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大乘正宗分第三

《金刚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16 18:55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学佛人不管修学哪个法门,其宗旨目的都只是去妄念而已,“但尽妄缘,即如如佛,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金刚经》为什么历代以来这样备受推崇呢?就因为本经教导的方法非常直截了当、一针见血,教我们在一切境界上不能执著,在一切心上不能执著;也就是教我们在一切境界之中做得了主,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在一切情绪反应之中,一切心念之中都能做得了主,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就能破人我执、破法我执,所以说是“应如是降伏其心”。

接下来的经文属于发心菩提,告诉我们首先要真正地发菩提心,度一切众生,度九类三界众生都圆满成佛,入无余涅。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这段经文的主题就是要发菩提心度无量众生成佛,而同时能够离相,这属于五种菩提里面的第一种发心菩提。

发菩提心可分为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和六大明点菩提心等等。还有更广泛的开演,比如《大乘经庄严论》中就把菩提心分为二十二种菩提心,把它归结起来就是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里包括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没有见性、没有登地、没有证空性,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胜义菩提心的,所以我们能修的就是世俗菩提心。

这段就是告诉我们要发愿菩提心,要愿令九类三界众生成就无上佛果,这是修大乘的基础。最初要能发起无上菩提心,因为菩提心就是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如妙心,所以一开始就发无上菩提心为成佛道而学佛,这就是称性起修,就是以不生不灭的真心为本修因。

《金刚经》里面把一切众生归纳为九类三种差别:

一是受生差别,有四种――胎、卵、湿、化。

二是依止差别,有两种――有色依止,无色依止。有色依止指欲界和色界众生,他有一个色相、色身作依止。欲界众生是粗重的五浊、五蕴形成的色身,而色界的众生是光明身。

〔若有色〕就是有色依止。〔若无色〕是指无色界众生,是无色依止。

三是境界差别,后面三种都属于无色界。

〔若有想〕指无色界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是有想有情所缘之境。

〔若无想〕指无色界里的无所有处天,是无想有情所缘之境。无想即无有粗想,想蕴暂时伏住了,但仍有微细想。

〔若非有想非无想〕这是指无色界最高处的非想非非想处天。

九类众生实际上还是指三界众生,概括一切有情而无余。

佛经之中说众生的差别,有些是要让人明白轮回的道理,所以就说六道众生: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有些是要让人明白十习因六交报的道理,所以就会说十二类众生。《首楞严经》第八卷上就讲到十二类众生。《金刚经》里为什么说九类众生呢?其实她是重点来说无色界众生的。因为《金刚经》是让我们直了成佛,断惑证真的妙典,所以破除了欲望的障碍、色相的障碍以后,更重要的是能破除知见的障碍,要能真正树立空性智慧的知见,重点地把无色界天分得非常细。

〔若卵生〕卵生的众生比方说鸟、鸡、鸭,这些都是从一只蛋里出生的有情,龙王也属于卵生。广东肇庆有个龙母庙,几个省的人都去拜,她就是生的蛋劈开来就是五条龙。

人当中其实也有卵生的,比如格萨尔王他是卵生的。他的母亲是一个女仆,因为生孩子没有去主人家干活,主人很生气,拿了把刀跑到她家里,拉开被子发现里面有一个很巨大的蛋,拿起刀来就砍,一砍破有三个小孩子,就是格萨尔王三兄弟。

还有虚云老和尚刚刚出生的时候是个大的肉球,用刀把它剖开来就有个小孩子,这个据说是八地菩萨示现在人间,出生的时候是这样一个肉球。

〔若胎生〕人一般都是胎生,还有牛、羊、马等等也属于胎生。《俱舍论》中说到:“饿鬼道的众生大多数也是胎生。

〔若湿生〕夏天时很多虫类属于湿生。夏天用一个潮湿的盆子扣在地上,夜里一翻开,里面就会有虫子,这就是湿生。

人类也有湿生的,人类是胎卵湿化四种形态都有。比方说小乘的经典上面讲,阿那律的脚上就生出七个小孩子,这是属于湿生。

〔若化生〕极善的,天道的众生是化生;极恶的,地狱道众生也是化生。我们能超出轮回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化生。也有化生的人,比方莲花生大师,他是在一个大莲花里面化生出来的,而且据说每一个月的初十,如果念他的祈祷文时,他会骑着白马来巡视人间加持众生。这是属于受生的差别,受生的形态。

这些九类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大乘的涅有两种:

一是有余涅。指已经断了枝末无明,就是已断见惑和思惑,但根本无明未断,名之为有余涅。

二是无余涅。就是已经究竟地断尽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枝末无明、根本无明都彻底断尽了,名之为无余涅。其实就是指究竟圆满成佛的果位,才叫大乘的无余涅。

小乘说的两种涅有不同,小乘有余依涅是指虽已断见思惑,所作已办,但身体还在,还余有苦报身未尽,故称有余依涅。他已经是阿罗汉,但他的色身还在,这是有余依涅。

小乘的无余依涅是指所作已办,梵行已立,灰身灭智,不受后有,苦报身也没有了,这是小乘的无余依涅。对众生来说,他是性净涅,自性清净涅。佛菩萨是无住涅,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灭度〕灭是指灭妄想、灭烦恼、灭分别、灭执著,度就是帮助,全心全意帮助一切众生直至成佛。佛度众生是给一切众生做增上缘而已,佛把事实真相和修行证果的方法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解脱要靠我们自己在心地上下功夫。

发菩提心帮助无量无边无数众生成佛,但不能着相,如果一着相,不但不能度别人,连自己也度不了。因为着相就还是凡夫,有我人四相,自己都还在轮回之中。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是大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大智,悲智双融就能得到不住生死、不住涅的佛果。

〔无量无数无边众生〕《首楞严经》中讲十二类众生的时候就讲过:“卵为想生。”随妄想而受生。所以胎卵湿化这四种受生,从销归自性来说,就是妄想习气非常重,非常顽固,知见转不过来的这些就是卵生。卵为想生可以说被无明层层裹住了,这就是心理上的卵生。

情感很丰富或者很执著,被爱欲所浸泡,这是胎生。“胎因情有”有感情,然后有胎生。“湿与合感”与境界相合就有湿生。“化以离应”就是与境界相离,舍旧趣新,离开这种境界去到那种新的境界,这是化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也是化生。

“非有想非无想”这是指非想非非想处天,这类的修行人定力已经很深,功夫已经相当好,但他没有真正见性,菩提心没有现前;这时如果有善知识能启发他,他就能开悟,所以必须要亲近善知识来启发他,打破无明,使他悟过来。

比如有一位禅和子去请教赵州禅师,他问赵州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赵州禅师就回答:“放下着。”禅和子就觉得很奇怪,没有理解,就问:“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赵州禅师还是说:“放不下,挑起去。”这个禅和子马上言下大悟。他悟什么?

这个公案里“一物不将来”就是说有也无、无也无,他的功夫已经很好了,他是非有想,非无想,但他就卡在一物不将来,这个非有想非无想的关卡里面了,所以赵州就点化他说“放不下,挑起去”,马上就让他突破这个关卡。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修无生无得。无众生可度,无佛道可成,而又能时时度化众生,念念上求佛道。这无生无得的妙理要如何来修呢?有五义作观,五种观想:

一、缘生。一切众生都是四大五蕴假合,当体即空。众生就是众缘和合,假名为生。这个名词其实告诉我们这是个虚幻的。众缘和合,假名为生,叫众生。是相有生灭,体不生不灭。能这样修缘生,就能有平等心,一切众生,动物也好,跟人一样都是缘生,都是四大五蕴假合。

二、同体。我与众生相虽有别,而体性相同。如果我们见有众生,就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三、本寂。所谓众生是众缘和合假现的生相,自性本体其实是无生,本来无生当然就本来无灭,哪里有涅可得呢?所以是本寂。

四、无念。见有众生,见有众生得涅,都只不过是我们的妄念分别,有念就有思想,所以本经里讲要离四见,见就是念头。离四见比前面讲的离四相要微细得多,如果妄念没有了,“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相虽然在,但不碍事,不会妨碍我们。

五、平等。是从体性上看一切众生与佛的体性都是平等的,从体性来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从相上来说有天壤之别,但从体性来说是平等平等的,所以说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总之,性真实,相虚妄。欲成无上觉,当证真实性。我们关键是要能够证真实性,所以说发起无上菩提心,这个无上菩提心就是我们的真实性。

所以《十地经》上说:“如群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譬如蜜蜂采百花而成蜜,既成蜜后,依蜜而活命,同样,菩萨修行亦复如是,修集六度万行的种种福慧资粮以证真,能证真实性,既证真实性以后,依真而住,依真而修,悟后起修是真修。金刚般若的殊胜之处是一下手就教我们发菩提心,一下手就教我们依真而修。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是讲菩萨心无四相,有四相就有分别心,有分别心就是凡夫不是菩萨。迷性见相,离相见性。离不是离开,是不执著,不执著的时候就能在一切相之中直了见性,在生灭的妄生之中能见不生不灭的真性。

我相:执著于有个我能度众生。

人相:执著于有彼为我所度。

众生相:执著于有能度有所度,所以能所相对,宛然存在。

寿者相:执著于有法相授受,我要度众生,我教他一个法,恋著不舍,犹如命根,这就是寿者相。如果有四相的执取就会生起颠倒之心。

太虚法师另外一种解释说,比如每个人都自称为我,这就是我相。我具有我的人格,这是人相。我是属于众缘和合而生,是众生相。我的寿命一期,这一期会有几十年乃至于上百年存在于这个世间,这是寿者相等等,都可以说得通。

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有烦恼痛苦,就有分别执著。世俗谛之中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胜义谛之中不应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可以有四相的执著。有这四相是因为执著于实有,认为有情实有,然后才会去分别这四相,这是凡夫的执著,有这个实执就有颠倒,就有轮回。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宗有位国师是不空三藏法师,经常应皇帝的迎请进宫说法,当时的皇帝特别宠信一个宦官叫鱼朝恩。有一次,不空国师正在跟皇帝讨论佛法,鱼朝恩就跑过来请教国师:“国师啊,弟子每天喜欢读《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读到上面有一句不理解,想请国师为弟子解答。是哪一句呢?就是《普门品》上说:‘如果有人去入海采宝,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免离罗刹之难’,弟子请问什么是黑风吹到罗刹鬼国去呢?”

国师马上就很严厉地回答他:“你不配问这个问题。”然后不理他,回过头跟皇帝说话去了。鱼朝恩气得脸都黑了说:“我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你竟然说我不配问你这个问题!”很生气。

过了一会儿,不空国师回头看他脸都黑掉了,笑一下就跟他说:“刚才你就是被黑风吹到罗刹鬼国去了,因为你有我相、有实执,所以就起了_恨心,起了_恨心就是被黑风吹到罗刹鬼国去了。”

我们要知道四大本空,五蕴非我。能看到所有的一切相统统都能放下,因为知道都是虚幻的,都是空花相,能统统放下就是修行。对于认为万法是实有这种执著是我们解脱道之中最大的障碍,如果有四相的实执,就不可能证得真实的佛果。

《入菩萨行》上寂天菩萨开示:“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彼无少实故,有情性涅。”就是破我们的人我执。补特伽罗,数取趣,一个修行的有情众生,补特伽罗我既不是身,也不是身外的法,不是与身和合,也不是离身而有,无有少许实在的法可得。有情的自性就是涅,所以说性即涅。有情的体性就是不生不灭。通过这个辨析就能知道本体、体性就是不生不灭,生灭是虚幻的相,当然也不存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为有实执才会分别这四相。

总结起来说,发菩提心的菩萨不但要有度众生的大悲心,还要有般若妙智慧,以般若妙智慧在悲愿度生的实践之中能彻见自他空寂,无我人四相可得,就是降伏其妄心。度尽众生而无所度,是降伏常见;虽然无所度而常度众生,是降伏断见;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是不著于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不著于有;度众生是大悲;不著度众生之相是大智;空有双遣,悲智双运,不落二边,是名菩萨。

第四分妙行无住分第四是伏心菩提。

前面说明了无住于相,无住而住是正住。

大乘正宗分第三讲降伏其心的方法是度众生成佛在而离相。

降伏凡夫妄心的实修方法在第三分里就有具体的实践方法,就是要能具足四心:广大心、第一心、平等心、不颠倒心。

一是广大心。就是菩萨普度一切众生,度三界九类一切众生,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这一切众生都要度他们。

二是第一心。就是令入无余涅,乃至于度到等觉菩萨都还不够,一定要帮助他们圆满成佛。

三是平等心。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正如《维摩经》上说:“一切众生,毕竟寂灭,不复更灭。众生如是,我亦如是。既不复更灭,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切众生本来就性自空寂,不过是启发他,让他明白本来性自空寂,让他能够实证自己性自空寂。他是本来就毕竟空寂,所以不复更灭,当然就实无众生得灭度。这是平等心,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四是不颠倒心。就是菩萨能不着四相。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