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又五事业感,故称无间。何等为五?一者、日夜受罪,以至劫数,无时间绝,故称无间。二者、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故称无间。三者、罪器叉棒,鹰蛇狼犬,碓磨锯凿,剉斫镬汤,铁网铁绳,铁驴铁马,生革络首,热铁浇身,饥吞铁丸,渴饮铁汁,从年竟劫,数那由他,苦楚相连,更无间断,故称无间。四者、不问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糼贵贱,或龙或神,或天或鬼,罪行业感,悉同受之,故称无间。五者、若堕此狱,从初入时至百千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受生,以此连绵,故称无间。】

《地藏菩萨本愿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5-19 17:51

  为什么称为无间地狱?从五个方面来说——

  一者,是“日夜受罪,以至劫数”,时间无间,漫长。

  二者,是空间,身体一人也充满,多人也充满无间。

  三者,是种种的那些令业报众生受苦的器具,“苦楚相连”无间,受苦无间,种种痛苦受无间。

  而且不分什么种族贵贱,男女老幼悉同,都要受这个无间苦。

  还有就是一日一夜万死万生。

  我们底下还会有讲。看到这里我们大家的心好像都有点麻木,看了以后无所谓,念过来也无所谓。

  当年佛陀在世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给那些在会的阿罗汉讲地狱苦,阿罗汉汗毛血出,每一个毛孔都流出血来。阿罗汉有神通,佛陀一说,他都看得到地狱里面的种种苦,而且知道自己过去生中间都受过那些苦,所以每个毛孔都冒血出来,把衣服都染为红色。

  所以我们要真信佛语,真信佛,这个是很重要的了。

  你看,我们前面讲到了婆罗门女她一日一夜就可以成菩萨。我们修了多少年也还是凡夫,而且来说心清净的时候不多。我们自己要体悟,这个样子真的是没有真正的信佛。为什么我们很多事情转不过来?你看婆罗门女她的母亲堕到地狱中间,她都能够把她救到天上去,都能够把业力转变为愿力,把地狱果报的境界转变为示现。

  我们现在自己亲人的病也帮不了,也转不过来。一个居士给我说他的亲人生病,他也不知道怎么办,然后经也诵了,好像也没有看到效果。

  为什么?婆罗门女是真信佛,我们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信佛,不是真信佛,这“信佛”两个字不容易,不是真学佛。甚至于我们出家人,有些出家五年、八年、十年,都没有真信佛,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

  我们有些人说:“噢,不会吧,我每天都要诵经,我还很精进,每天都要持咒,也都会拜佛,我还做大礼拜,我一天拜几百拜。我还不精进?我还不是真信佛啊?”

  有些人说:“噢,你看,我都受了菩萨戒了,我是在家菩萨,绕佛我要走前面,我还不是真信佛啊?”

  有没有了解什么是信佛?真正的依教奉行,完全的照佛所说地去做,这是真信佛 。

  

  具足六信是真信

  

  “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要具足这个六信,才可以说是真信。我们衡量一下自己,看是不是真信。

   “信自”,相信自己本具佛性。佛是什么?佛是觉,觉悟。那就要念念保持觉照,要正念真如,所谓修圆照清净觉相,这是《圆觉经》上所说的,就可以得成就。我们心里有没有正念真如,有没有保持正念?你口里说:“噢,我相信自己有佛性。”但是你没有正念真如。你看过有一尊烦烦恼恼的佛吗?没有。没有真正做到信自。

   “信他”,他——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

  我们对佛有没有信心?有的人说:“有啊,我对释迦牟尼佛崇拜得不得了!我一进大殿就拜。”但是你真正地信吗?问一问自己的信心是不是圆满。

  恐怕对我们有一些人来说,对于释迦牟尼佛的信心还赶不上对一个算命的人、还赶不上对一个看风水人的信心,是不是啊?有些人他一边信佛一边说:“噢,我找人给我算算命。这个算命的人跟我说,‘某某啊,你今年有点灾难,你某月某日你就不要出门。’”他乖乖地在家里面一动都不敢动,是真的。(众笑)

  但是,佛陀说你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你做到了吗?你“自净其意”了吗?你心中间不起烦恼妄想了吗?你心中间没有执著了吗?没有做到啊。可见你对佛的信心,还赶不上对一个算命人的信心。

  口里说:“噢,我很信佛,真信佛。”其实假信佛。 “我在家里面住,我就不舒服。我虽然天天念经,《地藏经》、《药师经》、《金刚经》、《弥陀经》、《无量寿经》我全部念了,我还是不舒服。看样子呢,还是要找个人看看风水才好。”

  你看,认为这个搞风水的力量很大,认为佛经没有力量,这个怎么办?看风水的人说,你这个地方不好,你要摆一块屏风,不然有煞气;你那个门也不行,你要挂一块门帘。马上依教奉行,立马去办,开车去,很精进。是不是很精进?

  但是佛陀说我们要怎么样?要善观自心。你有没有善观自心?佛陀说我们要修戒定慧,戒定慧生佛出世,你有没有修戒定慧?有还是有,不过很少。现在听经,这个善念还是多。一回去呢,一遇到境界就忘记了,是不是?你看看,是不是信心不够啊?对佛的信心还赶不上对一个看风水人的信心,所以你看信心够不够?

  对那些看相的、算命的、看风水的百依百顺。对于佛陀的教诲呢?充耳不闻,当作耳边风,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这样子怎么办?虽然是每一天都在诵经,只是完成任务,骗一骗佛菩萨:“噢,释迦牟尼佛,今天我任务完成了,我给您老人家念了一卷经了。”

  佛陀要你给他念什么经?不是这个样子的!你诵经是提醒自己啊!内心中间有没有感动?内心中间有没有转变?有没有观照?依教奉行,要观照,要保持正知正见,要有正念。否则只是口善,心中间贪瞋痴照起。

  打个比方我们生了很重的病,我们遇到一个很高明的医生。这个医生也给我们开了药方,我们要照方抓药,煎好药以后吃下去病才会好。如果你每天把这个药方子拿出来念一念,你这样念病就会好了?每天就田七四两、人参三两……你这个病就好了?

  我们心中间有大病,有贪、瞋、痴,慢、疑、不正见这些大病,有执著、分别、妄想的大病。而且不是病一天两天,不是病一年两年,我们病了多少个大劫啊!

  你今天感冒马上就吃药,不会去拿那个药方子去念。为什么佛陀给你开的这个治疗你烦恼病的药你不去吃?就会拿这个药方子来念?我们只是每一天把佛陀治疗我们心病的这些药方拿出来念一念,念了以后不去吃,也就是说不去起观照,不去保持正知正念,不去依教奉行,不去对治烦恼,回头还要说这个医生不灵。是医生不灵吗?还是你愚痴?还是你没有信心?没有信心,不是真信!

  大家知道法有教法、证法,教证二法以为体,就是《俱舍论》上面说的:“教证二法以为体”。我们诵经,诵外在的法宝要生起内心的法宝,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就是观照般若,要生起观照般若来对治烦恼,有对治烦恼的智慧,有转念的智慧,转变念头。念头与贪瞋痴相应的时候,把它转过来与戒定慧相应。

  有一本天台宗的书叫《教观纲宗》,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大师他就说: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只有两个字——教、观;如来的教法,我们念的经,这是教;观是我们依文起观,随文入观,按照佛陀的教导去依教奉行,去保持正知与正念,去对治烦恼,起烦恼要知道对治。所以说我们不单要念外在的法宝,还要通过念外在的法宝启发我们内心的法宝。

  这是我们说“信他”。

   “信理”,理是智慧。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智慧是理。德相是事。要理事圆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学佛以后要心中常生智慧。好像六祖惠能大师初次见师父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我们现在是心中常生烦恼,你还说你信佛。

  这里有两个层次,我们以前讲《六祖坛经》也讲过了:一个是“心如明镜台”;一个是“明镜亦非台”。“心如明镜台”这个就不容易了,我们的心对外境了了分明,不迷惑、不颠倒。但是,你还是存在一个念,还有一个能够了了分明外境的“我”这个念头存在,还有能、所,还有能、所的对立。你连这个念头也空掉,我空、法空、空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信理,“心中常生智慧”是信佛。

   “信事”,事是德相,智慧德相。佛陀怎么样?如来智慧德相,内心具足一切种智;体现在外面给众生做好榜样,做道德的榜样,做修行的典范。菩萨广修六度万行来教化众生。如来是智慧德相。

  我们是什么相?观照一下我们自己,反观一下我们自己,如来是智慧德相,我们是愚痴业障相,烦恼痛苦相。你真信佛,信佛为什么没有信事?为什么没有给众生做一个好的榜样?原因就是不肯真信佛。

  所以“信佛”两个字不是那么轻易说的。做到圆满不容易,不是不能,而是不肯。我们是不是不能做到真信佛?能啊。是我们不肯放下,不肯放下执著、分别、妄想,不肯真正做到生处使熟,熟处使生。

  我们以前修戒定慧,扭转烦恼的念头,这个很生疏,现在要使它熟练起来。保持正知正念很生疏,要让它恒时生起。

  熟练的有一个习气,容易生起贪瞋痴,遇到环境就生起贪瞋痴了,现在要让它生疏,乃至于不起,这样子是德相。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榜样,给修行人做一个好典范。这个是真正的信,“信事”。

   “信因、信果”,信因,相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相信保持观照般若是因,成就如来了知一切的大智慧,成就一切种智是果。我们现在因地上面脚踏实地,保持观照般若,这个是因;将来成就佛的一切种智,这是果。

  但是我们信不过,认为这个很浅,保持正知与正念我也会说,这个不够高,我要去求一个吉祥怖畏,我要求一个大圆满灌顶……不是说那些法不好,那些法很好,但是我们不是那种根基。所以我们要信因、信果。

  因上如何修?“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把第六意识的分别在因中转过来,这样是真正的信因。如何转六七?第六意识分别转变为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执著转变为平等性智。如何去转呢?在生活中间如何去把第六意识的分别转变成为妙观察智呢?把第七识末那识的执著转变为平等性智呢?

  首先我们要思考:这个世界上面人也好,事情也好,为什么会使我们烦恼?使我们痛苦?是人家的问题吗?不是的。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说某某对我不好了,某某老是要我怎么样怎么样,他自己就不会怎么样怎么样了;不要在外面去找原因;不要改变他人,要改变自己。

  你在外面找原因,你不是真信佛。为什么?因为你心迷,你的心很迷昧。不是外面的事情和外面的人使我们烦恼,使我们痛苦,而是我们自己心迷,心没有觉悟。虽然是我信佛,只是把药方子拿来念一念。

  心迷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有执著心,执著,我见很重;第二个是有迷境心,心跟随外面的环境而转;第三有攀缘心,一直一直去攀缘,去追求那个好的事物,不喜欢、排斥、抗拒那个不好的事物。但是你有没有知道,好的事物也好,坏的事物也好,你没有觉悟的时候都是你的业障现前;你觉悟的时候都是自性的显现。

  有些人讲了:“噢,不好的事物是我业障现前,这个我好理解。好的事物是我业障现前吗?”

  你不要认为不是。

  你说:“噢,我很好,我名也多,利也多,这个都很顺。”

  你认为那不是业障现前,如果你不起执著,用之于正法,用之于帮助众生,这个可以增长福德智慧,你可以真正行菩萨道。如果你执著于它就会障碍你。

  业力的绳索有两条,一条是铁棒子,逆境现前;一条是花箭——鲜花装饰的箭向你射过来,你还沉迷在其中,你认为那个很快乐。

  所以真正的修行人就说:“当我看到名和利来的时候,我就看到阎罗王的绳索,这个天罗地网又向我收紧了。”

  我们如何去修这个妙观察智呢?“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

  妙观察智,观:观照,这个包括了内观和外观。内观要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然后外观是菩萨的五种观。

  

  外修菩萨五种观

  

  我们很多同修会念《普门品》,天天念,但是就是前面所说的没有吃药,就是念药方子。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都会念,有没有吃药?没有。念得倒背如流,滚瓜烂熟,把这个药方子都差不多都磨烂了,就是不吃。回过来说:“噢,这个医生也不灵嘛,我念了那么久,我病也没好。”

  

  (一) 真观

  

  现在我们要吃药了。真观是看到事物的真实相。透过现相看本质,不要给外面的表相所扰乱。如何去观?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我们看一切众生是众生。我们只会分别他外在。你看这人高,那人矮;这人胖,那人瘦,只会分别这些表相。分别这个表相以后自己就妄念纷飞。

  佛为什么看众生都是佛?因为知道众生皆具佛性。什么时候我们成佛呢?我们看一切众生都是佛的时候,我们成佛了。所以印光法师为什么教导我们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唯有我自己是凡夫。印光法师那是教你作佛!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但是我们信不过。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我们能观的智就是般若,所观的境就是无明业力的显现。用般若保持观照,以般若熏于无明,那无明就纷纷脱落,而消归于自性。

  禅宗有位禅师说了一句机锋:“好雪片片不落别处。”落在哪里呀?落在自性之中,落在真如性海之中。所以我们真正信得过,不论行、住、坐、卧都从这个寂照的本体上面去起观照般若,这个就是叫做圆照清净觉相,这个也就是叫做正念真如。

  《圆觉经》上说:“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圆觉经》法师们应该都看一看,讲十二圆觉菩萨他们怎么成就的。

  永嘉大师的《证道歌》,出家人最好是背下来,上面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黙动静体安然。”我们做得到吗?语黙动静体安然,为什么体安然?他能够常常保持修这个正念真如,修这个圆照清净觉相。

  

  (二) 清净观

  

  第二个是清净观,清净观就是保持清净的觉照态度来看待世间的人和事。你的心清净就容易看到人家的优点。

  你老是看到别人的缺点呢,你首先要反省一下,是不是你的分别心、执著心在作怪。六祖大师说什么?我们前面说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过来人的话,肺腑之言啦!

  怎么可以知道呢?为什么说你老是看到人家的缺点,可能是你自己的分别、执著心作怪呢?我们打个比方,你有个做牙医的朋友,他专门给人家看牙齿。你一开口笑,他就不会看你其他地方,就看你的牙齿有几颗虫牙。你有一个卖时装的朋友,跟你一见面,他不看你其他,就看你穿什么衣服。他的习气,你知道吗?

  我们为什么容易看到人家的缺点,很难看到人家的优点?你的习气。你的分别,你的执著,你不要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只有你好,这个就糟糕了。这个怎么成就?这个是没有清净观啊!你知道吗?

  所以断习气很重要,我们要解脱身、心、物三种障碍习气,把身的习气转过来就呈现佛身,把心的习气转过来就呈现智慧,把外在万物的习气转过来就呈现佛的净土。所以你看这个法是不是很妙呢。

  观世音菩萨的清净观能够把凡夫身转为佛身,把我们的心转变为般若智慧,把我们的环境转变为佛国净土。你时时刻刻看到人家的优点,时时刻刻欢喜自在,你当下就在净土之中,哪里会烦烦恼恼。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间,要真正的信佛,修清净观。

  

  (三) 广大智慧观

  

  “广大智慧观”,提升你的智慧,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去看待事情,去处理问题。这个样子你就没有烦恼了。

  我们还是打个比方,你看这个外面一棵树,医生看到就会想到,这棵树它可以做什么药物的来源,这棵树哪一部分可以做什么药。如果是个商人他就会想着,这棵树它能够卖多少钱。是个木匠他就会想着,这棵树或者我可以做一张桌子。是一个诗人他就会陶醉,哦,这棵树很美丽啊!植物学家他就会分析,这棵树它有光合作用。基督教徒看到这棵树他就赞美,上帝创造万物,赞美神的这个能力。

  我们佛弟子看到什么?看到因果,看到缘起的显现。所以我们要设身处地站在人家那个角度去看,为什么?很多人堕落他都是种种业障习气逼迫他,不是他一生下来就是恶人,不是这样的。

  而且要有广大智慧,痛苦烦恼也不是坏事。因为痛苦烦恼我们求取佛法,求取正法,这个是好事。

  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

  悲悯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诸佛以八苦为八师,十方诸佛遇到八苦的时候把它们作为老师,启发自己的智慧。我们怎么样?我们遇到痛苦只会生烦恼,不会生智慧,要想一想这个痛苦它的功德。

  “厌离除骄慢”,因为痛苦所以我厌离这个世间。这个娑婆世界太苦了,我要精进修行,要超出轮回,否则你还会留恋啦。因为痛苦你会消除你的傲慢心。一切都很顺你会想着:“哦,我这个人还是有一点智慧的,我还是很有能力的,所以我一切都很顺。”你不顺的时候你知道很惭愧,除骄慢。你傲慢起来的时候,人家看到你的缺点跟你说,你不会相信的。要自己受到痛苦,要有挫折的时候,你才会知道回头。

  “悲悯生死众”,我们自己在六道轮回之中受苦,所以我们才对一切众生的痛苦感同身受,才容易生起菩提心。

  “羞恶乐行善”,痛苦怎么来的?你的恶业召感的。我们对于过去的恶业要感到羞耻,要忏悔恶业。一切暂时的乐和究竟的乐都是因为什么?都是因为乐行善,都是因为修福德智慧资粮而成就的,所以要勇猛精进去修习、去积累。

  打个比方,你看有一个人,这个路上有些铁钉子,他走过去没有事。我走过去的时候,那个铁钉子都自动地跑到我身上来伤害我。为什么?我身上有一块磁铁,磁铁把这个铁钉子都吸过来了。那个人身上没有磁铁,所以不会去伤害他呀!

  因为我们身上有业障,所以遇到一切的万事万物都容易伤害我们。

  我们很多人开口就是业障重。你不肯依教奉行才是业障重。你肯依教奉行就是上根,上上根。不要老是说我业障重,不要这么说,好好依教奉行就好了。

  有一位师父为了启发他的弟子,就拿一块很漂亮的石头给这个弟子,说:“你明天拿这块石头到菜市场去卖。但是你不要真卖掉,你看那个人的价格最高出到多少。你不要真卖,你把石头拿回来。”

  这个弟子拿了这块石头,一清早到菜市场去,然后很多人过来跟他买。有的说出三块,有的说出五块。最高那个人说给十块,说:“很漂亮的,拿回去给孙子玩。”

  他没有真卖,拿回来了。

  师父说:“好,你明天到那个卖玉器的市场,你再拿石头去卖,看能够值多少钱。你不要真卖。”

  他又去了,然后有的出五千,有的出一万。最高出到十万,说:“它是块好玉石。”

  然后他又拿回来。

  师父又说:“你后天到那个钻石市场,拿这块石头去问一问。”

  有人出到五十万,八十万。最高出到一百万,“噢,非常难得,那个里面有钻石的成份。”

  他还是没有卖,拿回来了。

  然后师父跟他说:“我们自性中间具足万法,本自具足,能生万法,不要自暴自弃,只要你肯。”

  什么是肯?肯定自己的价值,肯定自己的修行。只要自己下决心,能够做到保持正知正念。

  印光法师说了一个偈子说: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

  命好心不好,福转为祸兆;

  心命俱不好,短命且贫夭。

  你心好命不好没有关系了,祸转为福报,你后福无穷。你能够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保持正知正念,你福报越来越大。

  心好命又好,大家说:我心好。心好不单单是指善良,还要能够保持正知正念,这是心好。命好,命好不单单是指你福报大,命好更加是指你能够遇到有缘的善知识来教化你,启发你,还能够遇到正法,这是真正的命好。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富,不是说你很多钱,你赚得盆满钵满,你赚几千万,不单单是财富,更加是指智慧丰富广大,这是富。什么是贵?不单单是指地位高贵,更加指我们一言一行都能为社会大众做好榜样,受到大众的尊敬,这是贵。

  “尊莫尊乎道,贵莫贵乎德。”智慧德相,释迦牟尼佛说人不是因出生而高贵,而是因为行为而高贵。

  优波离尊者他出家以前是个理发匠,他也要随佛出家,当时很多释迦族的王子随佛出家,优波离也想随佛出家。那其他王子就反对了,说:“他是一个贱民,怎么能够跟我们出身高贵的王子相比呢?”

  佛陀就说:“人不是因为出身而高贵,而是因为他的行为而高贵。”

  所以我希望大家真正做到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这个样子才是真正做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真的是有求必应。有求你不应,是你自己有障碍,赶快忏悔,赶快依教奉行。所以真正信佛的人,决定是完全地依教奉行。

  我们现在干什么?修心,内在的是保持正知正念,外在的是业果如理取舍。做每一件事情都很如理如法,不是叫你表面上观修。“我每天打坐两、三个小时,我观想九个头、三十四只手、一十六条腿,观得很清楚。”你观得再清楚都不一定能够让你免堕三恶道,你修好心是真的可以超出轮回呀!

  好像我们上面那个比方,一个差不多要饿死的人,来到一个大富长者的家里面,这个长者摆了佳肴美味,摆了金银珠宝给他挑选,愚痴的人马上去拿那些金银珠宝,活活的饿死了。有智慧的人怎么样?赶快先吃饭,吃饱饭以后再尽量地多拿一点金银珠宝,对不对啊?有力气了嘛!大家笑也就是表示大家都很有智慧了,是吧,知道怎么选择了,是不是?(众笑)

  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们大家都是很有智慧的,知道对我们现在来说,这个地藏法门是最重要的法门。我们把这个修好了,成佛的法,是掌中解脱,解脱就抓在我们手里面,随时都可以成就,大家要勇猛精进。

  所以蕅益大师前面说过了:“佛祖之要,教观而已。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说得很明白,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就说两个字:一个是教,一个是观。

  “观非教不正”,你保持观照,你没有教理你怎么去观照?

  “教非观不传”,如来的教法,文字般若,你没有起观照,外在的法宝不能启发你内心的法宝。大家都如此,这个正法慢慢地就沦亡了“正法沦亡已至喉”,大家只会喉咙去念一念,不知道依教奉行。

  所以我们真正信佛的人,就能够知道学习活得更加快乐,更加健康,更加开放,更加欢喜自在,更加快乐无忧,快乐无忧是名为佛。这是广大智慧观。

  

  (四) 悲观

  

  然后是悲观,悲观不是说垂头丧气,很悲观,那是错的。悲观是大悲心,慈能予乐,悲能拔苦。

  我们前面成就了智慧,成就了真观、清净观和广大智慧观。我们要度众生,悲能拔苦,对众生的苦感同身受,心生悲悯,而且愿代众生受苦。心里面发誓愿,我要早一点成就,早一天成就众生就可以少受一天的痛苦。而我们活在这个世间的意义就是自己修持正法,然后弘扬正法,令众生早一点脱离苦难。

  不是说他没饭吃,没衣穿这个苦,而是心苦,心中间给烦恼痛苦纠缠的苦!你给他几件衣服,给他两餐饭,那用处不大。你给他解脱心苦,让他真正知道启发智慧,这个是超出生死轮回,这是真正帮他。

  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

  是故于此中,缘起大悲心。

  这是修悲观啊!不忍心看到众生继续在六道里面受苦,也不忍心看到佛弟子们只会念药方子,不会吃药。所以要精进修学,要成就,要帮助他们,不忍心看到释迦如来的正法沦亡,所以缘起大悲心。

  

  (五) 慈观

  

  慈观,慈能予乐,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早日得到暂时的人天快乐和究竟成佛的快乐。

  这个《地藏经》上面都讲了,对于根基没有成熟的人,让他们修地藏法门得到暂时的人天快乐;乃至于百返生于三十三天,一百次生到忉利天去享天福,永不历三恶道苦。

  究竟成佛是究竟乐,究竟的成佛的快乐。

  “常愿常瞻仰”,希望我能够按照观世音菩萨教导的这个五种菩萨的观照方法去做,而且都能够做好,能够常常瞻仰到伟大的诸佛菩萨,对这个五种观法的实践,这是常愿常瞻仰。沿着诸佛菩萨的圣者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我们也可以步步生莲花,也可以走到佛国净土,这个是真正地会念观世音菩萨。

  我们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你那是口善。你能够知道修身、心、受、法这个四念处,和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这五种观想,你能够保持的时候,你就是真念观世音菩萨,你就是真的时时刻刻在念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大家念的时候就要想起来,就要去做。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间一定要学习婆罗门女真信佛,按照佛陀在经典上的教导保持观照。让我们内心中间的智慧之花、般若之花盛开来,我们的心就能够自在,那就是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样子才能度一切苦厄。息心就是息灾,这时候你的心中间保持观照智慧,你体现在外面就有慈悲,就有平等,就能够做到“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这时候你就是观世音菩萨,将来你也能够寻声救苦。

  所以对于一个真信佛的佛弟子来说,他能够知道依教奉行,知道起观照,知道要觉悟,那么一切外在的环境,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都知道这是真如自性的显现,都可以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真正做到“如如不动”,不是压住它。有些人说:噢,“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便得离瞋,便得离痴。”你那是口善,你没有起观照,你只是压住它。

  对于那些只知道口头上面念诵,不理解佛意的迷惑的人来说,一切遭遇都是业障现前,无论顺境、逆境都是业障现前。逆境是硬的铁棒,顺境是软的绳索,把你捆得更紧。

  所以我们要用觉悟的观照智慧去转念头。“前念迷即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前念着境即是烦恼,后念离境即是菩提。”能够转的时候业障就成了清净的境界,烦恼就成了菩提。

  菩提是觉,你在这个烦恼中间你能够觉悟,你能够生起智慧来,也就是好像文殊菩萨一样,文殊师利遇缘则有师,遇到任何缘,不管顺缘、逆缘都是他的老师,都能够开发智慧。所以能够真正这个样子的话,我们会害怕痛苦烦恼吗?不会。更猛烈我们都不怕,为什么?我们有观照,它来得很猛烈,我们成就就更快。好像孔雀一样,普通的鸟吃下那个毒药就会毒死,孔雀吃下这个毒药,它的羽毛更艳丽。

  我希望大家都做孔雀,不要做普通的鸟了,不要畏惧,不要痴心妄想——我学佛以后一切都顺利,我想发财,天上掉下一百万;我想我儿子学习好,他明天考上清华大学。这些都是痴人说梦!没有用,就算佛菩萨都满足你,你还是要堕地狱啊。为什么?你的心是贪瞋痴。

  所以有时候逆境违缘是佛对我们的加持,我们要感恩。有时候我们用顺缘,佛陀成就我们的顺缘,我们会更迷失,佛陀就会示现一些逆缘来启发我们,让我们觉悟,让我们知道苦,苦就知道回头,所以一切违缘都成了启发我们内心觉悟的顺缘。

  所以佛经上说:“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你真正能够做到了内在的观四念处,外在的菩萨五种观想,你就可以做到随缘,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华严的教义就是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这是真随缘,什么人能够在万法之中见到真如呢?就是能够常常保持观照的人,心能够自在的人,能够认识到真如就在万法之中,实相无相无不相,青青翠竹尽是般若,“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看到外物能够当相即道,即事而真。都能够启发我们,这个就认识到真如就在万法之中,实相无不相,可以真正做到随缘。

  有些人现在话都乱说了,现在佛弟子开口就是随缘随缘,他那个随缘就是不要的意思。有些人说:“某某,后天某某寺院他们讲经你去不去?”

  “随缘随缘。”

  就是不去了。这是随缘吗?不知道佛法,把这个名词拿来随便乱用。你说怎么办?看人就说:“我心中有佛,不要念经,不要拜佛,我心中有佛就好了。”

  你心中真有佛吗?佛是觉悟,你心中有觉悟吗?你心中不起烦恼吗?不是的。都是口头禅,嘴巴说一说。

  中国古人有一个形容词,普通人一辈子就四个字:碌碌无为。碌碌是很忙碌,你看他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一点空都没有,忙得不可开交,但是没有作为,是不是很可惜。

  我们佛弟子也是如此,我希望大家抓住重心,抓住重点,解脱才是最重要的;希望佛弟子们不要在忙碌的生活中间迷失自己,不要增长贪瞋痴。

  对于没有闻到佛法的人,他的成长就是一种迷失,就是染污更重,就是更加麻木,就是更加执著,分别心重。这个样子哪里会不堕落啊?!为什么得人身那么难?得到人身以后不能保持,大部分堕恶道,因为碌碌无为。忙忙碌碌迷失自己,迷失自己的本性真如。

  所以我希望大家抓住重心,求取正法,把正法看作最重要。

  打个比方,我这个杯子,我首先放石头,放满了,还能不能放?能放,放沙子。沙子放了,还能不能放?可以放,放水。对不对?

  一般人听那个故事说:“噢,这个是说时间可以挤得出来。”

  不是那么简单。这个故事启发我们什么?你想想,反过来,你首先这个杯子里直接装沙子,但是以后你沙子不准拿出来,你把石头放得进去吗?放不进去啦,对不对?

  我们不要给日常生活这些琐碎的小事情填满我们生活的空间,占用我们所有的时间,然后我们最重要的解脱的玉石放不进去了。这个就很愚痴了,这就是碌碌无为了。是不是?

  首先把修法摆进去,在任何事情中间都保持观照,这个样子可以成就了。所以我希望大家由仰信到智信,到正信。我们也不是不信佛,是仰信,这样信佛比较浅。我们相信佛陀的人格,相信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我们还要有智慧,按照佛的教导依教奉行,我们将来能够证入圣道,知道佛所说的法都是从真如妙性中间自然流露出来的,这样是真信佛。

  今天占用的时间比较长一点,我希望大家能够真信佛。好了,明天继续再讲。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