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金刚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16 18:55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从这个一体同观分开始,就是讲究竟菩提,就是讲成佛果位了,先是说圆证法身功德。这一节是讲佛的五眼,表显佛知见圆明,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有人可能会生起疑惑来:“前面佛一直都在说诸法皆空,人空、法空、空空,那么成佛的时候会不会空无所知呢?”众生难以行中道,会偏到另一边去,所以会生起这个疑惑来。为了显示如来知见圆明、超胜一切,所以佛陀就以向须菩提提问的方式来宣说佛陀具足五眼功德,令众生生起清净信心来。

佛陀问:须菩提啊,你是怎么想的呢?如来具足肉眼功德吗?须菩提回答:如是,世尊。如来具足肉眼功德。佛陀又来依次地问须菩提,如来是否具足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功德呢?须菩提也都依次地回答,如来确实具足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功德。具足如是功德。

第二个要点就是五眼。我们赞叹佛说他成就的功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那么,对于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功德,我略作解说。

首先是肉眼。肉眼功德是在加行道位的菩萨具足,通过供灯、修等持等等而获得,依靠肉眼的眼根就能够现见一百由旬到三千大千世界。比如说赤松德赞的国师就获得了肉眼功德,当时整个的汉地、印度、藏地,乃至于三千大千世界,他用肉眼眼根就能够一览无余。

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第一品中就有说到五眼及六通。第二品教言品里专门从因、作用、范围、类别等等几个方面来解说五眼功德。按照《现观庄严论》的说法,这个肉眼功德是从资粮道位的菩萨就开始具有了,到了加行道以及加行道以上的菩萨,他的相续中都具足。

第二个就是天眼。天眼功德要通过修持有漏善法才能够得到,有些论典说是要修禅定等等。以天眼能够照见十方所有众生,死后受生何处等等。加行道以上的菩萨相续中具足天眼功德。

如果我们从世间的角度来说,世间人类这个眼根就叫做肉眼,是清净的大种集聚而成就的。惟识又说有浮尘根、胜义根等等的阐述。天人的眼叫做天眼,如果从世间的角度来说,肉眼、天眼都是色法,都是由清净的四大极微构成的。天人的天眼能够见人类肉眼所不能见的。

比方说,人类的肉眼是见表不见里、见粗不见细、见前不见后、见近不见远、见明不见暗,但是天人的天眼就是表里、粗细、前后、远近、明暗都能了了明见。中国古人有句话,叫做“举头三尺有神明。”天人的天眼,就是暗室之中,都能够目光如炬,看得非常清晰,能够了了明见。

还有,春秋时期,有一个医生叫做扁鹊。他的眼睛有透视的功能,比医院的X光机器还要厉害,能够看到人的五脏六腑。我们只看到表面,里面看不到,但是他有这个功能,五脏六腑都能看得很清楚,当然诊断就不会出错。

肉眼、天眼都是属于色法,慧眼、法眼、佛眼就都属于心法,都是从智慧的能见而说。

第三个是慧眼。声闻有慧眼,能够通达诸法的无我空性。菩萨不但有肉眼、天眼、慧眼,还有法眼。不但是能够通达空性,还能从空出假,能够见如幻缘起的无量法相,能够以种种法门来化度众生,称为法眼。那么佛眼,是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如果单从大乘的角度来说,慧眼功德是通过修持无漏资粮依六度而生的,慧眼的功德能够如理如实地现见诸法的本性。初地到十地的菩萨入定的时候具有慧眼。也就是说,从大乘来说,初地到十地入定的时候有慧眼,出定的时候有法眼。

第四个就是法眼。以无漏修持六度为因。在《现观庄严论》的讲义上说:对于教法证法的意义能够全部通达称为法眼。对如来的一切的教证二法都能够全部通达,是初地到十地菩萨出定的时候具足的一种功德。比方说初地菩萨欢喜地,他对于二地以上的菩萨的根器就不能了知,但是对于初地以及以下的加行道位、资粮道位的众生,那些菩萨的根器,都能够无余了知。就是说,对于上面的看不到,对于他和他以下的种种功德就看得很清晰,这称之为法眼。

第五个是佛眼。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就是佛眼。能够照见轮回、涅一切法的本性,依圆满的福慧二资粮而生起、而成就佛眼。那么,佛眼所见的范围当然就是宽广无边。

我们学《随念三宝经》知道,佛又号称为正遍知。正知、遍知,所以能知的内涵和所知的外延完全重合,无所不知,这就是佛眼功德。从初地到十地菩萨,他们也有相似的佛眼,但是惟有佛陀才具足佛眼功德。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说,一切智就名为慧眼,道种智就名为法眼,一切种智就名为佛眼。

第三个要点就是,我们看看六祖大师如何解说五眼。《六祖金刚经口诀》上说:“一切众生,尽有五眼,为迷所覆,不能自见。故佛,教除却迷心,即五眼开明。念念修行般若波罗蜜法,初除迷心,是为第一肉眼。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起怜愍心,是名第二,天眼。痴心不生,名为第三,慧眼。著法心除,名为第四,法眼。细惑永尽,圆明遍照,名为第五,佛眼。”又云:“见色身中有法身,名为天眼。见一切众生各具般若性,名为慧眼。见性明澈,能所永除,一切佛法本来自备,名为法眼。见般若波罗蜜,能生三世一切法,名为佛眼。”

六祖大师是从见性法门的角度对五眼功德提供了与众不同的解说。六祖大师说,一切众生尽有五眼,这是从性德上来讲的。能够证悟法性身,真的现量境呈现,那么无论横说竖说都是圆满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这一节继续用比喻来形容如来的知见圆明。分为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佛问:恒河中的沙,我说它是沙吗?须菩提就回答说:世尊,如来说是沙。佛再问:譬如一条恒河中所有的沙,每一粒沙都等于一条恒河,有这么多的恒河,所有恒河中的每一粒沙都代表一尊佛教化的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样浩瀚无边的佛国世界,其数量多吗?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佛又进一步开示须菩提:如上所说,这么多的佛国土中所有的一切众生,他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他们的意乐差别,如来以佛知见、以佛五眼,都能够如实照见,无不知晓。所以,佛陀就能够用这个比方把众生偏于空的迷执破掉了。前面一直听到佛陀在讲空空空,就以为佛陀成佛的时候就空无所知了,其实不是。正是因为性空,佛陀才能够无所不知,自性的大智慧圆满地呈现。

第二个要点就是佛为什么有这样广大的智慧力呢?因为无量世界的众生,他们的种种心行都是缘起无自性的非心,假名为心而无实体可得。无自性的众生心,在平等空中无二无别。佛陀能够彻证缘起的无自性,所以就能够“以无所得,得无所碍”。没有障碍。无所见而无所不见,刹那刹那无不遍知。

《入中论》里面月称论师讲到十力功德,也就说到“依种种界智力”,佛能够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的根机、意乐等等全部都通达无碍。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一节有五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为什么如来能够完全通达每一个众生的心呢?因为一切众生心在实相中非真正的心,假名安立为心。真正的众生心是诸法的本性,真正的众生心,也就是心的本体,是与佛无二无别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本体是本来无生的大空性。而佛智是恒时安住在诸法本性中,所以对一切众生的心能够无余了知。大圆镜智,全部显现出来。我们一直都知道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什么说缘起假名的心皆为非心呢?是因为于三世中求心,了不可得。

如果你说心在过去,过去它已经过去了,过去了它就灭掉了、就没有了,哪里还有心可得呢?如果你说心是在现在,而现在又是念念迁流不住的,哪里有心可得呢?并且现在不离于过去未来,过去未来都不可得,那又从哪里来安立现在呢?如果说心在未来,未来还没有生,没有生当然就是还没有,就是虚妄的,哪里有未来心可得呢?可见,于三世中求心的自性都是了不可得,都只是如幻的假名,所以说诸心非心。也因此,佛陀能够圆见一切而无障碍。

第二个要点就是我们进一步来解说三心不可得。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上说:“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诸佛尚不可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这个就说得很透彻,过去心已灭了,未来心还没有到,现在心念念迁流不住,你在哪里去找心呢?所以说三心不可得。但是凡夫众生,他无明实执,他的心总是在执著。心如果活在过去就会有后悔,心如果活在未来就有恐惧,心如果执著于现在就会有抱怨,觉得现在不如意,就有担忧。所以要能够无怨无悔、无忧无惧活在当下。当下的每一个念头,它的本体都是本觉智慧。我们修行能够用功的着力点就是活在当下,在当下这一念中契入到不生不灭的真心,契入到本觉智慧。所以,活在当下就是不住于显现而住于本性。我们要知道,凡夫的分别念并不是智慧,但是它的本体才是智慧,这个分别念的本体是本觉智慧。

第三个要点,我来说禅宗的两个公案。有个公案就是德山宣鉴禅师因为三心不可得而转过来学禅宗。

德山宣鉴禅师是四川人,俗家姓周。他几十年的功夫都在学《金刚经》,讲《金刚经》,也为《金刚经》写了个《青龙疏钞》,写得非常多,但是他没有开悟,没有见性。他没有用佛的知见来学《金刚经》,而是用大脑思惟来学《金刚经》。所以他虽然是写了很多的注释,但是他并没有真正地通达佛意,并没有生起般若的智慧,当时的人号称他为“周金刚。”

他听说南方的禅宗能够顿悟成佛,他不能相信,所以就一担挑起他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准备到南方来找龙潭崇信禅师辨论。差不多已经到龙潭崇信禅师的寺院了,到的时候是早上,他肚子很饿了。看到有位阿婆摆个摊子在卖早点,他就走过去,请求阿婆能够布施一些点心给他吃。

阿婆就说:“请问法师,你挑的是什么啊?”他一听就很高兴说:“这是我研究《金刚经》,为《金刚经》写的注解《青龙疏钞》。”

阿婆就问:“那法师您对于《金刚经》是很通了,是专家了。那么,我请教法师一个问题。《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上座,你到底要点哪一个心呢?”德山宣鉴禅师哑口无言,不晓得怎么回答,卡在那个地方了。

我们哪一位知道怎么回答呀?我们学《金刚经》学了这么久还不知道怎么回答?那其实很简单。如果从行为模式上来说,你把点心拿过来吃了,这就回答得圆满无余了。如果说你要是比较文雅一点,用语言来回答,就是一切法都无实无虚,点心也是无实无虚的。用这样的方法,懂得这部见性的《金刚经》宝典,我们要能够破除这个无明实执,能够真正地证悟空性,在每一个公案、每一个话头之中要能够起疑情。你知道吗?如果你真的能够起疑情,这个疑情就会把你将起的念头的能量全部吸过来,所以你就能够在那种定中。终日穿衣不曾穿着一缕纱,终日吃饭不曾吃着一粒米,因为你在那种定中。

德山宣鉴禅师因为没有用佛的思惟模式,没有开佛知见,所以他用大脑思惟还是不能够回答,不知所措,之后他就真正地信受禅宗了,真正知道禅宗有了不起的地方。你看,一个阿婆卖点心都能够卡住他。之后他在龙潭崇信禅师这边就真正得到了证悟。

凡夫众生都是用识心,都是用过去累积的知识来作思考,来作逻辑推理,所以,他不能见性。他的心智模式、思惟模式不对,他没有入佛知见。所以禅师如果要考察一个禅行者有没有见性,就一定会先逼他掉入到一个陷阱里面去,然后看他有没有继续用那个识心活动。如果继续用第六意识心来推理来思惟,他就肯定没有见性。一个真正见性的人,绝对不会掉入到第六意识心里面,不会掉入到心意识的陷阱里面,而是无住而住,不住于显现而住于本性。

能够无住而住,住在般若智慧里面,因此就能够不起妄念,心常空寂,诸法实相就能现前,就能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心中常生智慧。

比如说,百丈怀海禅师开悟的公案。我们都知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马祖和百丈对于禅宗的兴盛,功德是很大的。百丈怀海禅师是怎么开悟的呢?

百丈怀海禅师做马祖道一禅师的侍者。有一天,侍从马祖道一在山路上经行刚好看到一群野鸭子飞过去。马祖就问:“那是什么?”百丈怀海回答:“一群野鸭子。”马祖继续问:“到哪里去了?”百丈就回答说:“飞过去了。”

这样回答以后,马祖马上走过来,抓住他的鼻子拼命一扭,百丈怀海禅师非常剧痛,痛得就大叫起来。马祖马上就说一句:“又说飞过去了。”这一下马上令百丈怀海禅师恍然大悟。

百丈怀海禅师言下悟到了什么?我们从百丈怀海禅师开悟的公案,得到什么启示呢?教导我们怎么修行呢?

第一个启示是要能够活在当下。百丈怀海禅师回答说野鸭子飞过去了,那是什么?那说明他活在过去,住著于过去心。所以,马祖道一禅师扭他的鼻子,就是开示他,让他在强烈的痛受之中回到当下来,要活在当下。

第二个启示就是百丈怀海禅师回答说是一群野鸭子,又说哪里去了?说飞过去了。这其实他都是在用想蕴,落在想蕴里面。那是什么?那就是表示他活在五蕴里面,落在心、意、识,这个意识心的活动里面,在起分别。所以,马祖扭他的鼻子,就能够让他从想蕴跳到当下强烈的受。启发他要能够不住五蕴而住于它们的法性,住于五蕴的法性。因此马祖又启发他说:“又道飞过去也。”这一句话就能够让百丈怀海禅师顿悟。悟什么?就悟到其实这个受蕴的法性,即一切法的法性是没有来去之相,是不生不灭的。因此在《般若摄颂》上就开示我们要:不住于色不住受,不住于想不住行,不住何识住法性,此即行持胜般若。

我们要能够超越五蕴。能够不住于五蕴的显现而住于它们的法性,就是真正地行持般若。要超越五蕴,这是下手的功夫。初学参禅打坐的人,几乎都是被色蕴和受蕴所障碍,他难以超越色蕴和受蕴,腿子盘起来很痛,痛这个受让他受不了,他没办法不分别。修行难的就是因为有这个色身和感受,对它们往往会生起执著心。如果能够空掉这个色蕴、受蕴,想蕴才能够空。

禅门三关说破初参、过重关、透牢关。其实破初参的时候就能够破想蕴,过重关的时候就能够超越行蕴,透牢关的时候就可以空掉阿赖耶识的种子。

第三个启示,我们通过百丈怀海禅师开悟的公案就能够明白,禅的修行方法就是攻其一点,不计其余。好像一条铁链子,不管它有多长,无量劫以来有一条生死的无明锁链,你只要斩断它一环,整条链就断掉了。同样的,你只要在一个念头上契入到不生不灭的真心,能够不住于它们的显现而住于它们的法性,那么你生死轮回就超出了,你就开悟了。所以,她是非常直捷痛快,真正能够顿悟的。

精神活动最小的单元就是念头,所以,将当下一念转过来,没有主观和客观的对立就是开悟。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当下一念就是永恒。

第四个启示,三心不可得是对治烦恼的妙药。凡夫众生总是活在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里面,所以整天都是胡思乱想、颠倒梦想、自寻烦恼。就像李清照所说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心头的是什么?过去心。很多人都会像她一样活在过去心里面,所以就烦恼痛苦。比如,过去的一段让他很伤心的感情经历,就会使他久久地不愿意再去碰触跟那个人相关的一切,以免得自己触景伤情。

但是,因为他的心智模式、思惟方式没有转变,他用大脑思惟,所以那些哀伤的记忆,还是会常常在没有什么人、事、物干扰的时候,悄悄地爬回他的心头,悄悄地占领他的心。虽然都是过去的痕迹,但是却常常借尸还魂,让他活在过去里面而痛苦,身心都被已经过去的尘影再一次地捆绑而不得自在,就会像李煜一样地哀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所以,我们要能够举起《金刚经》的般若智慧宝剑,过去心不可得,要能够念念无住,否则经常活在过去心里面,就会像刻舟求剑一样愚痴可笑。

还有一些人是执著于现在心,就会生出种种的不满意,生出种种的抱怨、不如意。凡夫众生都是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这其实就是一种贪念,执著于现在心,所以就活在贪_烦恼里面。还有一些人是活在未来心里面,比如说担心自己事业的成败,担心自己儿女的成长等等,因此就有种种的恐惧心。

所以,古德有一句话:“万事说休何曾休,妄念几番上心头。”古代有一位诗僧也说:“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这都是因为他的心不是活在过去,就是执著于现在心,或者执著于未来心。所以我们要能够知道三心不可得,就能够知道活在当下,不落入第二念。

第五个要点是《金刚经六祖口诀》上面说:过去心不可得者,前念妄心,瞥然已过,追寻无有处所;现在心不可得者,真心无相,凭何得见;未来心不可得者,本无可得,习气已尽,更不复生。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名为佛。六祖大师已经说得非常透彻了,真正能够了此三心不可得,就名为佛。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