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金刚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16 18:55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前面都是讲圆满法身功德,从这一分开始就是讲究竟菩提的示现化身事业,一直到三十一分的前半部分,都是讲化身事业的。我先把整个后面的经文的纲要提出来,心里面有个体会。本节可以分为五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究竟菩提中示现化身事业,可以分为四部分。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是讲化凡夫众。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和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都是讲现化身相。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是方便道里面第二次校量功德。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还是讲现化身相的威仪。一合理相分第三十是讲处大千界。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前半部分就是讲说无我教。这都是讲究竟菩提的示现化身事业。所以一看经文就很明白了,就很能体悟,因为她就是二道五种菩提。

这里面的化身佛,不是指随类示现的化身佛,而是指示现八相成道的化身佛。汉传讲八相成道,藏传就讲十二相成道,就说得更细一点。比如释迦牟尼佛在人间示现成佛,就有化众、化主、化处、化法四个方面。所以在本经中就讲究竟菩提中示现化身事业也有四个部分。首先是化身佛他教化的众生是凡夫众,像第二十五分就是讲教化凡夫众;化主就是化身佛;教化的处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所说的法――化法,这四个部分。

而且《入中论》上面有讲到:成佛的时候,如果是初次成佛,他就会在色究竟天成佛;如果是早已成佛,示现成佛,他就在人间示现成佛。释迦牟尼佛是什么?你看《梵网经》上说:“累吾示现八千返,为汝说法四九年。”就是说,他已经八千次在这个娑婆世界示现成佛了。那我们后面的经文也会学习到,初次成佛为什么会要在色究竟天成佛,以后就可以在人间示现成佛。

第二个要点,佛开示说:须菩提啊,你意下如何?你们不要以为如来会有这样的念头:我当示现受生于人间,示现成佛去度脱苦迫的众生。须菩提啊,不要这样想,你不要认为如来会起这样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如来现觉诸法性空,哪里会见有实在的众生可为如来所度呢?假如如来这样想,那么如来不是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了吗?

第三个要点,佛陀常在世间拔济含识,度化众生,而心又常时安住于法性之中,不染一尘。正如《维摩经》所说的:“虽知佛国土,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恒时生起大悲心来普度一切众生,说法饶益,但是同时以大智慧了达众生如幻,所说的法也是如幻,如梦幻泡影。能所双亡,生佛一如。

佛度众生是没有作意的。不像我们要先作意,才去做。佛没有说,这个众生很可怜,这个众生已经根机成熟了,我要去跟他说法。不是这样的。佛陀是没有任何作意,好像太阳照耀大地一样,日月它是自然地运行,太阳没有说我要照这个部分,不要照那个部分。不是这样的,是佛光普照。佛陀的大智慧、大慈悲也是任运无为、随求普应地去度众生,没有作意,只是持续地运作,好像日月自然运行的轨迹一样。其实通俗一点说,就是一种惯性作用力。因为因地一直修菩萨行,他就形成一种惯性作用力,所以任运无为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如果他是有作意,那范围就不能够遍圆一切众生,不能够遍满整个法界。

《入中论》上月称论师有开示说:“如具强力诸陶师,经久极力转机轮,现前虽无功用力,旋转仍为瓶等因。如是佛住法性身,现前虽然无功用,由众生善与愿力,事业恒转不思议。”好像做陶瓷的,他要做一个瓶子,要做一个盘子,他一直推那个轮子,就有惯性,他不推的时候照样还会转,还会把这个瓶子做出来。同样的,佛陀已经任运无为度众生,他已经圆满了一切功德,即断德、智德、悲德都圆满了。他不需要作意、无功用,任运无为度众生。但是他能够恒时佛光普照,利益一切众生。

第四个要点,我们要从修行的立场来看《金刚经》,不要从知识的立场来看《金刚经》。比如经文有一句〔实无众生如来度者〕。佛陀开示,你不要认为说如来他会起一个念头,我要去示现成佛度众生。你不要这样子想,为什么?实无众生,如来度者。这就是说佛度众生,他不过是为众生作增上缘。自己不修,别人再怎么讲也没有用。从这个角度我们也能够理解“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就能够理解“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关键是要照佛说的方法去实践,将自己实践以后的体验表达出来,这才是见性之见,才能够提升你的生命品质,才能够开启你的灵性生命,才是真正叫做已经得度。如果你只是记忆很多的理论,那叫做知见之见。就是六祖大师所呵斥的知解宗徒。六祖大师骂神会禅师,说你是一个知解宗徒。因为他只是学了很多的理论,没有去用功。当然,神会禅师后来也还是有实证。但是很多的人,其实往往会执著于佛法的法相,他用大脑思维去苦苦地追寻解脱之道,但是往往是执药成病,却不知道灵性生命当下具足。

当下的每一个刹那,生活之中的每一个处境,每一个因缘,每一个人,你只要抱着觉照和欣赏的态度,当下都能够让你觉悟。你只管这么持续用功,有一天你就会豁然大悟。为什么?佛种从缘起。只要你方法对了,道路、方向走对了,你就不用担心,为什么?因为你本来如此。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你本来具足,只要这样地来修。不然的话,只是用大脑思维,一直想着我要断人我执、要断法我执,我要追寻解脱之道。但是其实你要知道,你这个大脑思维正是人我执、法我执的根源,这就叫做执药成病。你根本上不懂得用佛法,只是去执著于佛法的法相,这没有用。

佛陀说过一个比方,有个小孩子,他很贪。他的眼睛比胃还大,意思是什么?就是说他的眼睛什么都想要。他到了一个糖果店,每样糖果他都想吃,吃不了那么多,他每一颗糖咬一口就把它扔掉,变成所有的糖果都被破坏掉了,他自己也吃了很多乱七八糟的,就呕吐。此比方说什么?说我们如果用大脑思维来学佛法,这个参禅咬一口,那个持咒咬一口,那个念佛咬一口,然后你就呕吐了。其实不是这样修的。灵性生命当下即是,当下具足。

我说个最简单的,般若所讲的空。空是什么?空是空掉执著,不是空掉物质现象。要一切不执著,这就是空。一切不执著,所以你生活得更好,你生命品质更高,世间出世间都圆满。无所求、无所住、无所得。怎样才能够做到不执著呢?不能够站在色身的立场,用大脑思维。要站在法身的立场,用灵性生命思维,才能够真正做到不执著。因为大脑思维就有我相、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比如,我们用大脑思维,看到一样东西,就会问这是什么?大脑思维马上就会这么反应。大脑思维一定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去看这个世界。这个自己的观点就是什么?就是我见,就是我相。看到一样东西以后,马上就调动自己的记忆和知识,马上就拿其它东西来跟这样东西作比较。这就是什么?这就是二元对立,这就是人相,就是人见。所以,要用很灵活的态度去看佛法,不要死背那些名相。你执著于这个法相,就是执药成病。然后就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那就是你要有一个向外探索的企图心。这个企图心就是众生相、就是众生见,你就会去作价值判断,就会决定取或者舍,你就有个目的性,这个目的性就是寿者见、寿者相。

因为大脑思维是站在色身的立场,就会有我人四相、我人四见,所以要超越,要运用灵性生命思维看待这个世界,然后在一切环境之中都融入当下,都没有能所,只是纯然地欣赏。看一样东西,也只是纯然地去觉照、欣赏它――有那么一个东西,欣赏它,然后放下了。无住而住,没有预设立场、没有二元对立、没有企图心、没有目的性,这就真正做到了无我人四相、无我人四见,做到了不执著。

第五个要点,就是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怎样来实修,怎样才是真正地修般若空性。

宋朝时候有一位雪窦重显禅师,他有一首诗说:“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禅师活在灵性生命里面,所以随拈一法,都是佛法。迷时人逐法,悟时法逐人,他用这个比方就很巧妙,他就能够开示我们。从表面看起来是说,一只兔子横躺在路上,然后老鹰就冲下来,马上就把这个兔子叼走了。可怜猎犬缺乏灵性,它到处找,还不知道这个兔子已经被叼走了,它还在枯树根的空洞里面拼命地在找兔子。其实是说什么?这个枯桩其实就是比喻凡夫众生执著于顽空,那个所谓的枯木禅。

有些人打起坐来一念不起,内守幽闲,这等于就是枯桩。禅门里面把这种能死不能活,暂时压伏了妄想、妄念,但是不能够显现真心的妙用,不能够让智慧的生机活过来,这种所谓的禅,禅门里面叫它做枯木禅。

其实古路是比喻法身本体。无始无终,不生不灭。兔子是比喻念头。老鹰就是比喻灵性生命思维的觉照。你只是觉照它,只是欣赏它,妄念当下就融入到真如性海。真如自性起念,还念真如自性。要知道,这个念头它生起,你不要去分析它、不要去判断它、不要去取舍它,你只是觉照它,它就归入到真如性海了。所以说,苍鹰才见便生擒。猎犬就比喻大脑思维,这个大脑思维还在不断地分析,这个念头是好的、是坏的,是善的、是恶的,应该取、应该舍等等,都是妄想。都是陷在无明里面,都是我人四相、我人四见。哪怕你说你一念不起了,你还是枯木禅。所以说,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有智慧的人一听到雪窦重显禅师这首偈子,马上就悟入了。

六祖说:“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你用大脑思维,你就是内守幽闲,就是一念不生,都是叫做大错特错。所以空,是空掉对这个世界的执著,不是空掉这个世界。哪怕是佛陀示现,他也是一个缘起法。他在人间示现,他还是要穿衣吃饭。所以,空是空掉执著;空,是空掉我们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那就是人我执、法我执。空,不是压抑,让这个心不起念头,而是随时用灵性生命来觉照,这个念头当下融入真如性海,这样子就是苍鹰才见便生擒。所以,禅师说:死水不藏龙。你伏住妄念了,还必须要能够呈现真心的作用,否则就掉到一潭死水里去了,你这个灵性生命、智慧生命就不能显现。龙就是比喻智慧生命。

众生运用大脑思维都是划地为牢的思维模式。为什么说划地为牢?因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把这个整个划成一块一块了,往往就使他自己自陷牢笼。

南传佛教有一位佛使比丘,他就说:现在这个社会,资讯越来越发达,都是妄想的丛林。所以现在的人,妄念、分别念更加炽盛。如果不能够转的话,要解脱很困难。因此我们要转过来,要用灵性生命思维,使我们的心获得绝对的自由,内心常生智慧,外在充满喜悦和慈悲。这才是一个真正学佛法的人。假如你学禅,就是见性的禅师;你学教,就是大开圆解的法师。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这一节分为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我一句一句来解释经义。〔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从法身立场来说,有我,那就是无我。所以,如来说有我,那是假名安立我,实际上指的是法身,不是指色身。所以说,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即从法身立场来说我,就是无我。如来说我,而无我执,指的是法身。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凡夫所说的有我,那是指色身而言的,那是物理现象的我。但是凡夫众生认为那就是我,还对他生起种种的执著来。所以,凡夫说我,而随执有我,执著于这个色身我,迷昧了法身我,根本上都不知道有灵性生命。

〔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从法身立场来看,凡夫非凡夫,圣人非圣人。为什么?因为都是不可以执著于物质现象的表象,都是指法身。无论说凡夫非凡夫,圣人非圣人,都是说法身。为什么?法身本体没有这个所谓的凡夫、圣人,没有这些名词,没有这些名字相。因为众生迷昧实执,所以假名安立,然后来引导,让他见性。并且另一个方面,凡夫从法身立场来看,他本体上也是平等大空性,不过现在是不见实相的异生。烦恼未断,生死未得解脱,所以,依此而施设一个假名,名为凡夫。所以说即非凡夫。

如果能够解脱成圣者,马上就已经超越了。从世俗谛,假名说他是圣者。那么实际上,他是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是无法表说的。要知道,能够转念,则同如来。所以可见,并无凡夫的实存性可得。

第二个要点,就是〔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这一句我更进一步来阐发一下,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佛是从性上看,不是从相上看。如果从相上看,四圣六凡十法界依正庄严,宛然不同,宛然存在。如果从性上看,十法界没有一样是不同的,那就叫做一真法界。我前面已经讲过了“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一切法皆是佛法”都是从性上看,从法身立场来看。

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见性。性从哪里见呢?性从相上见,不是灭相以名空。灭相名空,你那是枯木禅。那从相上怎么见呢?离相离念那就见到了。我们今天在相上为什么见不到性呢?因为我们著相,因为我们起心动念了。如果能够不著相、不起心、不动念,你就能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才知道万法一如。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