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正信希有分第六

《金刚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16 18:55

经文第六分和第七分无得无说分都是示无住以生信,第二分一直到第八分都是讲信的。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这段是须菩提为了帮助众生断疑生信,而向佛陀提问。前面讲到“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是清净因,是与般若相应的甚深的因;无相而见佛,“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无相见佛是清净的果,是与般若相应的甚深果。如是与般若相应的甚深因果之理,不是一般人所能相信、所能接受的,也不是凡夫的意识、思惟所能测度理解的。

所以须菩提为断除众生的疑惑而向佛请问说:“世尊,般若法这样深妙,将来有众生听闻到无住而住,无住行施,无相见佛的因果甚深法门,听闻到如此甚深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金刚语,能否生起真实的信心呢?是不是也会有一些众生听闻到如此甚深的空性妙理也能生起真实的信心呢?”

〔实信〕可见很重要,生实信不?只有真实的信心才能够深入佛法,才能够得解脱。严格来说,要生起实信是要能断见惑,断见惑以后的信才是实信。小乘就是证得初果须陀洹果时得到了四不坏信,这时他的信心是实信,这之前严格地说都不是实信。大乘是在见道位上,登初地得到净心地时才是实信。

可见实信不是一般泛泛的信心,而是与般若相应的信心,是信智一如的信心。

对于须菩提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从四个方面来回答:

一、持戒修福者能生信。能入般若法门,修般若法门,此人的根器和基本条件是什么呢?释迦牟尼佛明确说要持戒修福,戒行清净,忏罪积福。

二、久集善根。不是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才能真正信受般若法门。

三、诸佛摄持。

四、三相并寂。无我相、无法相、无非法相,我相、法相、非法相三相并寂。

我们先看前面两个方面的经文: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佛陀对须菩提说:“你不要这样说,不必担心少有众生信受此般若法门,不但是现在大众能生实信,将来如来灭度至后五百年,有能持戒修福的修行人,能于此与般若相应的甚深因果法门能够生起信心来,并以此章句为真实义。

〔后五百岁〕有三种解释:

一指释迦牟尼佛入涅以后最初的五百年。

二指佛陀入涅以后一千五百年。第一个五百年是前,第二个五百年是中,第三个五百年是后,这叫后五百岁。

三指释迦牟尼佛入涅以后二千五百年。即第五个五百年,叫后五百岁。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是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后五百岁指末法时期最初五百年。

第一个五百年是解脱坚固。这时有龙树菩萨,优波贫嘧鹫叩鹊任蘖康氖フ呃炊任蘖咳说媒馔眩人的根器也很好,所以真正开悟明心见性得解脱的非常多。

第二个五百年是禅定坚固。得解脱的人少了,但能够成就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等等的也还比较多。这两个五百年就是正法时期,是释迦佛法运之中的正法时期。

第三个五百年是多闻坚固。能入禅定的都很少,但教法的传承还在,大家也都很愿意多闻佛法。

第四个五百年是塔寺坚固。讲经说法的都很少,但大家都很热衷于去建寺院,建塔,三、四这两个五百年合起来一千年是佛法的形式,所以叫做像法时期。

第五个五百年是斗诤坚固。佛弟子之间都会因为宗派不同而起门户之争,真正实修的少了。

〔后五百岁〕一般采用第三种解释,就是第五个五百年。

现在佛历有三种算法:

从释迦牟尼佛入涅那一年开始叫佛历元年,按照南传的算法,现在是佛历2553年。按照南传的说法释迦牟尼佛是公元前544年示现入涅,加上2009就是2553年。

如果按照汉地北传佛教的算法是佛历3000多年。

如果按照时轮金刚历算法是佛历2900多年。时轮历非常准确,他是按照当时释迦牟尼佛出世时,启明星如何升起,第二天出现日食。以此为依据一直推下来,而且能这么多年,每一次算的日食、月食都非常准确,跟现在的天文学历法比起来相差不超过一分钟,按照那个一路推算出来,现在是佛历2900多年。

〔有持戒修福者〕这是讲能真正深信般若法门,能修般若法门的根器就是四个字――持戒修福。为什么持戒修福者是信受般若法门实修般若法门的根器呢?有四个原因:

因为第一个原因,三学次第之中,凡夫能持戒才能离染污,不持戒就心不清净,心不清净就不能摄心一处,当然内在的般若智慧不能开显,所谓的:“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这是龙树菩萨的开示。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如果心不清净是没有办法真正生般若。而且福德智慧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所以不修福也是难以修慧;而且般若智慧无形无相,寓之于修福之中。

《金刚经》里说法,总是不住有不住空,破掉实执,同时又不会堕入断灭相,所以说“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应无所住”是破掉实执,“而行布施”是不落入顽空,不落入断灭相。

第二个原因,持戒之人能少欲知足。修般若要能离一切相,贪欲多的人必定不能离,贪欲多的人心迷失得很厉害,以为在外在的世界占有越多就越快乐,其实错了,只会让他更加负担重、执著重、妄想重、痛苦多。所以要持戒修福之人才能修般若,而修福之人必定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就不会偏于断灭相。

归纳起来说,不住于相,则持戒者最适宜,因为他少欲知足,所以不执著于一切相,就能容易做到不住于相。不入断灭相,则修福者最宜,他深信因果来修福,所以不会落入到断灭相之中。

因此,持戒修福者是真正能修般若法的根机。可见,深信因果,业果如理取舍,不造非福业是修般若法的基础。首先要身语意三业清净,深信因果。这个非福业就是恶业,不造恶业。懂得佛法的人看一切都是看到佛法,正如本经所说:“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他要看《廿五史》看到的都是佛法,看到的都是因果。

比方说宋史,北宋开创者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其弟赵光义继承帝位,号宋太宗。对于赵光义继承帝位的合法性,历代不断有人质疑,很多人都怀疑赵光义趁他哥哥病重时,用斧头砍死了他的兄长继承帝位,几乎没人相信后来赵普弄出来的《金匮密约》。

明朝人的笔记之中就指出赵光义受到了因果的报应,其子宋真宗赵恒,孙子宋仁宗赵祯,重孙宋英宗赵曙,连续三代子孙都是精神病患者,一度“昏聩不能理事”,所以宋朝整个都比较弱。

一个是赵匡胤自己杯酒释兵权,他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天下,所以很担心后来的武将利用兵权把天下夺过去,就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加上赵光义宋太宗连续几代的子孙都是精神病患者,尤其到了宋钦宗被金兵俘虏以后(宋徽宗、宋钦宗都是给金国的人俘虏)带到北方去。

逃到南方的杭州来继位的宋钦宗的弟弟就是南宋的宋高宗,高宗又断了后,他自己没有子嗣,他的昭慈皇后曾经做了一个梦。史书上记载说:“尝感异梦,密为高宗言之,高宗大悟。”梦里很可怕,后来史上没有记载到底是个什么梦,但看高宗的行为就可以知道梦的大概是什么。所以高宗大悟以后,就没有从赵光义的子孙里选人继帝位,而是选出赵匡胤的第七世孙赵Y来继承帝位,就是宋孝宗。就是说帝统又回到了宋太祖这一系。

这一类的很多,如果懂得佛法,看二十五史的因果就非常清晰,我们就知道深信因果,业果如理取舍,不造非福业,是修般若法的基础。

第三个原因,前面说到:“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就是舍,就是能放下。持戒之人能舍世间之欲,修福之人能舍自己的财产,正合般若的道理。

第四个原因,修般若即是自净其意。修般若的基础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作恶是戒,作善是福,修般若要先能遮止恶业。正如提婆菩萨在《中观四百论》之中所说:“初未遮止非福业,不生人法无我慧。先得业果不诬慧,始得人法性空见。”所以要持戒修福,我们听闻了《金刚经》不是口里面说空就好了,那个没有用!要努力陶冶自己,使自己成为堪受般若大法的法器,才能真正超出生死轮回。不要把佛法当做一种知识,一种理论来学习,而这个基础是什么呢?就是要够能持戒修福。

第二答就是久集善根。

〔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一段经文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于无量诸佛所种诸善根的原理。

世间的善根是无贪、无_、无痴,出世间的善根就是精进。广义来说,福德、智慧两种资粮名之为善根,因为它是引生出世无漏圣果的根本,是获得解脱自在的基石,故名善根。

我们从初发菩提心直至圆满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o劫。十住、十行、十回向名之为远波罗蜜;初地至七地名之为近波罗蜜;八地至十地名之为大波罗蜜。要经过这三大阿僧o劫才能圆证大菩提,其间三大阿僧o劫之中所修的福慧又如何能令其长久不失,乃至于使善根不断增长,直至圆满成佛呢?

唯识宗的原里讲得很透彻,讲到阿赖耶识是“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翁。”受薰持种这四个说得很透彻,就可以说明怎样在无量千万佛所来种诸善根。

我们都知道,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前七识是能熏,称转识。第八阿赖耶识是所熏,称本识。能熏有四义,所熏有四义,我们学《八十规矩颂》就很清晰了。

学佛的人,破一分执著,断一分重障,便生一分般若智慧,止一分恶业,当下生一分清净福德。福德不断随着前七转识熏习到阿赖耶识里去,集存于本识之中。本识之中有漏的染污的种子就减之又减,一直到全灭;福慧的清净种子增之又增,一直到圆满。这时候染污的本识阿赖耶识就转为清净的无垢识,这时它不叫障识了,叫无垢识了,这个时候称之为大圆镜智,转八识成四智,唯识宗也称之为“转依”。

所以持戒修福的修行人能在诸佛前广种善根,直至圆满成佛。我们现在能听闻到《金刚经》都是久种善根。

《维摩诘经》也说:“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诸佛。”

第二个重点,有人问:既然我们能听闻《金刚经》善根这么深厚,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过去曾供养过无量诸佛,为什么到现在还落到这个地步呢?还是这么烦恼重重,可怜兮兮呢?

我们现在真正学习到《金刚经》就能够恍然大悟:之所以到现在还在流转生死,只因为宿世的修行都是著相修行,没有能离四相;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有法相、非法相;还有我在修福,我在供佛,我在持戒,我在禅修,念念都没有离开“我”。生死轮回的种子没有斩断,无明实执的根源还在,所以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都是被我见所害。

我们要敢于担当,我们是能堪受般若法的法器,已曾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第三个重点,持戒修福是般若法的下手之处。有些人一听到《金刚经》讲得这么深,头都晕了,觉得般若法门很难修,空也不对,有也不对,怎么都不对,开口就错。其实只要在持戒修福的同时打破执著,当下就与般若道相应。

发起序中,释迦牟尼佛欲说般若,先示同于凡夫,著衣持钵乞食就是持戒;令众生生惭愧就是修福。可见持戒修福暗合道妙,因此对于已学佛能修福的人,我们要劝他持清净戒;对已能修福持戒的人,要劝他修般若;对已能修般若的人,要劝他修净土,求生极乐。因为净土法门与般若法门是二而不二,是般若法的下手之处。

第三答就是诸佛摄持。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如是之人听闻到《金刚经》的章句义理,对无生大空性的法义,乃至于生起一念清净信心的人,如来都能以无上圆满的大智慧一览无余地了知,看见,悉知悉见,这些众生获得的福德无量无边,得如是无量福德。

这一段的重点是两个:

第一个重点,什么是净信?信有种种的分法,可分为仰信和证信。

仰信就是我还没有证到空性,但我崇仰释迦牟尼佛,深信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所以我对于佛陀所说的完全相信、仰信,正如我相信一个人,他所说的我都相信。

证信就是证道而信。他已经真正现证空性,他自己是过来人,有觉受、有证量,当然就深信不疑。

信还可分为正信和净信。

正是正确的正,正信是在见道之前还存有分别我执、分别法执,心还没有真正清净,但因为有传承,系统完整地闻法,所以树立了正信。

净信是更上一层楼,它属于见道位、修道位的阶段。这时分别我执、分别法执已经破了,心已经真正清净,心真正清净的信心叫净信;纯净的信心到了极点,不生一念疑虑,名之为净信。

〔一念生净信〕就是哪怕只是一念之间能生起净信,纵然这个净信不能长久保持,都有无量福德,因为一念净信就是我们的本性放光明,纵然像闪电一样一瞬间就消失,也是极为稀有。因为我们无量的生死轮回之中从来本性都没有放过光,现在能放光了,有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就越来越密集地放光,一直到圆满成佛,所以一念生净信都有无量福德。

譬如六祖惠能大师在卖柴时听到湖北客商读诵《金刚经》就言下大悟,言下大悟就是一念生净信。后来到五祖那里得法,开宗立派,传南宗顿悟法门,乃至于后世开衍出五家七派,开创中国大乘佛法的新气象,令正法久住。追根溯源,都是因为一念生净信放光明,所以一念生净信的福德无量无边。

第二个重点,为什么众生一念生净信,如来都能悉知悉见呢?

答:因为如来是指法身,是人一念生净信,就是与法身相应,就是与如来心心相印,光光相照。如来悉知就是彻悟佛性,心心相印;如来悉见就是初开佛眼,光光相照,自己的性光与如来的性光是光光相照,是初开佛眼。如来以无心为心,无心之心就是心的本体,所以说一切众生的心念起伏都是法身如来心内之事,当然就能悉知悉见。

接下来就是第四部分的回答,三相并寂: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本节也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为什么一念生净信能得到如是不可思议的福德呢?

因为正如龙树菩萨所说:“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对于般若空性生净信者,他已远离了分别执著,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再有从法上起执的法相,不再执著于法实有,也不会耽著于空无的非法相。

这个空是药,是要对治众生的实执。实执有我,就以空来对治它,证我空。实执有法,也是以空性智慧来对治它,有法空。我法二空都消了以后,如果你还执著于这个药,它也会成为空病,所以也要不能耽著于非法相。

无我人四相,是破人我执,证我空;无法相是破法我执,证法空;无非法相是破非法执,证空空。什么是我执、法执?执著于能取,这个是我执,有一个能取的叫我执,众生妄执于有能够主宰的自体叫我执;执著于所取,这个就是法执,于所取的法相上转,妄执于有实际存在的实有的法就是法执。

我执、法执都是在有为法上起执著。我执是在能取上执著;法执是在所取上执著;如果于无为空寂不生不灭上来转,妄执于有一个空存在就是非法执。

第二个重点,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关键就是要能在日常生活之中检验自己,不是空口说。假如遇到有人来诽谤,我能不生_恨心吗?假如遇到了色声香味触法,能不起心动念吗?这些都是看我们到底是不是真正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要真正做到不容易啊,众生是遍计所执性,遇到什么就执著什么。

我们说一个公案好了,北宋时有一个著名的居士苏轼苏东坡,他一辈子也很坎坷,但他也比较有智慧,他也很喜欢参禅。

有一天他看到一个公案,公案说赵王有一次去拜访赵州禅师。禅师知道赵王来了,并没有起身迎接,照样躺在禅床上,就在禅床上迎接赵王,并且说:“老僧年纪大了,身体又有病,所以不能专程来迎接大王。”赵王不单不计较,反而更加赞叹赵州禅师是本色道人,是真正的修行人,不会在乎世间的名利富贵,不会说你哪个官大,我就要出来迎接,所以就更加敬重他。宾主尽欢而散,之后赵王回去还专门派遣一位将军送了很多礼物到观音禅院,就是现在河北的柏林禅寺。很奇怪,将军到来,赵州禅师反而自己出到山门口来迎接他。

将军走了以后,弟子们很不理解,就来问禅师:“师父啊,您老人家年纪大了,那么昏聩迷糊,赵王来了你不接,将军来了反而去接,奇怪了。”禅师就回答说:“你们要知道,上等的人来,我是在禅床上以本来面目来迎接,不接而接;中等的人来我就在客堂接;下等的人来我就到山门口去接。

苏东坡看到这公案就认为自己已经深解禅心,深悟禅的妙趣,所以就马上修书一封给他的师父佛印禅师,说要去拜见禅师并且还要请法,还特别强调请禅师效法赵州禅师迎赵王的那个公案,不必要来迎接。

苏东坡以为自己已经真正地深解禅心妙趣,所以请求佛印禅师以最上乘之理,不接而接。哪里知道他去到寺院时,看到佛印禅师站在山门口。苏东坡就嘲笑禅师说:“师父啊,到底您老人家道行还是比不上赵州禅师那么洒脱,您怎么还是免不了这些世间的俗套礼节呢?”佛印禅师就很淡定地就说了一首偈子:“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苏东坡是着了一个迎接的法相。他有种种的法相,认为坐在禅床上不动,是上等的礼节,到客堂是中等,到山门是下等。他着了法相,而佛印禅师是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以大千世界做禅床,哪里有起卧之相呢?是真正开悟的人。

第三个重点,于般若空性义理生起定解后,乃至一念生净信,它不可思议的妙用就是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样解脱的境界。

所以这很重要,你哪怕只是一刹那之间一念生净信就有这样的妙用。为什么?譬如鱼已经上钩了,你收线的时候就能把鱼拉上岸来。

同样地,我们现在能够听闻到《金刚经》这样殊胜的无生大空性的妙法,在我们的心相续之中已经种下了般若空性智慧的种子,已经对于甚深无生大空性生起坚定信解,我们虽然外在的身体看起来跟凡夫一样,没有任何不同,但我们将在短时间之内能断除我执、法执、非法执,证得我空、法空、空空。所以非常随喜赞叹大家都是最有智慧的选择,能放下一切来学习《金刚经》。

《弥勒菩萨愿文》说:“无我无人无寿命,愿证无法究竟义。”其实都是说无我人四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所以说愿证无法究竟义。

《中观四百论》上提婆菩萨也开示:“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般若摄颂》上说:“知自及诸众生等,乃至诸法亦复然。”能通达我是五蕴假合而证悟空性,那么众生当然都是毕竟空性,更进一步就知道一切诸法都是无生大空性。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这一段也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佛陀开示要破除三种心病,也就是我执病、法执病、空执病。

前面的经文已经讲到要无我人四相,无法相,无非法相,这段佛陀进一步开示说:“为什么要空掉诸相呢?”

因为如果心有取相,就是执著于迷识四相,就是我执病;如果执著于法相,执著于……前面是执著于有能修法的我,就是执著于迷识四相,就是我执病;如果执着于法相,就是执著有实在的法,有所修的法,就是取法相,他就执著于迷智四相,就是法执病;那么,更进一步,空掉我执、法执,还是不究竟,连空相也要空掉。

所以说〔若取非法相〕,就是指虽然不执著于我,不执著于法,已经了达我空法空,但还是有一个空相,这个空法未离,还是执著于迷智四相。这一种佛经上称之为顶堕细障,修行已经去到一个高度了,但还是没有见性,顶堕细障。禅师说:“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要证我空法空还容易,要能并空亦空,证得俱空就不容易。

长沙景岑禅师就有一首偈子说:“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法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刹土现全身。”所以有句俗话:“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源头就是景岑禅师这首偈子。是说一个人空掉一切,他立足点只是一根竹竿上面那一点点了,你要叫他站的那一点也不要了,百尺竿头重进步,这一点也把它跨出去。一般人还有一点执著,凡夫心总要抓住一点东西,他担心这一脚跨出去什么都没有了,掉下去就粉身碎骨,其实是什么?我空了,法空了,还是会执著有一个空相,放不下。还有一个法爱执,执著于这个境界,所以要叫我们“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刹土现全身”。并空亦空。

所以这一段经文里有三个取字〔若心取相〕、〔若取法相〕、〔若取非法相〕就是指众生的三种心病,我执病、法执病,就是要用我空和法空之药来治疗、来对治。空病是执著于药所成,所以病好了药也要把它扔掉,才是真正的实相般若全体显露,真如佛性全体现前,才是真正的十方刹土现全身。

所以说要明心见性,不能着相,不能离相,不能执著于万法实有的相,也不能执著于空无的相,所以说不著相不离相才容易见性。

凡夫众生执著于我,二乘执著于有个法,乃至于法空以后还会执著于有一个空相,还有一个法爱执,这些都是有执著。修行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不执著,不能着相,不能离相。

那若巴尊者曾经说过:“显现不会遮障,执著会成障碍。”万法的一切显现并不会障碍我们。金钱不是问题,对于金钱的执著就会障碍你;世间的一切都不是问题,对于这个的执著才会成为问题;名利也不是问题,对名利的执著会成为问题;情感也不是问题,对情感的执著也会成为问题。所以要知道,“显现不会遮障,执著会成为障碍。”

莲花生大师也说:“外境本身并无过错,因为执著才成障碍。你若了解那执著于外相的念头就是自性,此念当下解脱。”

第二个重点,要能破除疑惑。为什么〔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前面有一个我见,当然会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我们好理解。为什么有这个法相?也会有我、人、众生、寿者呢?

法相:就是执著于法是实有,就属于法相,是增益谤。禅宗里指导人参禅,说要离四句,绝百非。离四句就是不能有增益谤,不能有减损谤,不能有相违谤,不能有戏论谤。你执著于法相就是增益谤,增益而有的遍计所执。

非法相:执著于法空无,就是属于非法相,是减损谤,是减损而有的遍计所执。《首楞严》上批评说:“犹是法尘分别影事。”还是一种遍计所执。

那么,“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什么意思呢?是指执著于法是实有的。那么有能取的法就是著我相;有所取的法的境界就是著人相;所取种种法相,丛生繁复,不断滋生就是著众生相;种种法相相续不断就成为寿者相。

可见,能取呢,所以说取法相,就有我相;所取就有人相;相丛生就是众生相;相不断就是寿者相。

第三个重点,解释〔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是什么意思呢?

“是故”就是所以的意思,所以真正行持大乘菩萨道的修行人,不应取法,不应堕于、执著于有法(实有法)的这种执著,不应执著于万法实有的相,也不应执著于空无的法相。

《中观四百论》说:“愚宁起我执,非说无我理。”就是说对于智慧不够的人,宁可让他们有我执,千万不要对他们讲无我空性,让他起一种空执那就更麻烦,那个病就更难治。

有些人根机不够,他空腹高心,读了两句《金刚经》、《坛经》就到处夸夸其谈,老是说什么都不要执著,其实他就是取非法相。“妄谓不著戒相,不知全堕破戒相中;妄谓不著福相,不知全堕众罪相中。”他认为自己是修般若法的人。

有些人佛法没有学通,老是在佛教里找很多的理论来作为自己的挡箭牌,作为自己懈怠、懒惰、不肯好好持戒、不肯好好修福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这样会让自己堕落。

没有证悟空性,讲那些空头理论是著非法相,就说“小小戒可舍”。其实不是这样的,要能生惭愧心。如果没有真正证悟空性,开口闭口都是说不著戒相,其实他就是堕在破戒相中。开口闭口就说我是修般若的人,不需要去做那些事相上的供养,不需要去执著于这个福相,就是堕在罪相之中。

所以我们要知道,“空”本来是对治我法二执的药,如果执著于空,药就反而成为空病,那就非常难以医治了。比如百丈禅师度野狐的公案,野狐几百生以前曾经也是一个禅师,有人问他:“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他答一句:“不落因果。”怎么样?便堕落野狐之身。后来还是百丈禅师给他下一句转语:“大修行人不昧因果。”这个野狐豁然大悟,才能真正脱离野狐之身。因此不可以取非法相,说不落因果就是堕在非法相里面了。

所以永嘉禅师在《证道歌》里说:“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古德也开示我们说:“宁可著有,如须弥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许。”如果是著有来好好地持戒修福,终有一天他清净了,有机缘能闻到般若法,能解脱,起码还能在人天善道之中,将来还有机会再闻佛法。但如果著空,取非法相,那糟糕了,堕落了。

所以关键是要破执著,如果不执著,有相也不妨碍。如果是起执著,执取空也成为障碍,所以说“有是即空之有,空非离有之空。”《金刚经》里面处处说不取著,不能执著,同时也处处都在说要不断灭,于法不说断灭相。

接下来是引筏喻义来显义。就讲了个比方: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一段也可以分作两个部分来说:

第一部分,因为这个缘故,如来常常说:“比丘们啊,应该要知道,我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就像船筏之喻一样,渡河须用舟,到岸不需筏。渡过河的时候我要有一个工具,不然我过不去。到了以后连船筏也要舍弃,否则的话你背着它就寸步难行。

同样,释迦牟尼佛对众生宣说了世俗谛中善恶业果如理取舍的种种无量法门,是修行人要渡过轮回大海暂时不得不依靠的法门,是必不可少的竹筏,依此来积累福慧二资粮,否则得不到解脱。但从究竟义上说,对所有修行的法也必须要舍弃实执,更何况是其他的非法之法呢?关键是要破执著,要舍弃对法的实执,也要舍弃对空的执著。

〔何况非法〕非法就是对空的执著,非法之法是指空执,指断灭见。所以这个法不要执著她,不可以执着,可以受用,你可以依这个法来起作用,来转化、来断烦恼(断烦恼也是假名说),可以有这个妙用,但你不能对这个法起执著。

打个比方,学过化学都知道H2O是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合成一个水分子;如果把水分解,它没有水之相,但它有水的作用,你喝水就能解渴,就能滋润,所以可以受用,不可执著。

对于法也是如此,关键是要破执著,所以在最究竟的实相之中要舍弃对于法和非法之空的执著,要安住在无任何所缘的无生大空性的境界之中。

第二部分,我们可以归纳一下,这段经文虽然很短,但非常重要,都是实修的,一层层把我们的执著心破掉。所以古德赞叹这段经文说:“只要四相冰消,三轮瓦解。拂三执之浮云,显三空之宝月。所以不惟我空,亦且法空。不但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可谓层层洗剥,处处追穷,真使诸人执尽情忘而后已也。”

要使四相冰消,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三轮瓦解”,施者受者所施物都是能够三轮体空;要能“拂三执之浮云”,能破我执、破法执、破空执;证三空:我空、法空、俱空。

《入中论》中月称论师也开示说:“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

其实要知道“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与本经所说的是一回事,就是如来说法如筏喻者――在还没有达到能取所取二取消融于法界这种殊胜的境界之前,必须像我们渡河要依靠船筏一样。同样,我们修行也要依靠世俗谛、世俗正见――业果如理取舍和暂时胜义方便法来前进,到了最后这些法也都必须舍弃,要舍掉对法的实执。

所以《大圆胜慧》之中说:“心体觉空为法身,光明本性为报身,大悲无碍显现为化身,三身本自元成。若彻悟自心本性后,自然显发,无可修造。”六祖惠能大师说得更加直捷痛快,六祖说:“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释迦牟尼佛在传法给摩诃迦叶尊者时也说了一个传法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其实都与本经所说的如来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是同一个意思。可见一切诸法有不实有,空不顽空。

四川成都文殊院进了天王殿以后会看到一副对联,是清朝时候一位秀才读了几十年的《金刚经》有所悟而作: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这个对联写得很有趣,也还有一定的修持。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