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金刚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16 18:55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一分是方便道里面第一次校量功德,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前面般若道里面讲了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众生,此处说到七宝聚集像须弥山那么高拿来布施,那当然这个数量比前面的就大得多。但是持用布施所得的功德,还是不及读诵或者为他人说《金刚经》四句偈的功德。佛陀开示说:须菩提啊,如果聚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像须弥山一样大的金银等七宝,布施给众生,功德当然不可思议,无法言喻。但是与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比起来,不必说念诵、受持全经,并且为他人说,哪怕仅仅只是受持《金刚经》其中的四句偈为他人说的功德,就已经远远超过前面的功德。那么可见,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功德比不上法施功德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甚至算数譬喻都无法表达、衡量,可见这个法施功德浩瀚无边。因为财施是有漏功德,法施是无漏解脱的因,所以这个当然是无法比的。

这是佛陀进一步称赞本经的功德,受持读诵乃至于四句偈,都能够破迷开悟,见性成佛,功德不可思议。六祖大师就因为听到《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然后成为一代祖师度众生。你看,后世都是六祖的子孙,当然这个功德比你用三千七宝的功德要浩瀚,要多得多。因为种的是无漏因,将来能够感无漏佛果,当然不是世间有漏的财布施功德所能比的。

第二个要点,就是我们来探讨为什么般若功德超胜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原因一,因为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即般若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众出生的母亲。持诵《金刚经》实际上就是当下修持成佛之因。

原因二,因为我们读诵般若经就是在自相续之中真正生起如来智慧之因,就是显现法身之因。所以仅仅是以四句偈来持诵为他人说,都是种下解脱成佛的善根,所以其功德广大超胜过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作布施的功德。

原因三,财布施是人天福报之因,可以招感生到人天善道之中,乃至于做转轮圣王等等受用圆满的果位。而持诵《金刚经》这种般若空性的经典,可以证悟诸法实相,是最殊胜圆满的成佛之因。所以唐玄宗为《金刚经》写了一些偈来表达他对《金刚经》的理解。唐玄宗说:“三千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无论你用怎样庞大的财布施,如果没有般若智慧的摄受,也只是感得人天福报,也还是无常生灭法,并非成佛之因。如果已经证悟了哪怕是很少的四句般若经文,就当下获证菩提果。所以说,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

原因四,《六祖坛经》说:“若起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直至菩提。”可见,财施功德大,但是令他人在心相续之中生起般若智慧,功德更大。所以因为这四个原因,我们可以知道般若确实功德殊胜。

第三个要点,我用更浅显的话来说,福智无比分,佛陀对我们的开示。佛陀就开示我们:色身布施再多,不如法身体验。我们的生命是由色身和法身构成的。色身就是我们的肉体生命、精神生命,法身是灵性生命。色身是生灭的,我们过去世的色身已经坏掉了,今生的色身一样会坏掉,未来生的色身也将会坏掉。但是法身是不生不灭的,是无始无终的,生命的活力是不断涌现的。

如果我们只是重视色身,那么生命的品质必将堕落。因为你根本上就没有悟到你的灵性生命,所以你只会停留在对财色名食睡的追逐上,贪_痴慢疑就会从身语意中爆发出来,那么你就在三恶道里面轮回了。如果你学佛只是为了求财色名食睡,那你把这个佛法都变成世俗法了,变成轮回法了,根本上就学错了。如果我们把生命的重心往法身这边靠,那么对于财色名食睡就会淡薄,就会随遇而安,自然就会在悟入生命的真相上努力。那么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分法身香都会增长,生命的品质就会往上提升。那么生命品质提升了,即使我们这个色身毁坏了,也没有关系。为什么?因为有这么高的生命品质,如果你要具足信愿就可以随意往生诸佛净土。你要愿意、有把握,继续示现在这个娑婆度众生,你也能够成为菩萨示现。

正如六祖惠能大师所说:“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这就说得非常明白了,凡夫众生总是迷执,“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心里面一直造贪_痴的恶业,一直用大脑思维。行动上,表面上还是会去做一些修福的事情,你要想以修福来抵消你的罪吗?不可能的。你将来以这个布施的因,能够感得福报的果,但是罪业及心中的无明实执要依靠般若慧力。所以,我们的生命要以法身体验为重心。所以为什么说福智无比分,特别拿这个在方便道里面用四句偈解说的功德,来与三千七宝布施的功德作比较呢?就是启发我们,色身布施再多,不如法身体验,要以提升生命品质为依归。

三国时候,有一位叫做朱士行的法师。读过佛教史都知道,他是我们汉传佛教史上第一位如法出家受戒的沙门。出家以后,他就在洛阳研读《道行般若经》。《道行般若》其实就是后面翻译的《小品般若经》,是同本异译,但是他当时就深感到这部经文文句简略,义理艰涩,他用了很长的时间,根本上就学不懂。听说西域有完备的《放光般若经》,所以他就历尽艰辛,到于阗求(新疆)到了梵本,并且在上师面前完整地听受了佛陀传来的般若空慧的奥义。

他就将九十章60多万字的《放光般若经》抄好,派弟子弗如檀送回洛阳。当时,新疆有一部分是小乘的法师,他们不相信大乘,判大乘法是婆罗门教,就上报国王,禁止将《放光般若经》带回到汉地去,认为那是婆罗门教的,带去就会对佛法的传播有损害。国王也就听信了,就下令禁止带走。

朱士行就去面见国王,发愿说:如果我抄的《放光般若经》,是婆罗门教的典籍,那么愿火把其烧掉。如果此经是真的佛法,愿其不要毁坏。于是把经本放在柴火上来烧,但是怎么样?一点着,这个火很快就熄灭掉,而这个经本一点都没有损坏。所以国王就生起信心来,让弗如檀送回到洛阳翻译出来。朱士行就留在于阗,也就是现在的和田,后来临终有种种的瑞相,有种种的成就相。

那么事实上《放光般若经》就是《大品般若经》,《大品般若经》是后来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如果比起来,当然《放光般若经》还是有一些缺漏,但是影响非常大,当时也利益教化了很多汉地的众生。所以我们要受持这个经典,乃至于四句偈的功德都无量无边。我们像朱士行这样地来受持、流通、护持般若的法宝。

你不要认为受持读诵一四句偈是什么?凡夫众生读经文总是会错解。为什么呢?他总是用大脑思维,不肯用灵性生命思维,他总是认为,这四句偈到底是哪四句呢?是不是“若以色见我”,或者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到底是哪一个呢?这都是凡夫众生的分别执著,用大脑思维。事实上,任何四句你有理解,任何四句都可以,都是一四句偈。这是凡夫的第一个迷执。

第二个迷执是什么?他就认为说:我把哪四句背下来,我把法师那个讲义背下来,然后我跟人家说,这个功德就比那三千七宝布施的功德要大了。妄想啊!你怎么这样呢?你可不能搞错了,如果你用大脑思维,当然有功德。你去跟人家解说,只要你不乱说,当然有功德,但是不是就胜过三千七宝布施呢?这就要观察了。为什么?这个所谓的“一四句偈,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什么?哪怕你学习《金刚经》,你真正地用灵性生命思维,生起体会了,心里面有证悟,把你的证悟跟人家说,这才是叫做“以一四句偈,为他人说。”以修行生起来的这个觉受,这个证量跟人家说,启发人家,这才是对的。

如果你只是把法师的讲义背下来,再跟人家念一念、说一说,那还是用记忆和解读,还是大脑思维。对你断烦恼有用吗?对你破人我执法我执有用吗?不是这样的,你要真正的知而能行。听了以后不要执著于这个语言、这个音声,而是开启内在的生命力,开启内在的觉悟能力。这才是叫做“为他人说,一四句偈。”否则的话,你只是把讲义背下来,你那叫做什么?你那叫做是“著相”。著什么相?著佛法的法相,还是老粗而已,还在人我分别之中。所以要会读经典,要用你的灵性生命来悟,而不是用你的大脑来记忆,来解读。当然,你也不要偏到另外一边去了,他也并不离开色身,也并不离开这个音声,而是你要体悟到这个法身。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