕是成就遍作定、近行定都可以。你看这样子,正见是慧无漏学,戒律是戒无漏学,安般念成就止禅是定无漏学,戒定慧三根本都在其中了。

然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发大乘菩提心。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他是入主出奴,前面听了大乘法,哎呀,很欢喜,现在又听了这个南传佛教法,哎呀,很欢喜,我要证阿罗汉。不要这样的。

我不建议大家发愿证阿罗汉,我建议大家发愿做菩萨成佛。这个很重要,你要发菩提心很重要,以大乘的心修南传的法,这是直接的非常便捷的解脱之道。我们这个传承,我们这个教导,我们这个禅文化大学堂的修学体系,它是完整地包含了南传佛教、北传的汉传佛教和金刚乘的教法的所有的法要精粹都在其中,所以它是非常清晰而又直接有力的解脱大道。

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说我不建议大家证阿罗汉,但是要实修南传佛教的法?因为你没有这个基础的话,你说什么大乘法都是戏论,都是空架子,都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那样很难解脱,所以以大乘心修上座部的法是非常好的。

我们也讲个公案好了,讲释迦牟尼佛的公案,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根本导师。释迦佛就是这样示现给我们做榜样的,他也不求证阿罗汉果,虽然南传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也是大阿罗汉。南传佛教里面那个《清净道论》,佛随念,九种随念佛功德,第一种就是讲佛陀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有五种功德怎样怎样,然后这样来修佛随念,当然非常好。

佛陀过去无量劫以前,他就遇到了燃灯佛,大家都知道,对不对?遇到燃灯佛的时候,他那个时候就已经成就了禅定,那个时候他就已经成就了修十六观智,他就已经修到了第十一观智。什么智?行舍智。你看十六观智他已经修到了行舍智,行舍智就很重要了。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十六观智里面行舍智,你修到第十一种行舍智以后,你就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路你是快速求解脱,那么马上你用行舍智往上走,你就迅速地可以证阿罗汉;还有一条路就是你到了行舍智,你就不求证阿罗汉,你求成佛,这个很重要。他遇到燃灯佛的时候,他就已经是成就了十六观智的第十一了,走到行舍智了。这个时候只要他愿意听燃灯佛给他说一首偈子,在听法的过程之中他就能够依法念处而证阿罗汉。但是因地的释迦牟尼佛没有去听闻这首偈子,而是在燃灯佛面前发菩提心,发愿誓愿成佛。燃灯佛就给他授记,你将来成佛叫释迦牟尼佛等等。

你看,从燃灯佛之后一直到迦叶佛,这个中间菩萨有无量无量生的转生,都在修六度万行。而其中有九生也是示现作比丘的,他每一生作比丘的时候,他都能够通达三藏十二部,他都能够把自己的证量证到行舍智,他都能够成就禅定和神通。但是因为他过去的愿力,他都不取证阿罗汉的圣果,一直到迦叶佛之后他来示现成佛。

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明白,这个十六观智很重要,行舍智之后还有两条道路。但是在眼下这么一个时代我们能够到行舍智吗?不能。这么说吧,更进一步降低标准,我们能够成就两种智慧就可以了,后面都好修了。也就是名色差别智和缘摄受智。事实上你修名色差别智,你只需要通达,你只要懂得真正的那些辨识色法、辨识名法的那些窍诀、那些细节,在实修上面你要把每一个环节都弄清楚,然后修行道路上你就没有障碍。再进一步你还要修缘起第五法,再回头修缘起第一法,这样你就能够成就什么?缘摄受智。对于大家修如来禅,我想对大家成就观智的要求就是这个两条,名色差别智和缘摄受智能够成就就可以了。那么后续我们还有更好的善巧方便能够让大家快速地成就。

好了,那么我们今天就到此地了,底下是一个总结。

比丘如是安住于身,随观身体。

这是总结观身不净,不净观的修法。

那么四界差别观第五种解脱之道,因为它里面牵涉到的实修的窍诀非常多,我们到第三次的集训的时候再来详细地讲。

好,大家应该非常清晰地明白了这个解脱的道路,愿我们大家要精进,愿大家与法相应,不断地走向觉醒。

好了,阿弥陀佛!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