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金刚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16 18:55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这一分还是属于究竟菩提示现化身事业,是讲的现化身相的威仪。可以分为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佛开示说:须菩提啊,如果有人依表面现象说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此人根本没有理解佛说法的密意。”他根本不懂得佛说法是法身佛依靠色身佛为媒介来说法身真理,没有懂得这个密意,所以就会说如来若坐若卧,若来若去,他只看到色身,看不到法身。其实要知道,“如来”此地讲的就是指法身如来,如来没有来也没有去,无来无去。法性无变迁,这样才名为如来,所指的就是究竟圆满地证得平等大空性。如来是诸法如义的正觉,现量证得。法法性空如幻,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无来相而来,无去相而去,澈见万法如如的平等大空性,所以故名如来。

我们学《金刚经》,如果你要结合《六祖坛经》就会很容易明白。六祖大师是见性之人,每一句话都直指我们的心。六祖大师开示说:“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这是不是很透彻?清净法身就是你的本性,圆满报身就是你的智慧。但是你现在智慧没有开启,还是片断式的思维模式,你要达到无穷尽的思维模式,就是圆满报身佛了,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祖师是从自性的角度来开示,所以说得非常透彻,每一句都是让我们见性。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第二个要点,《金刚解义》上面对于“如来”有开示:“如来二字,示以真佛无相。真如法身,本无去来,其来也,心净见佛,非是佛来;其去也,心垢不见,亦非佛去,譬如水清月现。”所以《华严经》上有个偈子就开示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众生的心,心垢消除了,就是见如来。因此说,如来其实没有来去之相,你的心净就见佛,不是佛来,心垢消除了,如来就现前,就好像水清月现一样。

“月本非来,水浊月隐;月亦非去,可知人心有清浊,佛本无来去。其去来者,应现化身也;无去来者,真性法身也。”所以说戒定慧生佛出世,贪_痴起佛灭度。都是从见性的角度来说,你的智慧开启了,见性就是见如来。

第三个要点就是答疑。有人就会问:《金刚经》的序分里面已经讲到了,如来入舍卫大城乞食,这就是去。然后回到o树给孤独园,这是来。饭后安然而坐,这是坐。以及晚年的时候在双林树下吉祥卧示寂,这是卧。为什么此处又说如来无有来去坐卧呢?”我们从三身的角度来看就容易明白,因为如来有法报化三身。报化身如来属于无漏有为法,有色相可见,有音声可闻,来去坐卧,说法度生,自在圆融。法身如来属于清净无为法,是万法平等大空性,所以非来去坐卧可见,非音声色相可求。

因此,弥勒菩萨在《金刚经偈颂》中说:“来去化身佛,如来常不动,于此法界内,非一亦非异。”这就说得很透彻,化身佛跟法身佛是非一亦非异。化身佛很多,法身本体呢?这中间是不是一和多的关系呢?当然不是,非一亦非异。

第四个要点就是见如来就是见性。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是见如来。宗门底下,这些言下大悟的公案很多。

唐朝时,禅宗很兴盛。唐末五代的时候有一位秀才,叫做张拙。这个人就到寺院里面去拜见一位禅师,向禅师求法问道。禅师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就回答:“弟子叫做张拙。”禅师就开示他说:“找个巧都找不到,哪里来个拙啊?”他就言下顿悟。

你看古人平时功夫用深了,稍微一点破他就悟道。就是悟的什么?悟得了“得一切法无我。”就是能够知道一切法无我了,得成于忍。所以他就作了一首偈子:“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涅生死等空花。”

“光明寂照遍河沙。”是讲心的本体,一切众生都是同一体性,心体是光明的,明空不二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个心体遍满一切处,所以叫遍河沙。《七宝藏论》云:“心体觉空为法身,光明本性为报身,大悲无碍显现为化身。三身本自元成,若彻悟自心本性后,自然显发,无可修造。”要知道《金刚经》跟大圆满、大手印其实是相通的,这是究竟了义的见性经典。所以你真正懂得了,真正智慧提升起来了,任何法都能够通达。

“凡圣含灵共一家。”一切众生与佛都是无二无别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一念不生全体现。”你不要以为这个一念不生是没有念头,那就偏了。一切都无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一念不生,生而无生。一念不生则般若生。

“六根才动被云遮。”六根对六尘如果动就会被烦恼妄念的乌云遮住,所以我们见性以后还要水边林下长养圣胎,还要善护念、善护持。功夫纯熟了,就能够六根全动也不被遮。所以前面的一念不生全体现是讲无念无住,后面六根全动也不遮,事实上就是无相无住。

“破除烦恼重增病。”如果你起心要去破烦恼,要去扫除妄念,这一念就是妄念,就是烦恼,就会使行者不能得定,反而成为心理的病相。执著于空,就会滞留在那个假空里,这样修行偏了的人,就会变得被动、冷漠。他认为一切都是虚幻的,所以他就把一切都抛开,不再深切地关心任何事。他的心越来越冷漠,缺乏对众生的关怀和那种慈悲心,那样就变得很奇怪,就偏掉了。

其实有般若空慧的人,他活在当下,所以能够更敏锐地觉知众生苦,油然而生大悲心。因此,真正的修行人,是要能够在生活之中,舍离对物质和概念的染著与执取。物质生活随缘过,随遇而安。修心上面,不断地超越自己的心智模式。把以前执著的那些概念都超越过去,不要依赖那些以前成功的经验,增加对人世间的关怀,这就是悟道的最好资粮,这样子地来修持。

“趣向真如亦是邪。”以有所得的心来修行,就进入了修行的歧途。前面是偏于空,这里就是偏于有。心里有趣向真如的念头,就是妄念的境界,还没有通达一切法无我。

“随顺世缘无挂碍。”就是满足地活在每一个因缘里,任何因缘显现,任何因缘现前,我们都不贪求、不排斥,而是全然地接受,满足地活在当下,欣赏、觉知一切。这样就是随顺世缘无挂碍,就能够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不会再造新的招感轮回的业因种子,只是觉照和欣赏一切。

“涅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同于空花,我们学佛,证得涅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涅也是空花梦幻。所以佛经上说:“诸法自性无所住,无来无去如虚空。”对于涅也不可以住著。这样来修,就能够“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无所求、无所住、无所得,就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