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金刚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16 18:55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前面我已经把第十四分讲说圆满了,这里面开始进入到十五分,主要是讲受持《金刚经》的殊胜功德。刚刚这一节是第四次校量功德,本节有三个要点:

我们先来解释这一段经文。释迦牟尼佛开示说: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早晨以恒河沙数身体作布施,中午也是以恒河沙数的身体来作布施,下午还是作如是的布施。并且来说不是短时间之内如此地来修布施,而是在无量百千万亿劫中日日如此以身修布施。那么,他所得的功德当然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有人听闻到《金刚经》,生起不退转的信心来,那么这个听闻《金刚经》的功德就胜过前面无量劫中以身布施的功德。更何况是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来解说。通达般若真实义以后能够为他人讲解,使他人破除无明实执,那功德当然更是多到无法衡量。

第二个要点,就是我们要能够正确认识读诵经典功德比无量劫中以身布施的功德要大。为什么呢?因为事实上真正能将自己的身体来布施,这只有初地和初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真实地做得到,以身布施是初地欢喜地菩萨的修法。如果将初地菩萨在百千万亿劫中以身布施的功德,跟凡夫对《金刚经》相似的信心来比的话,那么凡夫的信心功德不一定超胜。为什么呢?因为信心其实包括了菩萨的不退信心和凡夫的不退信心。菩萨的不退信心是现见法界本性,这个信心功德是今生不退,乃至于生生世世信心都不会退转。但是凡夫心相续里的不退信心,只是承认当生不退,来生后世退不退难以确定。所以,凡夫的不退信心是否超胜于菩萨无量劫以身布施的功德呢?这还有待观察。

第三个要点,就是〔信心不逆〕“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为什么这种福德如此殊胜呢?信心不逆是关键,就是说信心不退转。对于般若空性法信心不退转,这种功德就会超胜于百千万亿劫中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的功德。那么,信心不逆的标准是什么呢?

如果从净土法门的角度来说,跟这部《金刚经》会通,信心不逆的标准就是成就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就是正念真如,深心就是乐集一切诸善行,大悲心就是欲拔一切众生苦。

我们能够信得《金刚经》中所言:“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就是直心正念真如。信得度化利益一切众生应该要空有双离,行布施度等六度,我们以空有双离的心,以无实无虚来修持。修六度而不著六度之相,度众生而无度众生之相,这样以空有双离来修六度,就是深心大悲心。因为利益一切众生是拔苦的大悲心,修六度万行是乐集一切善行。可见,信心不逆的人就是圆顿根机,圆顿根机是一位摄一切位,一超直入如来地,决定当生成就无上菩提,决定当来能够迅速地成就无上菩提。所以,可见信心不逆能够成就不退信心,这是关键。

并且信心不逆具足直心、深心、大悲心也就是圆修三聚净戒。正念真如,自然就无诸过失,可见直心就是摄律仪戒;离相修六度乐集善行,则深心就是摄善法戒;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六度,拔一切苦,就是大悲心,就是饶益有情戒。

并且来说,信心不逆具足三心,就能成就佛的三德三身,即断德、智德、悲德,都能够具足,法身、报身、化身都能够成就。正念真如的直心,能够断惑证真,能够成就断德,证得法身;乐集诸善行的深心,能够具正智来集一切善法,所以成就智德,证得报身;拔一切苦的大悲心,是不舍众生的悲德,能够成就化身。可见,用“信心不逆”来修《金刚经》成就的功德,胜过以恒河沙数身命布施。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段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我们来解说一下《金刚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首先是不可思议功德,这是指法身而言,能够让我们成就法身功德。法身是性体空寂,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要能够离相亲证。法身的本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行处灭是不可思,言语道断是不可议。本经前十六分讲离相,后十六分讲离念,都是不可思议功德。

其次是不可称量功德,是指报身、化身而言的。证得法身的本体以后,则报身化身显现。报身高大犹如须弥山王,有无量相好,一一相好有无量光明,非言语所能形容,所以说是不可称。而化身则是变化莫测,在六道中现无量身。这不是凡情所能测度的,所以说是不可量。

第三是无边功德。前面的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是从理体上来说,无边功德是从事修上来说的。从事修上来说也可以分为二个层面:如果是从偏重于自利来说,无边是指离四句绝百非。不但有无二边离,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二边也离,所以说是无边。非有非无、非亦有非亦无、非非有非无,离四句。边见尽无,中道圆满,能够开般若慧。《金刚经》教人要理事圆融、性修不二,能以一超直入之功成就体用圆彰的性德。说种种的功德、无边功德,什么是功呢?一超直入是功夫。什么是德呢?就是体用圆彰的性德,二者合称功德。

从利他的角度来说无边功德,法界无边所以法身无边,报身相好光明无量无边,化身是随缘示现妙应无边。三身都无边,所以能够遍满无边法界度众生。《金刚经》能够令人成就三身,利益无边众生,同证无上菩提,所以说有无边功德。修学《金刚经》的人能够成就佛陀的果位,能够成就佛果位的法身、报身、化身。由此可见,本经说一切诸佛及诸佛成佛之法都从此经出是真实不虚的。

第二个要点,既然《金刚经》是如此地殊胜,那么,哪些人是听闻《金刚经》的根器呢?《金刚经》当机殊胜,听闻《金刚经》的根器的人。〔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发”是发心。“大乘”是指菩萨乘。“最上乘”就是指佛乘。“发大乘”是指发行菩萨道之心,“发最上乘”是指发绍隆佛种之心。可见,本经的当机是信心不逆、已发大乘菩提心、开佛知见、绍隆佛种的大根器。本经是为大根器的菩萨们而说的,当然也能够利益一切众生。

第三个要点,就是解说〔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有人能够受持读诵为人宣说,此人将获无量殊胜功德,乃至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所以说是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能够以慧眼全部知晓、彻见这样的人,此人所作就是荷担如来无上正等觉的佛行事业,能够承担弘法利生的使命,而责无旁贷。

《五台山志》有个记载,一位老和尚一辈子就天天念诵《金刚经》,他获得成就了,他加持而涌出来的泉水,饮之能够开启智慧,也就是现在五台山上从殊像寺出来不远的般若泉。韶关南华寺有一位肉身成就金刚不坏的丹田祖师,他也是一辈子,五十余年专诵《金刚经》而成就。可见,《金刚经》是三世诸佛的智慧醍醐,能够见闻都能获得解脱。

在《般若摄颂》上有一首偈子称赞般若法的功德:“如人为观海水住,见树林山仍遥远;不见彼等遥远相,思近大海无怀疑。当知已入妙菩提,听闻如来此般若;纵未得佛亲授记,不久自证佛菩提。”此偈用一个比方来讲,对于那些已经行走在菩提道上的人来说,如果还没有听闻到般若法门,那么他离成佛还比较遥远。即使他听闻了其他的法门,也像人还在路上看到大山、森林一样,说明离大海还很遥远。而一旦听闻到般若法门,就说明与法身大海已经很近了。所有像森林一样的分别念,都会隐没。对于世间的种种执著,仗承般若慧力也都能隐没。虽然还没有得到佛陀亲自授记,但是因为此生之中能够听闻到般若法,他成佛将不再遥远。

因此,我们要对听闻修持般若法门有信心。虽然说我们业力深重才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并且现在也还是在造种种贪_痴的恶业,好像解脱没有什么希望,但是因为现在我们能够遇到这样殊胜的般若法门,所以觉得获得人身还是非常有意义,心中数数生起欢喜心来。因为知道如来金口宣扬:能够听闻到般若法的人,就算是如来没有亲自为他授记将要成佛,他是距离成佛也不再遥远了,不久自证佛菩提。那么,这个人就是能够荷担如来佛行事业的大菩萨,我们要生起这样的信心来。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这一节有两个要点:

第一要点,佛对须菩提说:为什么说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金刚经》的人能成就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此人即是荷担如来、绍隆佛种呢?因为从反面来看,喜欢小乘法的人,他就会执著于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不肯听受《金刚经》,不能够读诵,更无法为人解说。因为他自己是小乘根器,还执著于有种种的见,所以他难以为人解说《金刚经》中的般若义趣。《法华经》上也说:“钝根小智人,著相骄慢者,不能信是法。”因此佛在低劣众生前不宣说般若经,即使宣说他们也不能够信受。这是反显《金刚经》殊胜。

第二个要点就是〔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与著我人四相的同和异。相同之处都是执著成病。不同之处有二:第一个,我人四见的妄见是能取,这是从主观的角度来说;我人四相的幻相是所取,这是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所取。第二个,其实著相是由于著见,如果不能够离念,就不能够彻底地离相。实际上离念比离相更深入地抓住了问题的根源。

比如,现在的很多人觉得压力大,觉得活得很累,其实这个根源是因为自己内心的贪念。不是拥有的太少,而是想得到的太多。需要的不多,但是想要的太多。自己内心之中有种种的贪念,种种的妄见,所以才会去追逐于种种的妄相。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这一节有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佛说:须菩提啊,不管任何地方,如果有《金刚经》,一切世间天神、人类、阿修罗等都应该要供养。应该知道,有《金刚经》的地方就是佛塔所在,人、非人等都应恭敬、作礼、绕塔,散种种花、烧种种香来作供养。

第二个要点,为什么说〔当知此处,则为是塔〕呢?

因为受持《金刚经》能够成就佛的三德和三身。佛塔是佛意功德所依。我们说供佛,最好是佛的身语意都要能够圆满具足,设个佛堂要有佛像、佛经、佛塔一起供养,不是说单单供一尊观音菩萨就好,因为这样只是佛身功德。佛意当然主要就是慈悲和智慧,《金刚经》就是如来的彻底悲心地显露,并且是般若大智慧的无相法门,所以就是圆满的佛意功德,所以就是佛塔所在。

并且佛塔主要是供养佛的舍利,而事实上舍利是戒定慧熏修成就,是佛色身的遗留。佛陀以大悲心的缘故,遗留这些舍利来接引众生,加持众生。而佛所说的般若教法是如来的法身等流,所以说经典就是法身舍利,所以说《金刚经》所在之处则为是塔。

并且佛塔能够令众生瞻礼生信,功同化身;而本经令众生离相离念,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也是如化身佛亲临教化,所以,当知此处则为是塔。

我们看到有人把全部的《金刚经》写成一支佛塔的形状,让众生瞻礼以后生信心、生欢喜心,这当然也是很有功德。

第三个要点,〔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花是表庄严,以六度万行的因花来庄严万德庄严的佛果。散花表示福慧双修之因,我们种下福慧双修之因,证得福慧圆满的佛果。香是佛之使,燃香是表示三业清净、感应道交,也表示成就五分法身香。

在《金刚经灵异录》上有桩“则为是塔”的公案。明朝弘治年间,有一位慧林法师。他一生讲经,但是还是没有解脱,寿命将终,两个鬼使就拿绳子套在他脖子上让他去见阎摩王。他就恳求说要宽限七天,这两个鬼使也同意了。他就马上询问大众说,在这个时候谁能够帮助我呢?有人告诉他到苏州承天寺去,有一位禅师是专修《金刚经》的,或者他可以帮你。他马上就去到承天寺。

禅师就跟他说:“你要发菩提心、发大心,嘉兴府有一座真如佛塔濒临倒塌,你要发愿修好它,我可以有办法令你七天以后免于死苦。”慧林法师同意了。禅师又教他说,你在我禅房里面每天就专门念《金刚经》,念完一遍后面就加念两句:“当知此处,则为是塔。”七天以后,鬼卒来的时候就找不到法师,只看到光芒万丈的佛塔。因此,他暂免于死苦。慧林法师后面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修好了真如佛塔。

其实,我们说“当知此处,则为是塔”,是因为这是见性的智慧。有《金刚经》的地方就有人开悟。所以说当知此处,则为是塔。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