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如理实见分第五

《金刚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16 18:55

这里开始就讲明心菩提: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上一分妙行无住分就是讲无住相布施。布是普遍,施是散尽。也就是说,以外在种种的施为来普遍地散尽心中的妄念习气,能内破悭吝之心,外行利众之事,这才是真布施。关键是要把所有的执著心、分别心都检点出来,都舍尽它,不要刻意去做善事,而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善行里,那你的福德就是无量无边,因为这种善行是任运无间断的,是如虚空一样广大无垠的,是与真性本体相应,称性起修的。

如果是刻意去做善事,你就必须要休息,因为你用力,它是一个非常态,你用力做完以后就得休息。所以关键要知道不住于相而行布施,内心之中要能舍种种妄想、分别、执著这些凡夫的妄念,能真正内心之中充满无住的智慧,你遇到任何时空都会自然地去利益众生,所以他是任运无间断地修六度。

可见,住相布施还有自我存在,自我如果存在就永远跟空性绝缘,你所修的布施招感的是有限、有量的,所招感的是人天福报。不住相布施就是在无我的明觉状态下自然流露出来的本性的慈悲。一个不住相行布施的修行人是时时刻刻能与空性连接的,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人,他就时时刻刻都永远活在自然、轻松、清凉、自在的生命源头活水里,就能无有恐怖。

为什么凡夫众生会时时刻刻都在恐惧中呢?恐惧不晓得未来会怎么样,不晓得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不晓得将来什么时候会生病……时时刻刻都在恐惧中。正如一个小孩子,年纪很小就被父母遗弃在荒山之中,他不晓得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同样,凡夫众生是因为跟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心本体隔开了,联系斩断了,才会像那个小孩一样有恐惧心,所以我们要能通过修学《金刚经》,与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连接起来,与生命的源头活水连接起来,就是“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不住相是修智慧资粮,布施是修福德资粮。

龙树菩萨在《中观宝N论》中说:“佛身分为色身和法身,通过修积福德资粮生起如来的二种色身――报身与化身;通过修积智慧资粮成就如来的法身。那修布施度的福德就能招感到将来示现成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庄严妙身相。但是在胜义谛中,不可以用相好身相而认为是见到如来的本来面目,因为胜义谛中不生不灭。

在如理实见分第五里面,佛陀进一步为了启发须菩提,就提问:“须菩提啊,依你的想法,能否以见到具足相好的佛身就认为是见到了真正的如来呢?”是不是你看到如来的三十二相就认为真正见到如来了呢?

须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不能以见相好的佛身而认为是见到了如来的本来面目。为什么?由于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身体也是世俗谛之中因缘和合而起的妙用,在胜义谛之中并非是真实存在的身相。”所以说:“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非身相是从体上讲的,体是真的。如来所说的身相是从相上来讲的,相和用是随时在变的。一切相都是虚妄的,因为虚妄所以不能执著,但可以受用。世间万事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不起执著而能受用它。

对这整段经文,江味农居士有两个非常精辟的见解:

第一个见解就是〔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过去的大德解释身相都是指三十二相的应化身佛,身相是指化身佛的三十二相,但江居士就认为身相其实就是指众生的本身。如来是指众生自性本具的法身性德。就是说可以由凡夫的身相而见到凡夫自性本有的法身吗?佛陀就问:“汝等众生能即身相而见自己的本性吗?”因为一切凡夫都是从无始以来迷心而逐物,迷失了真心本性而向外去追逐,所以就有了种种的欲望,只认得相不认得性。向外去驰求,所以背觉合尘,心外求法,转求转远,将自己的本来面目忘却了,这是一个很精辟的见解。

第二个精辟的见解是〔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江居士把它分作四句话来读,以前的人都把它分作三句来读。

〔不可〕不可以相作性,就身相见如来。

〔以身相见如来〕就是相由性现,也可以以身相见如来,在生灭身中见到不生不灭的真性。关键的差别就在于是不是执著,如果不执著,就在这身相的生灭里而见到不生不灭的法身本体。

这样断句就能空有两边双遮双照,性即相之体,相即性之用。相非性不融,性非相不显。离相无所谓性,离性即无所谓相。

如果不执著,即相就可以见性;如果执著,外相就成为障碍,一执著就执著于它实有,障碍就起来,不得见性。

以前的古德是把它连起来读的:〔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就是性相不能融,表示须菩提所悟到的相是相,性是性,性和相还是没有双融。只是见到性体的一边,还是属于小乘的见解,落在偏空里,不是第一义的空。如果那样,须菩提就不能称为解空第一。

所以把这一句就分作四段: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样就性相圆融,性相不二,相不障碍性,表示他悟的空性很圆满。

所以修持用功,一定要能够真正通达缘起性空,真正地知道因果律和无我律。在这个世间的相宛然,但这些相,如果我们能够开显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心,能够真正发菩提心就是由真性本体而起修,是真修;同时又能不坏缘起法,即不昧因果,乃至于示现成佛都是在因果律之中,因此也要能够懂得这些方便法。

如南岳南台寺有一位石头希迁祖师,石头路滑似油。石头希迁祖师是广东高要人,很小的时候就依止六祖惠能大师修学后明心见性。他帮助禅人开悟的方法往往几句话就能点破。

中国的《易经》有三种传承:《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现在看得到的就是《周易》。夏朝和商朝的《连山易》、《归藏易》,外面没有了,但禅门中有保留。石头希迁祖师有这个法流,开悟见性的人当然能够通达。我们读他的《参同契》和《草庵歌》,上面都把那些修行的窃诀包含在其中了。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等等这些都是怎样参禅开悟。虽说禅悟是直了见性,不需要什么次第,但对于凡夫众生来说,要破执著还是有方法的,所以曹洞宗《宝镜三昧》就讲得更细,源头就在石头希迁祖师这里。

祖师将入涅以前一个月就不吃饭了,自己到山上采很多草药,每天熬一锅水,天天来喝。越喝越红光满面,越显现一个童子相,入涅以后,肉身金刚不坏,一直保存下来。

抗日的时候,日本人把祖师像偷偷运到日本去了。后来藏祖师像的那个人要死了,他的日记给人看到了,才发现原来那就是石头希迁祖师的像,就把像请到日本曹洞宗的总本山横滨总持寺保存、供养起来。

这些都是没有障碍的,要能够性相圆融,要能够由相而见性。真正见性的人又能不舍相上的一切六度万行。“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见性功夫很透彻,行持又非常平实。

《参同契》有很多种,道家里面还有一种《参同契》。有个修道的人叫白玉蟾,海南省人。他在福建武夷山修道的时候,当时宋朝有个朱熹,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也在讲学。

有一次讲学的时候,朱熹的学生来问老师:“老师,道观里那个道士白玉蟾,听说有先见之明。”朱熹就笑一笑说:“偶中尔。”是说他没有什么功夫,不过就是偶然被他说中而已。

隔了几天以后,白玉蟾就派一个弟子来邀请朱熹一起来游武夷山,走到半路的时候不巧就下雨了,朱熹和他的学生就赶着往树底下跑来避雨,但白玉蟾身体的周围都没有一滴雨,朱熹就觉得很奇怪说:“你怎么可以有这个功夫呢?”白玉蟾就微笑一下说:“偶中尔。”朱熹就真正明白了,他私底下跟学生讲的话白玉蟾都会知道。朱熹这个人很谦虚好学,就一直追,说白玉蟾到底是学什么?后来就知道他学的是《参同契》等等这些,总之我们要能性相圆融来修。

所以经典的断句很关键,有时断得好就让你豁然大悟。

比如有位禅师号为破楞严,他读《楞严经》跟常规的断法不同,常规的断法是:“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他读的时候就把它断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然后豁然大悟。

这个也是如此,照江居士这么来分段,我们就可以很明确地知道,就能真正地不住两边,不是堕到偏空里面去。如果单纯地把它连起来作一句:“不可以身相见如来。”那就只是偏空,你只是见到性那一边,相这一边没有圆融,没有性相双融。性还是性,相还是相,你修行功夫还不到。如果把它分作两句:“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就非常圆满了,能双遮双照。

第五分还有最后一句: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前面只说身相,这里进一步展开来说。实际上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都是依他起性的缘生事相。八识所见所缘的种种相,种种事都是识所变现的,都属于相分。能见的是见分,所见的是相分,都是因缘所生,有相无体。种种相既不是实有的,也不是空无的。因为体性本空,所以它不是实有;因为幻相宛然,所以也不是空无。要能远离两边,才能见诸法一相无相的实相。诸法一相都是一真法界,才能见到自他不二,凡圣不二的法身如来。所以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所以《金刚经》里的每一句话都有无穷意味,都有无量法义,都能让我们在任何一个点上,时节因缘成熟,让我们豁然大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个见如来就是见法身佛,法身佛的本体就是真如,不由缘生,住无为境。

这段经文其实有两重要义,把它归纳起来引到实修上来说。不是单单口念过就好,也不是要记住那些名相,而是要真正地通过听闻《金刚经》把凡夫知见里那些心结都打开,把我们种种的情绪波动都消除,以智慧观照就能把凡夫的妄情消融。

两重要义的第一重就是:欲见如来,要深达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念念无住不执著,才能亲见凡圣不二之如来,就是见法身。

《维摩诘经》中释迦佛问维摩诘居士:“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居士回答得很妙:“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观自己生灭身之中的实相就是不生不灭的真心本体,实质上就是开悟见法身佛了。

这一段就是说明不但世间如幻,出世间佛陀也是如幻。有些人知道世间是如幻的,都是染污的,但他会执著于佛的清净相,要执著于那种清净相还是不能解脱。前者世间如幻,是染污的因缘所生。出世间佛身相好庄严,是清净因缘所变现;前者是本性空寂,后者其实也是本性空寂,无有实体的。因为有众生得度的机缘,所以化身佛才示现出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上虽有差别,体性都是相同的,所谓“其相虽殊,体本同一”。

可见,世间、出世间都是平等不二、如如一体的妙理,这样来修,知道“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就能真正达到离分别,去执著,证实相,成正觉的目的。不单单是不执著于世间的染污相,对佛身相好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清净相,对自己修行境界上的清净相,也不可以执著。你要有执著,就还只是神秀禅师那个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状态,还是不能明心见性,还是不能开悟,因为你还执著于有一个清净相。所以要知道见诸相非相,是真正的见如来,见法身。

第二重要义就是:见如来即是成如来。见如来就是当下见实相,成法身佛。经上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释迦牟尼佛金口玉言,真实不虚。一切诸佛和诸佛的成佛之法都是从《金刚经》里面出生的,因为他就是当下见性,当下见实相,就是成法身佛,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凡夫众生往往看到一切相都容易生起执著心,即使事情过去了还是恋恋不舍。中国的那些诗歌大部分都是这样,都是凡夫迷的心态下写的,不管文采多么好,都是迷的。

比如李商隐有两句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还有那些怀古的诗。与白居易同时代有一个叫元稹的人也写了很多这方面的诗,有一首是《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历史上的事情,唐玄宗都已经过世很久了,但那些老的宫女还在说起他,如此种种都是执著相。

还有古人的名句:“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世间的凡夫就是这样,同学之间的相处,亲人之间有缘相处在一起的时候,当时觉得很平常,不珍惜,甚至吵架,但隔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回头再一想,过后追忆就会恋恋不舍,觉得那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

凡夫就是这样,总是活在一个虚妄境界、活在一个错觉里,不肯活在真实境界里,不肯当下活在智慧里,而愿意活在悲伤、愤怒、贪欲等种种的情绪里,就不肯回头,不肯当下觉知自己的身心状态,所以就流转生死难以出离,这些都是由于不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每天都活在情绪之中,不断地向外看,向外去追寻,然后有比较,有分别,有看不顺眼。

所以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世间过,你就是被情绪主宰。不见世间过,你就是被智慧主宰。一直向外去追寻的时候,你当然永远找不到真正的快乐。世间一切人都想找快乐,无论他是要找好工作,还是要找好的婚姻,无论他做什么都是为了追寻快乐,但他找错了方向,一直向外去找永远不可能得到,得到的只是烦恼、痛苦、怨恨等等。

有一位哲人说:“世界是我们神智不清的投影。”我们大脑里面不清晰,是众生共业投射出来这么一个世界,所以真正要改变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自己的心;真正要空掉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空掉对世界的错误认识,这是向内看。

所以学习《金刚经》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懂得向内省察,向内觉照。注意力的方向由外转向内,这是一个分水岭。你一直向外求,不管学多少年佛,你还是门外汉。听了《金刚经》懂得向内了,你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如来所赞叹。

为什么?因为凡夫的欲望很狡猾,那种欲望会让你自己还误认为你很有道心,一直向外去求:念什么经,每天读多少,念多少佛,做多少大礼拜,到哪里受灌顶,到哪里去打坐,但是从来就不肯向内心去清净自己的心,不肯去降伏自己的妄心。那样你诵很多经也不是修行,不是真正求解脱,但你误认为你在求解脱,实际上最多也就是一种祈福。

因为一直心在向外求,把修行也当做一个向外求的事情。看经典上讲得那么好,诵这个经有什么什么功德,久了以后好像觉得我也没有得到,动力就减弱。这都是自己用功用错了,所以要懂得把注意力由外在转向内在,内在心灵的力量才能被开启。我们的视角改变以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改变以后,一下子就能从困顿的状态之中跳出来,就能够柳暗花明,就能够豁然开朗。

所以通过内省,向内觉照,你就可能忽然发现一个自己根深蒂固的制约,发现自己心智模式上的盲区,从惯性的固定思惟模式之中跳出来。你陷在那里面的时候觉得无可奈何,好像别无选择,如果你能跳出来当然就有无限的选择和自由,所以就能超越它,打破局限性,当然烦恼就当下息灭,转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心灵空间,不会再因此而烦恼,真正拥有心灵的自由,心无挂碍,是证悟空性,是开悟的人。

所以说,如果心里烦恼很多,其实并不是事情繁杂,也不是处理困难,而是活着的原理不清楚,在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快乐,得到的只能是惑业苦。所以我们要能在生活之中学习无字的《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愿大家能因这个般若法会而真正地见如来。

我们以此功德回向一切如母有情得遇明师,得闻正法,早成佛道。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