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地藏菩萨本愿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5-19 17:51

  国王他对于那些很贫穷的,乃至于有残障的这些人,去给他们布施的时候,这功德多大?“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有一百条恒河,恒河里面有无量的沙,这一百条恒河里面的沙,每一粒沙代表一尊佛,功德无量无边。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功德?为什么国王就这样修一修布施就可以得到供养百恒河沙佛这样的功德?一般人觉得不好理解,你看我们前面说到了,以一钵饭供养缘觉尚且能够得到九十一劫不受贫穷这样子的果报,何况是供养佛呢?好像阿育王一样,当年以一捧沙供养佛,尚且得到后世为帝王这样子的果报,何况是供养无量的佛呢?这个功德利益决定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议的。为什么国王就这么修一修,会有这样子大的果报?如果你没有深入理解,只是看事相,很难相信,就是信也只是勉强信,所以一定要明白道理。

  这个里面实际上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修。

  

  布施要以大慈悲心来摄持

  

  第一个,我们看 “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这个很重要,要以大慈悲心来摄持。

  普通凡夫只有爱缘慈,对亲人有感情,一切都希望他好,就是爱缘慈。

  福报很大,心量很大的众生,他有众生缘慈,看到众生受苦,生起慈悲心来,愿意帮助他。

  菩萨有法缘慈,思维佛法,生起慈悲心来,知道度众生才能真正度自己,成就众生就是成就自己,这样子就是法缘慈。

  佛是大慈悲,佛心者大慈悲心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不讲条件的,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同体,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样子生起同体大悲来。

  所以国王修布施的时候他能够保持这个大慈悲心,所以功德就非常非常大。

  

  以清净心平等心布施

  

  第二个是因为下心含笑。“下心”,很谦虚,很谦逊。他不会想我是国王,我要摆国王的架子,他没有这个念头,无我相,心清净,清净心。“含笑”,对众生很慈悲,体现于行动,不会想到他们不如我,他们是贫穷的,是有残障的,不会这样子想。而是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知道生佛平等。我们能够做到吗?我们供佛的时候很虔诚,我们看到穷苦的人,我们虽然会布施,可是心里面不平等,不会好像对佛那么恭敬去对待他们。虽然不会很明显轻视的心,但是心中间决定不会是好像对佛这样子的虔诚,这样子的恭敬。这个就是有分别心,这就是不平等、不清净。

  所以国王能够这样子修的时候,他生佛平等,下心含笑,好像对佛这样子的恭敬心来修,就是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前面的“下心”是清净心,没有我相;底下的“含笑”是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平等心。“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国王他修布施的时候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是清净的,是平等心。

  如果你的心虽然是在修善法,但是你的心不清净,还有我相,这时候你的心就有染污。心有染污就三恶道有份,染污是三恶道的业因。所以怎么样?你我相很重,你去修善法,去修布施、供斋,最多就是得人天福报了。所以心不清净就有染污,有染污就是三恶道的业因。

  心要是不平等就很难脱离六道轮回。你心是清净的,没有我相,但是不平等,还执著于有善法和恶法的相对,有善恶的分别,心中间取善业,不造恶业,这个是人天善道的业因,但是你还是不平等,不平等所以你还是在六道轮回之中。

  诸佛菩萨没有分别心,虽然了知有四圣六凡十法界这些现相界的存在,但是对他们来说十法界是平等的,所以会示现。

  菩萨万行可以归纳为五行,五行里面由果起应之行是婴行(婴儿行)和病行来度众生,菩萨他会示现做一个普通的凡夫来度众生;甚至于会示现贪瞋痴很重来度众生;甚至于示现在恶道现威猛相来折伏众生。因为菩萨的心是平等的,十法界是平等的。

  所以国王修布施的时候心是真诚的、清净的、平等的,所以功德利益非常大。他在修习菩萨的五种观法。

  第一个是真观,真观清净观,真观就是以真诚心布施。真诚心是体,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有真诚心。真心才会与本觉相应。纵然别人对我们虚假,我们对一切人都还是要有真诚心。如果不知道在真诚心上去下功夫,那你就是盘腿面壁能够一年不出定,你出定的时候还是有分别、有执著、不清净、不平等,你还是在六道轮回之中,所以我们要以真诚心待人。

  这个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间如何修,不要怕吃亏,不要怕上当,你就活一百岁,你天天上当,你顶多也就是吃亏上当一百年,时间很短。你保持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一百年之后你超出六道轮回了,这个功德利益很大,所以这不是什么吃亏上当。

  真正吃亏上当的是那些虚情假意的人,学佛没有真心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他占了便宜,实际上造了很大的恶业,还是要六道轮回,还是要堕到三恶道之中去。现前看起来他占了一点小便宜,实际上累生累劫受极大的苦报,为了吃刀口上的一点点蜜把自己的舌头都割掉了。这是真观。

  第二清净观,国王下心含笑是没有我人四相,以清净心、平等心来修布施。

  第三广大智慧观,就是广修六度,真正能舍,能放下,就是我们下面讲的亲手遍布施。

  第四悲观及第五慈观,悲观及慈观就是具大慈悲。

   “亲手遍布施”是说国王在修布施的时候就具足修六度。

  亲手是修持戒度,为什么?饶益有情,亲手布施的时候,有情很欢喜,这是饶益有情戒,也是摄律仪戒。亲手遍布施,心中间要保持正知,要真诚、要清净、要平等,这就护正知了,护正知就是摄律仪戒了。修布施本来就是摄善法戒了。所以修的时候就具足了持戒度。

  亲手也是修忍辱度,没有国王的架子,没有我相,清净心,对于接受的大众没有分别心,亲手平等布施这是修忍辱度。

  遍,普遍的布施,修精进度,不会疲厌。

  遍布施,也是修禅定度,普遍,这个是禅定度。外不著相名禅,内不动心名定。修的时候心中间没有分别、不动心。不动心不是没有念头,而是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心中间对一切万法了了分明,了知,但是不会染着,就是没有分别执著,这样子是无念,是内不动心。

  亲手遍布施,布施,修布施度。外施是财物;内施是自己的精神体力;法施,法布施是底下的软言慰谕;无畏布施是亲手去施。所以说亲手遍布施这里面其实也就具足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同时也是具足了般若度。为什么?能够三轮体空地去修布施。没有施者之相,无我相;没有寿者之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没有所施的物相,三轮体空来修,这个就是修般若度了。

  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在自心之中常起正见,我们一直说要保持正知正念,你不要以为这个是很容易的功夫了,真正能够长时保持一切烦恼尘劳不能染污的时候,你就是明心见性。

  所以我们知道亲手遍布施就是在具足地修六度。

   “或使人施,软言慰谕”,使人施,软言慰谕,这个修菩萨的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使人施就是有些众生他业重,他害怕,所以派一些其他的大臣,其他的人去施,这是同事摄了。

  施,使人施,施是布施,布施摄财施、法施、无畏施。

  软言是爱语摄,就是很柔软,很亲切的语言去劝化他们,保持正念,修习佛法。就是说不单单是给他们布施一些财物,而且还能够软言慰谕。

  软言这个很重要了,言辞柔软,悦可众心。对于我们出家人来说尤其重要的,要修好这个爱语摄,言辞柔软,你不要不耐烦。他对不了解佛法的人是现金刚怒目相,很不耐烦,说话很直接了,无形中就伤害了人家,不知道修软言。对自己是修慈悲相,有一点点错误了,“哎呀,小事情了,我精力不够啦。”给自己找种种理由和借口。反过来对众生是金刚怒目相,对自己是菩萨慈悲相,什么事情都原谅自己。这样子难以成就了。

  要转过来,对众生修菩萨慈悲相,有耐心,有柔软语,言辞柔软,悦可众心。对自己现金刚怒目相,有一点点的错误和过失,乃至于心中起一个恶念都马上忏悔,决不留情。这个样子可以成就。

  反过来怎么会成就?反过来是搞六道轮回。

  我们法师们尤其要这样子做,尤其要注重了。否则的话如何去摄受众生?

  “慰谕”,慰,安慰众生;谕,谕示。以种种的善巧方便来开示,以种种的譬喻来启发众生开发本具的智慧,这个是利行摄。

  所以或使人施,软言慰谕,就是具足修菩萨的四摄法。

  你看国王修布施的时候,能够具足菩萨的五种观法,能够同时具足修六度四摄,所以这功德很大,不是没有理由的。功德大到好像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这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有清净心、平等心。

  这里面可以给我们两个启示。

  第一个启示,就是在人间行菩萨道功夫全用在内心里面,在内心里面下功夫。外表看起来跟世间人没有什么两样,心改身如故,这才是真修行。

  有些人反过来外表上面就是个佛相,脖子上面长长的念珠挂着,居士也挂着,好像一个大和尚一样的,手里面缠一串珠子,两串珠子,见面就是阿弥陀佛,看人家就是 “啊,地狱种子。”这个样子很糟糕了。心里面常起贪瞋痴,常有分别,常有执著,你反过来怎么会成就?

  外表上面跟世间人一样,他不信佛法,你绝对不要跟他提“佛”这个字,免得他造谤法业。但是你的行为就是身教。智慧德相,内在是智慧,外在是给他做好榜样,工作很出色,是长者,道德很优秀,人家自然心服口服。你不要开口了,他自然会好奇,觉得你为什么修养会这么好?知道你学佛,自然对佛产生信仰,这个样子是对的。

  你外表就是佛相,内心是地狱相,怎么会成就?

  所以功夫全用在心里面,这最重要,逢缘对境的时候心中都在用清净的功夫,用平等的功夫,但是表面上看不出来。

  大家看看离开这个灵泉寺了,回去都要回到各自工作岗位上,不可能天天这样子听经,怎么修行?是不是你天天念念经就是修行?不见得。那是口善。那个心没有改,心没有转变功德利益不是很大。

  所以最关键是在日常生活中间修,在起心动念中间修,在穿衣吃饭中间修,在点点滴滴中间修。“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逢缘对境的时候修,逢缘是人事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对境是什么?境是物质环境。逢缘,这个缘中间有好缘、有恶缘、有俗缘。

  遇到好缘,我们随机给他说佛法,劝化他,令他得到究竟利益,不单单是暂时安乐,而是得到涅槃之乐。

  遇到恶缘,我们修持戒度,修忍辱度,不跟着他转就可以了。遇到恶缘,你前面说还要度化他,最后他把你度过去了,他度你喝酒喝得醉醺醺的,你还说你度他,回过头来他把你度到三恶道去了。

  遇到俗缘,还有一种俗缘是说我工作很忙,我要做生意,我要干什么什么,我要应酬。是不是不应酬?那错的。不应酬别人说你很奇怪,不学佛还好,越学佛越怪,那就糟糕了。遇到俗缘,你该应酬还是应酬,但是心中间要清净,外在是恒顺众生,照样应酬,但是把握分寸,心中间很清净。

  所以最重要的是因中间修,逢缘对境的时候,外表上看起来跟普通人一样,还是在应酬,还是在工作,还是做事业,还是在生活。但是内心中间时时刻刻都在用清净的功夫,用平等的功夫。从表面上看不出来。当然啦,功夫比他高的人看得出来,看得很清楚;功夫跟他一样的人也是能够看清楚。你没有修行功夫的人,那当然看不出来。

  所以你的心如果是不清净,心中间起贪瞋痴,你外表上诵经,还是要堕三途;你心不清净,有一个善业的执著,有一个善恶的对立,还是不能超出六道轮回。所以我们要离相而修善。所以你不要认为行菩萨道是好像大显神通,在空中给人家说法在行菩萨道;或者是摆一个台子,高高供起来在行菩萨道。不是这个样子的。

  在家里面可以行菩萨道,你扫地可以行菩萨道,做家务可以行菩萨道,吃饭可以行菩萨道,一举一动都可以行菩萨道。怎么说?我做家务不是行菩萨道吗?我布施我的精神体力来照料好家里面的人,这样子的话,完全的放下自己的我相和执著修布施度;家里人有怨言,我安忍不动,能够一心一意地去做,这个是禅定度。做什么事情都是在修六度。不要认为六度是专门去搞个什么样子来修,那是你心没有入道,不是真懂佛法。

  归根结蒂在心地上下功夫,我们的心胜过、超过一个需求普应的摩尼宝。

  我们有些同修去过拉萨了,去过大昭寺朝拜过了。大昭寺那尊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的等身像是非常殊胜的。那尊等身像里面有个需求普应的摩尼宝,这个摩尼宝很奇特,它在不断地运动,就在那尊十二岁等身像里面运动,转来转去。如果是刚刚好那个需求普应摩尼宝转到十二岁等身像的膝盖这个地方的时候,刚刚你在那里求愿,那是有愿必成,立马成就,你祈求的话很快就能满愿。这个需求普应摩尼宝我们很多人都祈求过了,我看我们好多的出家人、居士去朝拜的时候,朝拜等身像,在那里发清净愿,发菩提誓愿,在那里求,那个摩尼宝球运行在哪里?需求普应,其实怎么样?虽然是需求普应,但是你要成佛,要求成佛,这摩尼宝不能满你愿。

  我们这个心胜过摩尼宝,我们的心能够保持真诚、清净、平等、觉悟、慈悲,那我们成佛的菩提誓愿一定能够满愿。

  

  转违缘为道用 转恶缘为菩提道

  

  在日常生活中间去修。然后是要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间转违缘为道用,转恶缘为菩提道。

  五浊恶世,如果你心没有把握好,好缘、恶缘都会令你退心,善妙的外缘或者恶劣的外缘都会使你修持佛法、修习正法的心退转、消失。

  有些修行人因为荣登高位,所以心生骄慢,退心了。本来前面没有这些名闻利养还好好的,一旦有马上退心,退转去追求名闻利养。以前在画佛像,现在回头画地狱相去了。你看那个悟达国师十世为高僧,就因为国王供养他一个沉香宝座,心生一念骄慢,马上膝盖上面就长出人面疮来。

  出家人要非常的谨慎,护持正知正念。

  有些人是因为三宝加持自己有点福报,所以生意兴隆,有了钱就忙于经营,一个店子生意好开两个,两个好开四个,四个好开八个。哎,这样子心都退了,是不是?没有什么心思去修法。你看上去是个善缘,是个好的缘份,实际上你求解脱的心退掉了。

  有些人是逆缘,逆缘来的时候他不知道是帮他消业障,不知道是令他悟到无常。他怎么样?遇到不幸,心灰意冷,佛菩萨也不保佑我,退心了。

  所以这个众生很难办,真的是刚强难调难伏,佛菩萨给你好缘你也退心,给你恶缘你也退心,给你什么缘才好?心要有正知正念才行,心有正知正念就能够转违缘为道用。

  如何转呢?一个是意乐转变,一个是加行转变。

  

  (一) 意乐转变

  

  意乐转变,就是在自己心里面转变过来,知道一切不如意的事情都是我们的业造成的,我们的恶业召感的。恶业怎么来的?恶业因为自私自利心来的,因为我爱执来的,因此这个自私自利的心,这个我爱执才是祸根。所以我们外在应该没有敌人,众生不是给我们仇恨的,众生是给我们来修福修慧的,来修习六度的,都是我们的恩人。我们要恨的是自己内心中间的贪瞋痴。

  所以竹巴噶举有一位上师就说:乐不可喜苦可喜,乐则昔集福德尽,苦则恶业罪障净。

  他这个心想的跟我们相反,快乐来的时候不可喜;违缘来的时候,痛苦来的时候可喜。为什么?快乐来的时候你享福,过去积集的那些福德资粮全部都报尽了。“苦则恶业罪障净”,苦来的时候消恶业。

  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

  悲悯生死众,修恶乐行善。

  由这个五德,把心转过来。

  

  (二) 加行转变

  

  再一个方面是加行转变。

  积集资粮,遇到违缘的时候,努力地积集资粮。比方说放生,延生普佛,或者是我们有传承的供曼札,都是很快地积累福慧资粮。

  第二个是净除障碍,积福忏罪。比方说我们拜忏,作三十五佛大礼拜,修百字明。

  第三个是施食于鬼神,那些鬼神干扰我们,我们给他施食。比方说放焰口,做烟供、烧香供都是的。

  第四种方法就是向护法嘱托事业,祈请护法帮助。比方说我们斋天就祈请护法帮助,你比方说毗沙门天供养法,比方说我们如法诵《地藏经》,坚牢地神护持,这都是向护法嘱托事业。

  所以最重要是心改身如故。

  过去那些大修行人、大善知识,绝对不会像我们一样,放焰口或者做佛事的时候,还要讲到随文入观要入定,故意把眼睛闭起来,好像在入定。没有的了,修行不需要装模作样,不需要装神弄鬼。要脚踏实地,心改身如故,外表看起来普普通通,跟普通凡夫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心里面一直都在下平等的功夫、下清净的功夫,内在已经获得了很大证悟的成就,这是真修行。

  你看我们那个月称论师,《入中论》的作者,他成就达到什么程度?外表看起来跟普通的班智达一样,内心已经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他住茅棚怎么喝牛奶?不需要人家供养,他就在那个画的牛乳那里就把牛奶挤出来了。你有没有那个本事?

  《入菩萨行》的作者寂天菩萨,人家外表看起来什么都没做,就知道干什么?吃饭、睡觉、经行,人家称他三想者,内在的证悟不可思议。

  这个样子是对的,是真正在修行。

  “勤学三难事,取三主要因,修三不退失。”如何真正地在内心修?

  

  勤学三难事

  

  第一个方面要勤学三难事,三个困难的事情要努力去修,哪三个困难的事情?

  第一个是认识烦恼难。有时候你心里起烦恼了,心里面没有认识到。你不要以为说,你大发雷霆才是烦恼,不是这个样子的。心中间有一丝一毫的与自性不相应,背觉合尘,都是障碍。

  第二个认识烦恼以后修对治难。

  第三个是修对治断除难。要努力地认识,并且修学。

  

  取三主要因

  

  第二个方面是“取三主要因”。

  值遇贤善的上师,这个要好好地祈请,祈请以后还要有福有慧,你就是值遇到贤善上师,这个值遇贤善上师是要有福报才行,还要有智慧,有智慧你才会信他所讲的,信他的教诲。

  有些人就这样子,他有那个缘份,但他没有智慧,他也听不进去。我就遇到过这种人,他特别追求神通,很奇怪,他这个人脸都绿了,委靡不振,鬼神干扰,你跟他说要好好地怎么怎么修心。他听不进去,他心中妄想就是哪一个大神通的人给他拍一下、打一下,他就好了。这个没有智慧。

  第二个是自心堪能。自心堪能是真正有正知正见,有智慧。

  第三个是衣食顺缘具足。

  

  修三不退失

  

  第三个方面是修三不退失。不退失对于三宝的信心和恭敬;不退失欢喜修心;不退失以正知正念守护学处,以正知正念来守护一切戒律,守护一切言行。

  所以这个是第一个启示。

  第二个启示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不是说教你去这里求法、那里求法,这里面求灌顶、那里求传法。而是在生活中间从早到晚,点点滴滴,起心动念,待人接物,都是无量的法门。无量的法门都要在里面去修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觉悟心、慈悲心,与这些相应,这个样子你就是真正的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样子的话,乃至于你一举一动,你的功德都是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这个一定要注意,要会读经。

  

  没有智慧是贫 没有德行是穷

  

  还有就是我们讲了也要善巧方便地去领会,这里面贫穷不单单是说好像很困难,生活很困难,更加是指没有智慧,没有德行的人。没有智慧是贫,没有德行是穷,贫穷。

  “聋痴无目”,聋是什么?聋不是你耳朵听不到,而是你耳朵就喜欢听那个是是非非,是是非非一听就听进去了,然后就做一个嗽叭到处宣传;佛法正法倒是听不入心,这个是聋。

  “无目”,无目不是你眼睛看不见,而是没有智慧眼,内心中间智慧眼没有开,不知道分辨邪正和是非。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了解这个法,了解地藏法门。然后知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你自己知道了,而且如法修行,尝到法味了,再去介绍给其他人,这样子是法布施,功德无量。

  这是说国王修布施功德就这么大。就是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间点点滴滴去修都是功德无量无边。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