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明机益(善巧方便)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14 20:09

底下是讲善巧方便,就是讲明机益,我们了解药师如来因地的愿力、果地的功德以后,对众生有怎样的方便力用,能够怎样来具体地帮助众生呢?这是明机益。又可以分为药师如来加被的利益和有情众生奉持修行的利益。

药师如来加被的利益,可以分为闻名的利益和诵咒的利益。

闻药师如来的名号就能够得到四种利益――

从灭罪来说,有四种利益:第一个是灭贪吝罪,众生的贪吝心能够转化过来;第二个是能够得持戒的利益,圆满持戒;第三个是得到解脱的利益;第四个是得到究竟安乐的利益。

另外还有往生的利益,是能够化生宝华益和或生天人益。

还有后面讲到药师咒的功德利益。

我们前面讲过,正宗分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如来开示,二部分是菩萨弘传,三部分是药叉誓护。释迦如来已经开示了药师佛的依正因果,由这个依正因果的本体上来起妙用,就是能够利益众生,就是明机益,当机众生能够获得无量的功德利益。

第一种利益,灭贪吝罪得能施益,能够行布施。要知道这一段就是药师如来的事业成就七法。不过我们这次主要是讲怎样调身体,所以这七法我们不会详细讲,只是略略地说一说。

【尔时,世尊,复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诸众生,不识善恶,唯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

释迦牟尼佛再一次叫着曼殊室利童子,叫着文殊师利法王子的名号,说:“曼殊室利,有一些众生不识善恶。”

“不识善恶”是心迷的缘故,善恶都是起于心,众生“不识善恶”,所以就是不识自心。

五祖大师所说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我们要能够识自心,才能够识善恶。我们如果不识自心,就不知道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山河大地,一切的世界都是从心建立,不是心外实有的,不是离缘独立的。但是凡夫众生因为心迷的缘故,就会妄认为实有,妄执万物为实有;就迷心逐物,迷了本心,而去追逐外在虚幻的、不停地在生灭变化的万物,就是“有诸众生,不识善恶”。

“唯怀贪吝”,因为他心迷了,所以心里面不断地起贪吝心。“贪”是自己没有的想据为己有,用种种的巧取豪夺的手段,把人家东西想占有过来,这个叫“贪”。“吝”就是自己所有的,不愿意布施出去,不愿意帮助其他人。也就是说,我们两个没分别,你的也是我的,我的不是你的。这样子就是贪吝,这种众生就是一直起贪心,自己东西不想拿出来,牢牢守护,人家的东西想据为己有,这个就是“贪”。

我们要了解,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不要妄起执著,哪一样东西是你的。没有一样东西是我的,但是一切东西都可以为我所用,你要这样子地来利益众生。

“不知布施及施果报”。不肯修布施,因为他不懂得增长福报的方法就是修布施,并且他不知道修财布施、法施、无畏施,能够成就智慧,财富自在,健康长寿,不知道布施的殊胜果报,所以导致他不知布施。不肯修布施的原因是因为“愚痴无智,阙于信根”。

“愚痴”是指心迷,“无智”就是指心迷以后,外在做事情颠倒,没有智慧,因果错乱,这是“愚痴无智”。

“阙于信根”,是不信自己本具佛性,背离觉、正、净,背离我们的自性三宝,所以就背觉合尘,迷心逐物,这样子就会一直地去追逐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因为愚痴的缘故,将来招感到傍生道畜生的果报;不信众生都是无始以来的父母,所以就一毛不拔,不肯布施,招感饿鬼的果报,这是“阙于信根”。

“多聚财宝,勤加守护”。对于自己所没有的,就起贪求之业,“多聚财宝”,甚至以种种的手段,巧取豪夺;对于自己已经所拥有的物品,就起悭吝之业、鄙吝之业,“勤加守护”,不肯布施,“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也”,不肯修布施。

“见乞者来,其心不喜”。如果见到有贫穷的人来向他乞求衣食,或者是有慈善机构来向他募捐,他心里面便生讨厌心,不开心,不欢喜,这个是招感堕落饿鬼道的果报。

好像我们学《盂兰盆经》,七月十五要做盂兰盆供。最初的缘起是目犍连尊者,目连尊者神通第一,他在母亲过世以后,以神通力观察母亲堕到饿鬼道之中去了。他起悲悯心,拿一个钵装一钵饭,去送给母亲。他母亲在生就不肯布施,贪吝,然后到了饿鬼道之中受苦,看到目连尊者送来的饭,她还是不肯布施,一个手挡着这个钵,防止人家来抢她的,另一个手又去拿饭,但是拿到手里面都变成火了,目连尊者都没有办法让母亲吃到饭,没办法了,神通也不起作用,就请求释迦佛。

释迦佛说:“七月十五是佛欢喜日,僧自恣日,无量的大德在山中静修,经过三个月,已经有成就了,所以佛陀生欢喜,你要设斋来供养他们,以大众僧团的加持力,就可以救度你的母亲。”

目连尊者就观察,他的母亲为什么会堕落到这个饿鬼道之中去呢,为什么会去做饿鬼呢?就因为有一次目连尊者出去办事,他预先知道他的朋友会要来看望他,就跟母亲说:“我的朋友今天会来,请母亲好好招待。”

他母亲说:“好。”

这位朋友来了以后呢?母亲一看看,这个东西好,不愿意拿出去给他吃;那个东西也好,也不愿拿给他吃,什么东西都不拿出来。然后恶言相向,把他朋友骂跑了。

目连尊者回来的时候,问她。

他的母亲还是说:“哎呀,你朋友来了,我招呼得很好。他很开心,然后走了。”

这样子,以此之业就堕落到饿鬼道之中受苦了。

这是“见乞者来,其心不喜”。就会招感到将来饿鬼道的果报。

“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或者因为面子关系,或者因为人事关系,或者因为是处在强有力者之下,有人要求他捐助,他没办法,“设不获已”,非要行布施不可的时候,“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就好像要割他的肉一样,觉得很痛苦,觉得这个财物太可惜了,很舍不得。

【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傍生趣。】

前面那种人不肯布施,但是为自己还是肯花钱,自己享受还是愿意的。另外有一类,他不单单是不肯布施,自己也舍不得用,只知道把财产、物质都积累起来,对于自身尚且舍不得受用,更加不会用之于孝养父母,供给家庭妻子儿女;对于家里面的佣人就更加刻薄了;对于来乞讨的人一毛不拔。

“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他们此生此世命终以后,会生到饿鬼道里面去,或者畜生道里面。这个是典型的守财奴,巴尔扎克就写过一个守财奴,叫做葛朗台;还有我们看中国小说《儒林外史》里面就讲到一个守财奴。

一个人很富有,他要死了,但是一直不肯断气,他就一直竖着两个手指,人家不知道他说什么,就说:“为什么不肯断气,竖两个手指,是还有什么事情放不下吗?”

他老婆回来了,知道怎么回事了,原来那个灯盏里面放了两根灯芯,烧油太多了,她拿掉一根灯芯,他的气就断了,就走了。这样子的守财奴。

我看到前几年的报纸上面说,河北有一个什么厅长,他受贿大概有几千万。他是很变态的,他钱也不存到银行去,专门在北京买一套房子来放钱,整个房子都放满了钱。他每一个礼拜天就专程开车到北京,离石家庄很近嘛,石家庄到北京很快,专门开车到北京,把房子打开数数钱,过过瘾,然后又回去了。一直到抓起来,检察院去查,一打开满屋子都是人民币。这个就是很糟糕。

你看,这个就是财迷心窍的守财奴这种人心目之中,而且是越多越好,至于要钱有什么用呢,干什么呢,他是从来不曾想过的。这类的有情,因为悭吝不舍的缘故,等到离开此世界,在人世间命终以后,就必定是生到饿鬼界,或者堕落于畜生道之中。

这个是因为心非常迷的缘故,一直很贪钱。你看,中国人写这个钱(X)字,繁体字,一个“金”,那边是两个“戈”,戈就是两把刀,为了黄金,两个人拿刀来互相砍,这个就是“钱”。因为金钱而刀戈相向,乃至于兄弟之间都反目成仇,为了争财产。我们了解佛法的人就知道,如果兄弟之间为了争财产来打官司,败相已露,不管他现在好像怎样顺利,实际上败相就已经显露出来了。因为给自己的儿孙作了一个坏的榜样。你看,就给儿孙看,为了钱,兄弟的情分,亲情也可以不顾了。在这样子的家教之中长大的儿孙,相对而言道德很差的。

你看,春秋五霸的齐桓公,他晚年的时候要死了,他的几个儿子就争夺国君之位,互相打仗,把他关在一个宫殿里面,不让他出去,就饿死掉了。饿死掉以后,也没有人理他,一直等到身体烂掉了,这个蛆虫由门缝里面爬到路上来,大家才想起来,把门打开,早就死掉很久了。

我们教育子女,应该自己要做一个好的榜样,不要起贪、_、痴。好像北宋的司马光所说的:“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享;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自己有道德、有修阴德,积的福德深厚,这个家族就兴盛,并且能够传之于久远。好像云谷禅师所说的,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子孙保之。

现在的人不信因果,他如果顺利,就认为这个是我凭本事赚来的,所以就挥霍。往往是中年的时候就垮掉了,不要说百世了,自己眼前都看到衰败之相了,这个是福德不够。

范仲淹有一次派他的长子,叫做范纯仁,乘船去收田租。

宋朝的范仲淹小时候很苦,每一天没东西吃,就拿一点米熬一盘粥,划作三块,早上、中午、晚上各吃一块,这个就打发一天了。他成就以后,做官以后,也是把自己的俸禄都用来买田。家族里面贫困的人都支持他,用田地的收入来支持他。他长子去收租,回来的时候就发现儿子范纯仁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收到。然后就问他怎么回事。

他的儿子就说,因为在收好以后,在半道上就遇到了范仲淹同僚的儿子。范仲淹的同僚在一个地方做官,死于官任之上,也是很清廉,所以就无力安葬。范纯仁就把刚刚收上来的那些租金全部送给范仲淹朋友的儿子,还是不够。

范仲淹马上很着急,就说:“那如果不够,你应该把船也卖掉。”

他的儿子说:“我正是这样子做的啊!”

就是说父子两个都想到一处去了,心地都是比较仁善的。这样子,当然他的家族,后代就能够人才辈出。

“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这一段开始,你看,对于那样子颠倒的众生,贪吝不舍的众生,只要曾经听过药师佛的名号,药师佛都会救度他、教化他。

【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恶趣苦,不乐欲乐,好行惠施,赞叹施者,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况馀财物?】

我们需要说快一点,因为讲了七天,才讲了一点点,后面的不会很详细地讲,略略地阐释一下。

这一段是说闻名灭罪,得解脱之益,为什么暂时地在人间听闻到药师佛的名号,将来就能够从恶道之中拔济出来,能够还生人中呢?原因是什么?因为四缘具足。

我们要成就色法,要两缘具足;要成就心法,要四缘具足,四缘具足就是告诉我们,修行怎样才能成功。色法,比方说我们要种黄豆,黄豆本身要有生命力,这个是亲因缘;还有增上缘,要有土壤、水分、阳光,给一点时间,它就会长出来,然后开花结果,收黄豆。

心法我们也要有缘,缘具足才会成就,缺缘就不会成就,要四缘才能成就:

一个是亲因缘,就是要种下解脱的因。“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这一句是亲因缘。他已经种下了解脱的因,就是亲因缘。

“今在恶趣”是增上缘、逆增上缘。他虽然曾经听闻过药师如来名号,但是因为贪吝的习气,还是不会去修,所以还会堕落。堕到饿鬼、畜生道、地狱道以后,在三恶道之中受种种痛苦的时候,他就要想脱离苦,所以这个是逆增上缘。

“暂得忆念”是等无间缘。因为在恶道里面是非常苦的,善念很难生起来,所以只要能够生起一念的善念,果报都很大,都可以超出恶道。因为药师如来的愿力加持的缘故,就可以令他回忆起药师如来的名号,所以能够“暂得忆念”。并且因为是“暂得忆念”,时间很短,所以就容易相续不断,这是等无间缘成就了。

“彼如来名”,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这个是所缘缘,所缘缘就是目标。目标就是求药师佛加被,能够脱离恶道苦。

有亲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四缘具足。当然我们就生信,就能够“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就能够从三恶道里面出来,能够生到人中来。生到人中来是异熟果。

“得宿命念,畏恶趣果”,这个是属于等流果。因为药师如来的名号,就是表示我们本具的性德,就是实相般若。所以念药师如来的名号,就是立即回头,与自己的自性功德相应,所以就能够脱苦,并且从即念之时,就从三恶道里面消失,“还生人中”,又生到人间来了。

因为贪吝而堕入到恶道的众生,由于往昔在人间的时候,曾经暂时听闻过药师如来的名号,有意无意之中称念过,在心之中留下了解脱的种子。所以当他堕在恶道之中,受众苦煎迫,无处逃避的时候,能够暂时忆念药师佛名,并且生恭敬心,生皈投之心,诚恳地皈命药师如来;以此暂时的念名功德,就能够于这一念时,从彼三恶道之中消灭、消失,结束了苦难的生命,而能够再生到人间来。

可见药师佛的慈悲方便是甚深不可思议的!就是偶然地听闻过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就有这么大的功德了。所以真的是佛功德不可量,难思难议!并且在众生的最初、中间和最后,在一切时、一切处,药师佛都慈悲护念众生。

我们看前面的愿力就知道,尤其是那些痛苦的众生,福报不够的、贫穷孤露的、“挛L背偻”、“丑陋顽愚”的众生,药师佛特别地悲念:最初是能够加持众生,得闻药师佛名,虽然众生因为业障很重,不生敬仰心,但是已经种下了解脱的种子;中间众生受苦报的时候,能够加持他们,“暂得忆念”,能够生忏悔心,对罪业生忏悔,对于药师如来生皈命心,就能够脱离恶道,生到人中来。

比方说有些人,他平时对于观音菩萨是半信半疑的,但是他也听过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一遇到困难的时候,遇到灾难的时候,才马上来念观音菩萨、求观音菩萨,也都能够消灾免难。这样子感应的事迹是无量无边,非常多的。

所以这都是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和特别的甚深悲愿力,并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加持众生,他生到人中来以后,能够不忘失正念,能够“得宿命念”。要知道“得宿命念”是非常不容易!菩萨尚且有隔阴之迷――你看窥基法师,前生是阿罗汉,第二生在富贵场中,还是迷失了,后来听到寺院的钟声敲起来,才回忆起前生。所以业重的凡夫,因为得到药师佛的加被,还生到人间来以后,还能够得到宿命通,能够记得前生。曾经堕落到恶道之中受苦,堕恶道的原因是由于贪吝,不肯布施,所以现在能够“畏恶趣苦”,对于前生在恶道之中所受的种种痛苦,记忆犹新,不寒而栗,所以今生今世不敢再造恶,再不敢贪吝,免得来生又堕落受苦。

“不乐欲乐”,因为有正念,所以今生不再心迷,不被五欲六尘所诱惑,不再贪求世间的五欲之乐,不再贪求色、声、香、味、触、法,这些种种刺激的快乐,不再贪求感官的刺激了。

“好行惠施”,进一步能够利益他人。或者供养三宝,或者布施贫穷,或者热心参与社会的各项公益事业,称为“好行惠施”。

“赞叹施者”,不单单是自己“好行惠施”,并且能够随喜他人的布施,这样子自己一切所有的财物,都能够悉无贪恋可惜之心。

“而能布施”,渐次地进修,能够从修外财施提高到修内财施,能够一反以前贪吝之业,能够修布施;并且乃至于不惜身命布施,以此来修行菩萨道,尚且能够以自己的头、眼睛、手、脚、血、肉和身体,来布施给那些求乞的众生,何况是其余身外的财物呢?更加是一切能舍了,一切能舍了。这都是由于听闻药师佛名,而能够得到的脱离贪吝的恶行,不受恶果了。

好像智舜禅师,在山里面打坐,有个猎人来追一只兔子,把兔子射伤了,兔子就跑……看到禅师打坐,它就知道禅师慈悲,马上跑到禅师的面前,禅师就用袈裟把这只兔子盖起来。

而猎人就一路沿着血追过来,追到禅师这里,就问禅师:“看到这只兔子没有?”

禅师就反问:“你要杀这只兔子干什么?”

猎人说:“我要拿兔子的肉来下酒。”

禅师马上拿起戒刀,把自己耳朵割下来给他说:“那你拿这个下酒好了。”

那个猎人就忏悔改过来,随禅师出家修行。

这样子乃至于以身体来布施,“况馀财物”。

我们要知道药师佛的悲心广大,救度一切业重的众生:在最初作为他的发心之缘,缘因佛性,启发众生,种下解脱的因;中间药师佛慈悲,扶持加被众生,让他脱离恶道,然后让他生起正见来;最后让众生修六度万行,而圆满证得琉璃光身。所以说在一切众生的最初、中间和最后,药师佛都护念和加持他们。

而且这一段其实就已经圆满地包含了药师法门的事业成就七法,也可以称为心想事成七法。这次就没有办法详细展开来讲,我们略略提一提这个七法的名称好了。

第一法,忏悔宿世犯偷盗戒之罪,忏悔宿业。

你看,好像这里面讲的是造贪吝之业,用种种的手段去贪人家东西,乃至于偷盗人家东西。这个感得第二生贫穷的果报,感得将来事业难以成就的果报。“吝”呢?自己东西不愿意布施,不肯种福田。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